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彈之父爲何與她結爲伉儷?何澤慧告訴我們什麼是精神貴族

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個冬天,北京西單菜市場來了一對老夫婦。老太太忽然看到菜攤上有冬筍,就高興地挑選起來。女售貨員看到這對老夫婦身上衣服洗得都褪了色,上面還有不少補丁,她不屑地說:“老太太您看好嘞,這是冬筍,很貴的!這價錢,不要看錯了小數點啊!”

老太太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老頭兒說:“今天我們就奢侈一回,喫點家鄉菜。”兩人哈哈一笑,買完冬筍攜手離去。

這位老太太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女科學家何澤慧,她怎麼可能看錯小數點呢?

當年,她可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啊,1936年那屆物理系畢業生成績,錢三強第二,第一名就是何澤慧。

上世紀40年代,何澤慧與丈夫錢三強關於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的發現轟動了世界物理學界,何澤慧被譽爲“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因爲與錢三強是夫婦關係,未能參與到“兩彈一星”一線團隊,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何澤慧率領科技人員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出色並提前完成了氘 - 鋰核反應截面數據的系統測量,這對中國氫彈研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何澤慧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後來她又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6月15日,中國首顆空間X射線望遠鏡升空,它的名字——“慧眼”,正是爲了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髮展的已故科學家何澤慧。

最近我看了多篇何澤慧親人和同事寫的關於她的回憶錄,讀了這位帶着人間煙火氣的女科學家故事,非常感動,明白了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爲什麼對何澤慧情有獨鍾,也知道了中國真正的精神貴族是什麼模樣。

科學報國的崇高情懷

1936年,何澤慧畢業後,想去南京的軍工署工作,卻遭遇了不收女性的歧視。她抓住一次公費留學的機會,去往當時的“科學之國”——德國學習。當時民族正處於危亡之中,因此何澤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實驗彈道學”。何澤慧經常自稱“小女子”,有人問她,你去德國留學爲什麼要學軍工呢?何澤慧說:“我就是想造槍、造炮打日本鬼子!”以科學報國,這個信念早就紮根於她的心中。

當時,“彈道學”是德國軍事科學的看家絕技,保密性高,一般不招收外國人,也不會招收女學生。就是這個小女子,打破了德國軍工專業這兩項慣例;就是這個小女子,竟敢深夜一個人在實驗室“偷偷”測量真實槍炮的彈道數據。1940年,何澤慧以論文《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獲得了工程博士學位。

1946年,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春天,錢三強與何澤慧在法國結婚,何澤慧同時順利地考入了居里實驗室,成爲錢三強的同事。在他們科學成果顯赫,許多國際頂尖的研究機構以優厚條件邀請他們加盟的時候,何澤慧與丈夫卻毅然地選擇了回國。1948年夏,他們滿懷愛國熱忱,帶着7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是一窮二白,一切都是百廢待興。錢三強和何澤慧受命籌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兩個人騎着自行車,在北京的舊貨攤、廢品收購站,到處尋找可以利用的元件。然後何澤慧繪圖,錢三強動手製作,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竟做出了一個個必需的儀器。到1955年,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由最初的5人擴大到150人,這是新中國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隊伍!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無論是“兩彈一星”,還是高能天體物理,錢三強、何澤慧夫婦都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何澤慧在92歲高齡的時候,欣然提筆爲振華女校百年校慶寫下了“愛國奮進”,這四個字也正是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畢生之寫照!

心繫科研的獻身精神

何澤慧在開明進步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自小培養了自尊自強的進取精神,立下了獻身科學的志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把愛國深情全部傾注在對新中國科學事業的自覺奉獻之中。她的忘我工作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彭桓武回憶說:“搞氫彈的時候,鄧稼先在資料裏看到一個數據,我們覺得不可靠。如果按這個數據,氫彈就要走另一條路,就決定重做實驗,重測這個數據。當時由何澤慧領導一批人專門做這個實驗。平常的物理實驗要兩三年時間,而我們搞氫彈,當時只剩下一兩年時間,結果何澤慧他們白天黑夜地幹,只用了幾個月就做出來了。核武器數據沒走彎路,這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1979年,高空氣球工程正式啓動。何澤慧一知道有新研製的氣球或觀測儀器進行野外飛行試驗,她必到現場。每次,已屆65歲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車,從北京顛簸兩三個小時,到達目的地河北省香河縣。

1984年,何澤慧卸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職務,按道理,進入耄耋之年的她可以歇歇了。然而,她仍然堅持全天上班。直到2000年,每週還要堅持幾次到高能所上班。她的大學同窗、“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對此還專門作詩一首:

春光明媚日初起,揹着書包上班去。

尊詢大娘年幾許,九十高齡有童趣。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回憶,2000年的深秋,陪同何澤慧一起去酒泉衛星發射場基地,那時神舟二號飛船正在作發射前的最後準備。在那裏,從她和發射場的司令員的對話中才知道,何澤慧曾不止一次提出要做宇航員,理由是自己個子小,懂原理,而且歲數大了不怕犧牲。

2004年,原子能院支援山西師範大學核乳膠實驗室建設,何澤慧親自帶隊,90高齡的她與大家一起乘坐硬臥夜車趕赴臨汾,喫過早餐,馬上投入工作,因爲乳膠實驗室是在6樓,樓裏沒有電梯,大家怕她太累,勸她不要去,她說我來幹什麼的!結果她走上6樓,親自查看實驗室環境,這才放心。何澤慧看事情都辦妥了,便乘坐當晚的硬臥回到了北京。這樣的科學老人,怎能不令人欽佩!

淡泊名利的精神貴族

1914年出生在蘇州的何澤慧,她的家世背景顯赫到令人喫驚的地步!她祖籍山西的族譜記載,清朝300年間,她的家族考取了15名進士、29名舉人,貢生、監生、生員則是數不勝數。何澤慧的父親何澄,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是老同盟會員,也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學生,後來成爲非常有名氣的實業家。何澤慧的外祖母王謝長達是清末婦女運動領袖,深受“科學治國”思想的影響,1906年創辦了著名的“振華女校”。

何家曾富甲一方,蘇州的園林網師園舉世聞名,以前可是何家的私宅,新中國成立後,何澤慧兄妹幾人將其捐獻給國家。

何澤慧出身於名門貴族,這位“大小姐”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人們也許根本想不到,她是如此勤儉樸素,甚至生活都到了“寒酸”地步。我在觀看央視記者訪談時,她家中的破舊,令人唏噓不已。

直到離世,她一直住在中關村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專家樓,隨着時光流逝,這裏已經破敗不堪,昏暗的樓道里貼滿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廣告,小院裏到處可見各種各樣雜物。80年代中期,科學院爲了改善老科學家的住宿條件,新建了幾棟樓,結果何先生夫妻堅持不要新房,說新樓房離圖書館太遠不方便。1992年錢三強去世後,單位幾次來說可以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居住,但都被何澤慧拒絕了。

從中關村的家到玉泉路的中科院高能所,單位想派車接送,但何澤慧死活不要,她每天都是擠公交車去上班。

錢三強、何澤慧這對老夫婦,每天自己做飯,洗衣服,衣服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有時一起坐公交車去買菜。出門就是一件“老套”的長棉襖,戴個能遮耳朵的棉帽。難怪賣菜的售貨員會看不起他們呢!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王煥玉,有一次同何澤慧一起參加國際會議。她腳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層補丁;她提着一個人造革書包,帶子斷了,用繩子扣着,革裂開了,用針縫起來。王煥玉驚訝不已:“一個喫過洋麪包的科學家能這樣,讓人非常敬佩。”

前邊提到的央視記者訪談中,我們看到何澤慧爲錢三強做的錢包,邊緣已經磨損,但錢三強直到去世前還在使用。

何澤慧淡泊名利,無論在原子能所還是在高能所,她指導的研究工作,經她修改過的論文,不計其數,但她從不署名;她是中國核物理界的象徵性人物,也是女科學家的傑出代表,然而她始終謙虛低調,很少接觸媒體,更不願意被宣傳。

199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可這部大辭典的第六集“物理學”部分,竟沒有何澤慧的名字。她的傳記出現在了書中最後。從編者的特別說明中,人們才知曉:“此篇傳記雖早已約稿,但因何澤慧本人謙讓不同意立傳,後在本書編輯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寫並於全書付印前交稿。因全書頁碼已定,不便插入相應學科,故補排在最後。”

名聲對何澤慧來說不過是浮雲而已,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只要於心無憾,足矣。

平凡又偉大的賢妻良母

何澤慧與錢三強是大學同班同學,兩人都才華出衆,他們的學友于光遠曾打趣說,兩人是男才女貌,天造一雙。然而,儘管他們相互瞭解和傾慕,但那時都忙於學業,並沒有談情說愛的故事發生。

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就此兩人天各一方。國外留學時,錢三強在法國,何澤慧在德國。二戰爆發後,德法兩國直到1943年才能互通信件。何澤慧給七年未曾聯繫的錢三強寄出一封信,由於戰爭年代的信件不能封口,並且限制內容字數不得超過25個單詞,她給錢三強所寄信件內容的大意就是:詢問錢三強最近的生活狀況以及請求錢三強幫忙詢問家人是否安好。

此後的兩年,二人一直保持通信往來,由此,二人之間也萌生了愛意。最後,錢三強終於鼓起勇氣,給何澤慧寫了一封求婚信:“經過長時間的通信往來,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你如果同意的話,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

這封求愛信充滿了理工男的氣息,何澤慧同樣回覆了一封簡單而嚴謹的信:“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在婚後的日子裏,雖然兩人工作都非常忙碌,但何澤慧更多地承擔了家務與撫育子女的擔子。

何澤慧淡定自若,寵辱不驚,她是錢三強的好幫手。1968年,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到陝西的一個幹校。何澤慧負責敲鐘,敲得很精準,時間甚至可以用來對錶。錢三強因爲在幹校無法搞科研,心情非常焦躁,何澤慧卻很豁達勸他:“着什麼急,聽天由命待轉機。”

他們夫婦對子女的品行教育非常嚴格。

錢三強夫婦每月工資收入比較高,可他們不讓孩子亂花錢。1968年,小兒子錢思進下鄉做知青,生活上很苦,寫信向父母求助。錢三強回信教育兒子:“你大了,不能總依靠父母,要獨立生活,學會自己走路。”

錢思進上大學後,仍然穿一身洗得發白了的藍布衣服,腳穿布鞋,背一箇舊帆布書包。有人勸錢三強不要對孩子太“摳”了,錢三強卻說:“錢多了,對孩子沒好處,反而會成爲他們的包袱。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靠父母是不行的,要學會自己走路。”

何澤慧更是以身作則,處處節儉。何澤慧的女兒錢民協回憶說:“爸爸也穿着媽媽織的毛衣。我們的毛衣破了,都是媽媽一針針地織補。媽媽還有那種專門織補毛衣的工具,壓着行以後,用鉤針一下就勾好了。她的鉤針活兒也很棒。”看來何澤慧不僅科研搞得好,幹什麼都有專門的研究。

錢民協補充說:“媽媽總是給我一堆剪報。我那時作文不好,媽媽從報上看到《小學生如何寫作文》,就剪下來給我,還有什麼對我學習成長有幫助的,她都剪下來給我。”看來,這位科學家母親,雖然不能天天給孩子母愛,卻時時在想着孩子啊!

何澤慧並不是板着臉的“教條媽媽”,她總是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她愛山愛水愛花愛草,懂得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一有休假,她就愛帶孩子們去爬山、游泳、看大海。

大科學家何澤慧院士,並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強人,也和衆多的普通婦女一樣,是個愛兒女的母親,愛丈夫的妻子!

錢三強曾說,“科學界好的傳統應是學術和道德的統一”。何澤慧恰恰是這一科學傳統的優秀踐行者。她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堪稱楷模。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何澤慧與錢三強,他們永遠滿懷一顆赤子之心,爲祖國奉獻付出,從未考慮過絲毫的索取;他們既勤奮進取,又熱愛生活;他們不求物質奢華,但卻擁有最矜貴的驕傲與自尊,這纔是真正的中國“貴族”,民族的脊樑!

今年是何澤慧院士逝世十週年祭,特寫下此文作爲紀念,最後重溫《科技日報》刊登的輓聯,向何澤慧先生致敬!

江南出才女,羅裙欲將戰袍換,目光似電測子彈。敢銜國仇蹈海去,分裂鈾核煉寶劍。苦旅五萬裏,廿載爆兩彈;

九霄思巨匠,巧手輕挽宇宙線,柔情如雲縫布衫。且譴氣球常探看,捎與三強御風寒。相約六月天,十九年團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