此建築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國策,“文壓三江”的王爾烈曾在此祈福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翰林院學士王爾烈到江南“三江”(浙江、江西、江蘇)地區主持科舉會試。諸位江南考生對出身於塞北關外的王爾烈非常瞧不起。爲了侮辱王爾烈,有位才子在王爾烈住處的門柱上貼了一條上聯,聯上寫道:“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待王爾烈外出歸來,幾位考生假惺惺地請他對出下聯。王爾烈見了微微一笑,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只見下聯寫的是:“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王爾烈隨即又寫下一首打油詩:“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屬吾鄉。我鄉才子屬吾弟,吾爲吾弟改文章。”從此,“壓倒三江王爾烈”的大名不脛而走。

實際上,這位《木魚石的傳說》主人公、“文壓三江”的大才子王爾烈,本人考取功名之路非常坎坷,幾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話說他39歲那年,參加京師會試,再次落榜。回到老家遼陽後,他非常鬱悶。一天,路上偶遇一位老者,問他:“你很有才華,但可曾前去祭拜魁星樓?”王爾烈回答說:“遼陽城裏的魁星樓,我曾叩拜。”老者說:“遼陽的魁星樓是努爾哈赤爲旗人所建,而奉天的魁星樓是皇太極爲滿漢學子所建,你應該去那裏參拜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瀋陽城東萬泉河畔,一名中年讀書人闊步直入魁星樓,虔誠地向持筆魁星叩了幾個響頭,並祈禱:“若神明保佑我金榜題名,我一定回來修造學堂,福澤後人!”說完,他便趕赴京城參加會試和殿試,結果中二甲第一名(全國第四名)。這人便是時值不惑之年的王爾烈。

史料上記載,關東才子王爾烈在高中二甲一名進士後,的確來過瀋陽魁星樓拜祭。王爾烈72歲時,官至大理寺少卿,卸任回到關東,在奉天掌管瀋陽萃升書院,也算還了一份心願。除了王爾烈,參與指揮收復臺灣的姚啓聖,以及名將年羹堯,都曾以奉天戶籍參加科舉考試,兩人都拜祭過瀋陽的魁星樓。

關於瀋陽的魁星樓,還有一段傳說。

努爾哈赤初進瀋陽城時,一天,他走進魁星樓,發現魁星神的左手拿着兩隻箭,朝北的上面寫着“不斷親”,朝南的寫着“不封王”,他問大臣是什麼意思。一位大臣說:“這是魁星定了全國(後金)的科舉制和政法。瀋陽以北不斷親,是說那都是我們的手足親戚,舉子考得中可封王位;瀋陽中衛以南的舉子考得好也不可封王,不許同滿族人通婚!老罕王聽到這兒,眉頭皺成了疙瘩,抽出寶劍,一下子削掉了神像的左手,頭也不回地下了魁星樓。二十年後,皇太極繼位,也登上了這座魁星樓,他看到魁星神這隻被努爾哈赤削去的左手,當時下令:准許滿漢通婚。

事實上,魁星樓是由皇太極始建於1628年。

滿族用極短的時間就迅速崛起,最後在中國歷史上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王朝,這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和清代開國之初就確立的基本國策密切相關。這些國策包括學習漢文化、促進民族融合、重視選拔和使用人才等等。

努爾哈赤曾把人才和金銀珠寶作比,認爲金銀珠寶寒不能穿,飢不能食,而人才纔是真正最寶貴的。他不僅重用前來投降的漢族官員,而且對確有才幹的明朝降將也不計前嫌,予以重任。努爾哈赤攻下撫順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投降,努爾哈赤“命依明制設大小官屬,授永芳三等副將,轄其衆。”李永芳成爲最先歸附的明朝降將。

不過,在努爾哈赤時期,除特殊歸降後金的將領外,其餘所抓漢人全部爲包衣家奴。

皇太極繼承大統後,遵循漢制,確立了“文教佐天下”的政治綱領。他繼位後第二年便在盛京城東南角建成孔廟,城外興建魁星樓。

皇太極仿效中原王朝科舉取士的辦法,通過考試選拔治國人才。天聰三年(1629)八月,皇太極喻令:“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興文治,諸貝勒府以下,及滿漢蒙古家,所有生員,俱考試。”這是後金建國以來第一次科舉考試,人數多,範圍廣,大約有300名生員參加的考試,錄取了其中的200名,其中漢人佔絕大多數。開創了清朝漢人蔘加科舉的先例。

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瀋陽的魁星樓成爲引領清朝科舉考試最早的標誌。清朝入關後,瀋陽作爲陪都,是東三省的重要人才基地,甚至吸引全國各地的考生改戶籍到瀋陽,成爲那個時代的“高考移民”。在清代,盛京誕生過3位狀元和504位進士,其中歷史上知名人士,除了前邊提到的王爾烈、姚啓聖、年羹堯,還有浙江巡撫範承謨、詞人納蘭性德、盛京將軍趙爾巽、才子繆潤紱等,他們大都在魁星樓留下了足跡。

瀋陽的魁星樓,也叫魁星閣,位於瀋陽古城外的東南角,萬泉河也就是“小河沿”的北岸。當時魁星樓高峙城東,登樓遠眺,西北金碧輝煌的故宮鳳凰樓,南邊風景秀麗的萬泉園盡收眼底,“星閣晴霞”是瀋陽八景之一。

當年魁星樓寺院的前面築有圓旋門,門額上刻有“魁星樓”三個大字。魁星樓高約20餘米,內有樓梯可登二層。二層爲磚築,四面有拱門。三層爲木結構,內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頭部如怪異的鬼形,一足向後翹起像魁字的大彎鉤,一足獨立似獨佔鰲頭之狀,右手高舉硃筆,左手端一方硯。這是按照“魁星點狀元”之說,臆造出的“魁星踢鬥”的形象。

勝景水所依,景勝水圩堤。晴天時,魁星樓映襯在萬泉池水中,可謂是文人雅士的踏青作詩避暑之地,更是傳承杏壇基業所在。由於魁星樓地位高,名聲廣,在道光至光緒年間,每隔二十多年就大修一次。

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樓內還懸掛着張學良夫人于鳳至親筆題匾“有求必應”。魁星樓上層西面懸掛的匾額“天下文明”,是《陪京雜述》《瀋陽百詠》作者、瀋陽名士繆潤紱之先祖所書。

魁星樓在1962年被公佈爲瀋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進行過一次維修,遺憾的是,在後來那個特殊年代,該歷史建築竟然被拆除。現在,魁星樓的名字僅剩一條街道和一個小區名稱留存。

舊的科舉考試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魁星樓作爲文運的象徵仍需傳承瀋陽的文化光輝,希望有一天,魁星樓能夠重新矗立在萬泉河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