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中将,她是靠父亲的元帅光环上位的吗?

聂力,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女中将,而她的父亲就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

不靠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聂力凭什么能够成为一名女将军?不了解她的人,恐怕还有些疑问:是不是因为她父亲的缘故,才得以被授衔?

答案是,聂力一步一个脚印,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才华,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的荣誉和地位名至实归。

01 聂力特殊的人生经历

聂力出生于1930年,她的童年与少年历经磨难。

她4岁就陪母亲坐牢,受尽了折磨。其后,由于革命战争环境的恶劣,她的父亲聂荣臻、母亲张瑞华只好将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她就像旧中国成千上万的穷人的孩子一样,在饥寒交迫中长大。在她很小的时候,为了生活,出去当雇工,洗衣、做饭、锄草、放牛、种地、割麦、插秧,什么活都要干。后来她又去纱厂当童工,挨过资本家、工头的皮鞭,瘦小的身躯负荷着超强度的劳动,备尝人世的艰辛。

1945年抗战胜利后,聂荣臻和张瑞华想念女儿,不知孩子在哪。后来在周恩来的关照下,组织上派在上海工作过的地下党员毛齐华回家乡,终于找到了聂力。当聂力被接到晋察冀解放区父母身边时,那年,她正好是16岁。

1947年,18岁的聂力才开始进入荣臻小学学习,毫无疑问,她是班级年纪最大的一个。1953年,聂力高中毕业。从白纸一张,到高中毕业,短短的6年时间,她付出了非同常人的努力。

1954年,聂力又考上留学苏联的预备班。不久之后,聂力进入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学习。她把生命中最绚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寒冷的列宁格勒校园。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勤奋使她的知识日积月累,迅速聚增。这一切都为聂力日后从事国防科技工作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960年,苏联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聂力从苏联回国探亲时,负责领导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对女儿说:“中苏关系紧张,你们学不到尖端的东西就不要再去了。我们必须搞出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现在祖国急需科技人才。”邓小平也对聂力说:“现在祖国急需你们,我给你一个大勋章,你还回去干嘛?”

就这样,聂力和一批留学生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聂力作为下厂工作组成员,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器研制与生产的具体技术工作。

聂力穿上绿军装,从实习员、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到研究室主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直至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02 聂力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聂力从70年代起,相继参加了“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等大型国防科研工程的研制和组织工作。

对于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以及发展航天技术来说,海上活动跟踪测量船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聂力在工作中,总是像父亲一样深入到科研第一线,认真倾听研制单位的意见,了解设备研制情况,然后向有关省市领导汇报,征得他们的支持。

在确定远洋测量船卫星导航方案时,聂力主张既要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又要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她和工作组实地考察,听取专家们的论证,选择了“子午仪”方案。实践证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才能研制出一流水平的科研设备。对工作,聂力要求极为严格,认真细致,确保质量。一些主管这项工程的参谋说:“我们工作要特别细,考虑要非常周到,因为聂力总是要想到我们的前面去。”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南太平洋发射,进行全程飞行试验。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天。我国亿万人翘首远望,期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了!由聂力提议命名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为首的12艘远洋船队,跟踪测量也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成为第四个具有海上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当我国第一台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一Ⅱ”的研制拉开序幕时,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中聂力分工主管这项工作,她又担起了组织领导科研攻关的重担。

女将军聂力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银河机研制的一个又一个关键岗位上,她和技术人员一起探讨攻关方案,一起分析技术难点。60多岁的人,充满活力,一些科技人员戏称聂力是“雷达表永不磨损,永不停步”。

聂力非常重视人的因素,用聂力的话说:“电脑只是执行命令,而人是发布命令的,世间一切事物,人是最可宝贵的。”她关心、爱护科技工作者、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使她获得了国防科技战线众多科技工作者真诚信任。

项目总设计师的母亲病了,聂力亲自写信给上海有关部门,请他们帮助我解决后顾之忧。有科技人员患重病,她马上协调部队医院实施抢救。借调人员的职称评选受影响,她亲自出面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协商解决办法。节假日,她从来不会忘记一线工作人员,从伙食到水果,都亲自过问安排。

科技界的将军不同于叱咤阵前,带兵打仗的指挥官,聂力面对的是在高度科学化程序中严谨运作的科研人员。科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需要跨学科的协作来完成。聂力作为参与组织领导者,展现了高水平的协调能力,打造出新时代能打硬仗的国防科技队伍。

“银河一Ⅱ”巨型机研制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国内200多家新闻单位及海内外近百家报刊作了大量报道,并在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和十大电子成果评比中双登榜首,这支科研队伍还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的荣誉称号的时候,聂力默默地退到了后面。然而,在国防科技大学为“银河一Ⅱ”巨型机鉴定成功而召开庆功大会,聂力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校师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03 聂力继承了革命家庭清正的家风

聂力童年时候,没有享受到父爱与母爱,参加工作后,也没有因为父亲是元帅而受到特殊关照。如果说,聂荣臻元帅给了女儿最好的礼物,那就是以身作则,给聂力的人生树立了榜样。父亲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对科技兴国的热望,对知识分子的厚爱深深地影响了女儿。

毛主席曾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1985年在写给聂帅的祝寿诗中也说:“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厚道”,就是对事业忠贞不渝不做逃兵,就是立场坚定不随风倒,就是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就是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就是为他人着想而没有一己之私。

聂力完全继承了革命家庭清正的家风。

还是年轻的时候,她就是一个阳光向上的有为青年。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回忆说:“她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康和富有朝气。她待人亲切真诚,性格温厚开朗,什么时候都是笑吟吟的,很有股子大姐风度,跟她在一起使人感到松弛舒服,因此我非常喜欢她。”在她周围工作的同志说:“聂力像一盆火,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

聂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特别能吃苦。在研制远洋测量船时,她跟大家一样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端着饭盒和大家在一起吃饭,穿着工作服在一起上班。后来“远望”号测量船到海上试航,聂力也亲自参加。她要亲身体验晕船的滋味,同时同基地领导一起协调解决试航中设备出现的问题。

聂力将军从不摆领导架子。她说:“和群众同甘共苦是革命的传家宝。”这话似乎太普通了。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靠的这个传家宝带领着千百万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她和许多科技工作者都结下深厚的友谊。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愿意找她谈,她也总是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聂力的勤俭节约,也是国防科工委办公大楼里众口皆碑的。她的沙发可是年代久远了,管理处多次要给她换新的,她就是不同意总是说:“能修修,就凑合吧。”有一次,她的老同学,广州《家庭》杂志的主编柳明来看她,往沙发上一坐,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女中将的办公室这么俭朴!难得啊!”

聂力保持着父亲严格的廉政家风。有一年的“八一”建军节,管理处给家里送来了一点副食品。聂力对秘书说:“父亲在世时,就没有要过别人的东西,共产党人就是应该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过去是这样,现在仍不能要,以后也不能让他们往家里送东西。现在这些吃的东西送来了,一定要按规定付钱。”

04 聂帅一家是全球最高军衔家庭

聂力在苏联上学期间,聂力遇见了丁衡高,两人相互爱慕。1961年,丁衡高获得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1962年,聂力和丁衡高喜结良缘。

丁衡高长期从事导弹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惯性器件的研究、设计以及试制生产的技术领导工作,是我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1985年,丁衡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国外舆论称为“国防事业专家”,他还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丁衡高任国防科工委主任。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聂力成为国防科技界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1993年,聂力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聂力的丈夫丁衡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丁衡高晋升为上将。聂荣臻元帅、女儿聂力中将、女婿丁衡高上将,他们这个家庭,也成为了全球最高军衔家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聂力在童年及少年时代,经历了很多磨难,使她表现出了远超那个年龄所应该有的成熟,回到父母身边后,又接受革命家庭的薰陶,这些都为她后来取得的成就做了铺垫。作为元帅的女儿,她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就了非凡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