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件清代中西合璧藝術品,讓當年的歐洲人跪拜中國園林藝術

讀者朋友們,請先對比欣賞兩幅畫:

這兩幅畫分別取自康熙年間御製木版與銅版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木刻板《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源自清代宮廷畫家沈嵛所繪36幅《御製避暑山莊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版刻名手朱圭、梅裕風以該畫稿爲底本,尋木質之理,探天然之趣,雕刻成木版《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這是典型的“中國製造”。

銅版畫這個畫種是洋玩意兒,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德國等國家的雕刻工匠師們運用刻刀,在金屬主要爲銅製品器皿上鏤刻裝飾圖案,而後在銅刻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凹版製版工藝,廣泛應用於印刷業,隨後又產生了銅版畫藝術。

說起來,中國的木版畫是銅版畫的祖宗。英國人理查德卡萊因說:“歐洲版畫藝術的發展,應當歸功於中國發明木版印刷,我們在15世紀印刷書籍要比中國遲了好幾百年。”不過,銅版畫採用西方的繪畫透視法和明暗法,而且製版工藝容易做到精細到位,效果更加逼真,所以就版畫藝術而言,銅版畫相對於木版畫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康熙五十年(1711年),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原名Matteo Ripa)受羅馬教廷派遣,經教皇特使多羅推薦進入清宮服務,同年被任命爲宮廷畫師。進入清宮之後,馬國賢第一次向康熙皇帝介紹了西方的銅版畫。見慣中國山水畫、人物畫和西洋油畫的康熙皇帝,他驚詫於銅版畫的精美,正巧這時木版《御製避暑山莊圖》完成,於是,他命令馬國賢將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製作成銅版畫。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馬國賢以中國宮廷畫師木版的《御製避暑山莊圖》爲藍本,在借鑑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繪畫風格基礎上,又將西洋畫經常使用的明暗色調對比手法應用到這個作品創作之中。在36幅銅版畫另側,由清代名臣王曾期書寫康熙皇帝爲36個景點的題詩。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是中西繪畫藝術、版畫雕刻藝術第一次完美的結合,它逼真地表現了中國園林之美。

馬國賢把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呈現給康熙皇帝時,他大喜過望,稱讚這36幅畫全是寶貝,下令複製賜給皇子皇孫及其他親王。

歐洲的園林藝術歷史也很悠久,以對稱、整齊劃一爲特點的古典主義風格的法國式和荷蘭式建築一直是歐洲園林的主流。歐洲人剷平山丘,乾涸湖水,砍倒樹木,把曲徑拉成筆直的道路,花大錢建造噴泉,栽種成排的鮮花。到了17世紀末,歐洲人對這種對稱規整的園林佈局逐漸引起一種厭煩的心理,人們已經開始嘲笑這種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園林佈局,因爲他們說任何人都能把樹木種的行距相等、形狀一致,這哪有藝術性!

1724年,馬國賢乘坐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回國,途經倫敦。英國國王喬治一世聽說馬國賢從中國歸來,立刻接見了他,並給予了空前未有的禮遇。英國伯靈頓建築學派的創始人伯靈頓勳爵拜訪了馬國賢,瞭解到伯靈頓勳爵的建築學家身份之後,馬國賢贈送給了他一套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

伯靈頓勳爵在建築界有不少朋友,這樣,他的這些“朋友們得以研究和討論他的一組‘熱河景畫’。這組畫現藏大英博物館東方古籍部,它完全可以標誌着英國園林風格發展中的基點。”在18世紀,歐洲掀起了中國園林熱潮,可以說,在這股熱潮中,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爲這股熱潮提供了具體的樣本,並推動它持續升溫。

馬國賢在中國呆了13年,他太瞭解中國園林了。他認爲中國園林的建築風格與歐洲歐洲園林迥然不同,在師法自然上,中國園林遠遠超過歐洲園林。馬國賢對歐洲的園林設計師們說:“我敢說中國園林師法自然,品位高雅,這樣的園林在那不勒斯根本見不到。可以說,中國園林的本質就是師法自然。”

避暑山莊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留園並稱爲全國四大名園。尤其是避暑山莊,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皇家園林,它按照地形地貌特徵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藉助於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於一身,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典範”的盛譽。

歐洲人通過一些從東方歸來者的描述,對中國園林已經非常仰慕,建造師們急需有關中國園林的第一手圖像資料,而馬國賢帶回來的《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恰恰又是中國最高等級園林藝術的全面展示,因此它就如同一場及時雨。

當時伯靈頓勳爵在奇斯威克新建了別墅,英國建築師肯特正在爲別墅設計花園。肯特見到避暑山莊組畫,他說:“從這些畫作得到啓發,從而使英國園林設計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肯特見到《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後,對於中國園林的認識更加深了一層。他隨後設計了著名的肯辛頓公園。在這個公園中,肯特用草坪代替渦形花壇,用小樹叢代替綠色的雕塑,用林蔭道代替過去那種整齊劃一的佈景。園中曲徑通幽,人們可以從任一方向透視遠處的風景。

接下來,中國園林熱英國逐步加溫。1762年,錢伯斯爲肯特公爵在倫敦近郊建成了著名的丘園。“在丘園的設計中,他以中國園林爲藍本,力圖在自然和藝術之間採取一種中庸的態度,既順應天然環境,又加以人工斧鑿。他注重曲折蜿蜒的自然風格,點綴以曲水虹橋和假山涼亭。”錢伯斯還在丘園中建造了一座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寶塔,成爲丘園的標誌性建築。

那時的英國人對中國園林是怎樣的膜拜?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英國在中國的傳教士、畫家王致誠 (Jean Denis Attiret)說:“所有的山嶺都覆蓋着樹木,人工運河我們這裏是由方石砌成筆直的堤岸,但中國人用的都是非常簡樸的粗石,並夾雜着岩石塊,有的向前凸起,有的向後凹縮。它們是以非常藝術的方式排列起來的,人們可以說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河渠有時很寬敞,有時又狹窄;它於此逶迤蜿蜒,有時又掉頭拐大彎,它們就如同是真正被丘陵和山岩推動一般。河岸上種滿了鮮花,它們在石堆和假山口綻放,在那裏也顯得如同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河渠之外,到處都有甬道,它們都用小石子鋪成,從一個山谷通向另一個山谷。這些羊腸小道也是蜿蜒着向前延伸,有時沿着河畔前進,有時又遠離河岸而通向它方。”

英國建築師威廉·錢伯斯:“整個園林按照移步換景的思路設計。你穿過園林中彎彎曲曲的小徑, 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水從山洞中噴湧而出, 逶迤地流過岩石。在一些地方形成又大又急的瀑布, 在一些地方形成小瀑布。有時在一些地方, 由於樹木的葉子和枝條的遮擋, 人們只能看到水從山上流下, 而看不到瀑布。”“中國的園林設計者以大自然爲師,他們的目的是模仿大自然的不規則之美。”

在英國的影響下,中國園林熱在18世紀的歐洲大陸各國流行開來。法國人模仿中國園林,在自己的私家園林裏建造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寶塔假山,其中尚蒂伊花園是法國人模仿中國園林的代表作。德國柏林的皮爾尼茲宮、慕尼黑的中英式花園、勃蘭登堡的中國屋、威廉高地園的中國村都是中國味十足。丹麥的弗雷登斯堡公園、俄國奧朗寧堡的中國宮、芬蘭法古維克的八角樓、意大利遍地開花的寶塔、瑞典特洛寧格林姆的中國樓閣等都留下了中國園林的烙印。

由於避暑山莊太美,馬國賢帶回的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又有具體參照樣式,所以在歐洲的中國園林熱中,許多國家的王孫貴族莊園,不經意就會發現避暑山莊的影子。馬國賢爲中西文化交流貢獻大哉!


參考資料:
曹劍峯:《銅版畫藝術》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法]安田樸:《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書社

嚴建強:《十八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及其反應》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範存忠:《中國文化在啓蒙時期的英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意]馬國賢:《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海古籍出版社

[德]利奇溫:《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商務印書館


【後記】

銅版《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屬於御製藝術品,因此數量有限,且多在宮廷內部陳設,外界流傳極少,整套作品更是難得一見。據說目前世界上僅存有幾套。2013年,學苑出版社根據香港葉建民先生收藏的版本全真影印出版。近日,我的好友,也是本書出版的總策劃、河北旅遊學院王國維書記贈送我此套珍貴藝術品的影印本,不勝感激,藉此文致以深深的謝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