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50《好父母的說話之道》

      孩子越長大,發現與其交流溝通真是一項技術活,怎麼跟她好好說話?怎麼讓她保持意願開口說話?怎麼讓她聽得進話並達成有效共識?這些都成了日常擺在我面前需時時思量的問題。

      今天讀的這本《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討論的就是與孩子說話的問題,讀來挺受啓發。

      十三四歲正處在“仇親期”的孩子,可能是養育途中最難對付的,稍不注意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也能演化成矛盾。你這廂苦口婆心,她那邊我行我素,有時看着女兒,我竟有了些陌生之感。

      她不再是溫暖貼心的小棉襖,也不似從前那般積極自律,我們脾性喜好、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都開始有了明顯分化。我想要與她好好相處,可有時面對她不明就裏的小情緒和倔強倨傲的死硬槓,活脫脫小刺蝟般,我內心也會風雲湧動,憤怒、焦灼、失落、傷心、不被信任等負面情緒一觸即發。是什麼改變了她?在書中,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原來問題的根源不是孩子變了,而是隨着她日漸長大,我不再能精準捕捉讀懂她內心真實的需求了。

      我們生來就會做一個孩子,但卻不一定都會做父母。那些留存在我們已知經驗中來自原生家庭的自我成長經歷,在面對如今零零後孩子成長時,其實是有些蒼白狹隘的。是什麼在加劇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鴻溝?作者的觀點是處在孩子成長期的父母,因自身認知匱乏,不夠了解孩子,不清楚孩子內心真正的訴求,不知道利用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應對方式。而追求控制感是人的本能,一方想控制,一方想反抗,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想要加深與孩子的關係,只有根據孩子自身的認知發展和性格特點,來調整改變我們的說話風格和應對方式。通過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和被欣賞,親子之間的溝通連接才能保持暢通。

      當我們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時,其實更應關注的是自己是否始終知道他真實的需求,我們的應對處置方式是否得當。對孩子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和包容,維持好雙方溝通的橋樑,才能加深親子間愛與信任的聯結,書中提到的有些建議非常有價值。

      一是父母一定要做好情緒管理,任何時候說話都要保持平靜。父母情緒一旦失控,不僅不會讓孩子服從,相反還會喪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與信任。孩子越大,河東獅吼和嚴苛管教就越難奏效,同時還易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

      二是迴避正面衝突,如果談話不那麼愉快,就不要一味強求去達成共識。作者建議我們可以這樣說:“你的話我聽見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但是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想想。”適時按下暫停鍵,給彼此一個冷靜緩和期,也給自己一個應對準備期。作者強調,這一時刻有着非凡的意義,一旦我們處理得當,會給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處理作出正面示範。

      三是學會聆聽,注意傾聽孩子心聲,瞭解孩子需求。認真對待孩子說的話,不妨通過聆聽來了解孩子看問題的視角,不急於下定義作判斷。我們的人生經驗與閱歷比孩子豐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一眼就能看穿他們漏洞百出的說辭和自以爲是的想法,但這些都是他們想要追求個性與獨立的墊腳石,我們得壓制住想要反駁說教的衝動,別去揭露和羞辱他們。聆聽不代表同意,我們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讓孩子自己去做得失權衡。一些話,說與不說,問與不問,其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真正清楚瞭解孩子心裏是怎麼想的?他的需求點在哪裏?而作爲父母,我們能提供什麼,界限在哪裏。

      四是有話一定要好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們總習慣把最好的一面展露給外人,卻把最壞的一面留在了家裏。須不知,冷漠、急躁或口無遮攔的言語傷害會凝結成難以化解的堅冰,家庭內部的溝通表達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孩子有時“不聽話”,我們不要急着跳出來批評指正,不妨先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言行,我是否真是出於足夠無私的愛?是否保有足夠多的耐心與信任?我的說話方式裏能傳達出善意嗎?有沒有讓他產生被蔑視或傷害之感?然後對照作出調整。

      做父母不易,做個有心的父母更是一場修行。育兒從來沒有一套固定可行的成功模板,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全情陪伴與溫暖同行。人的改變永遠只能靠自己,他人的作用只是一種影響,但這些影響對孩子來說,也許會伴隨他終生。既然選擇讓孩子來到身邊,就把愛轉化成足夠的耐心與包容,力爭給他們一些更好的指引。畢竟終有一天,他們都將離開我們,去創造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