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3S法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日常生活中,其實許多問題,都是由於溝通不暢造成的。

比如:

  • 工作中,交接任務時,沒有交代清楚,導致做了大量無用功;
  • 聊天時,因爲一句失語,讓雙方產生罅隙,關係受到影響;
  • 乃至,談合作、認識新朋友時,因爲不擅言辭,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很差,導致錯失了一次機會……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強調過這個觀點:大多數時候,如果我們能更高效地溝通,那麼,許多誤會,爭論,不和,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溝通能力不同於口才。口才需要大量的訓練,需要會講故事,需要適宜的性格,也許還需要一些天賦,但溝通則不然。只要發現問題所在,有意識地去鍛鍊,就可以避免許多問題。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呢?

高效溝通的3S原則,幫你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1、簡潔,Simple。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你傳達一段信息,花了多少時間,往往就意味着對方需要同等的時間(甚至更多),才能完整接受和理解你的信息。

如果你每次交流,都特別冗長、繁複、缺乏重點,那反過來,別人就不得不用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析、脫水,才能理解你想傳達的內容。

一方面,這容易導致信息的失真。
另一方面,這導致,每一次你跟別人對話,都會耗費對方大量的認知資源 —— 久而久之,別人可能意識不到,但他的大腦,已經在潛意識裏,替他進行了「表態」。

我就碰到過這樣的客戶:坐下來,開始聊,拉着你從行業、政策、公司、環境聊起。耐着性子聽了5分鐘,10分鐘,還沒切入正題,只好單刀直入地問:對不起,請問您的問題是什麼?您想跟我探討什麼東西?

可想而知,這樣的對話,如果頻繁起來,會令人多麼身心俱疲。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微小的細節,決定了我們的形象,以及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裏是否囉嗦,也不要緊,因爲很多時候,這並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而是程度問題。

我們很難控制別人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儘量讓自己的表達,更簡潔、高效、流暢。

下面,分享幾個有效的方法:

1.1 關注「信息點」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

是傳遞信息。一切的語言、形式,都是爲了更好地「搭載」信息,讓對方能夠更方便接受。

那麼,在你表達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要傳達給對方的核心信息點,是什麼?

你會發現,其實,把大量的篇幅和語言去掉,也不會影響這個核心信息點的表達。

那麼,是不是每次溝通,都只傳達核心信息點就可以呢?——當然也不是。

比如這篇文章,如果只是傳達信息點,那幾行字就能解決了:說話要簡潔。第一……第二……第三……

但我還是絮絮叨叨寫了這麼多,爲什麼?

  • 因爲我需要營造一些場景,讓你對「講話囉嗦」產生共鳴;
  • 點明原因,爲什麼我們討厭囉嗦的人;
  • 提醒你:不要成爲這樣的人……

然後再循序漸進,一步步展開,將每一個點講清楚、講透,避免讓人產生誤解。

所以,你會發現,關鍵不在於「只傳達信息點」,而是在於:我所講的每一句話,對傳達核心信息點,能起到什麼作用?

如果沒有用,那就是冗餘的句子,刪掉。

這就是我寫作的方法。每寫一小段,回過頭來看一遍:這句話起到了什麼作用?如果刪掉,會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會,留着。不會,刪掉。

講話也是一樣的。

養成這樣的習慣:在講話之前,先想一下:

  • 我要說的下一句話,跟我們討論的主題有沒有關係?
  • 會不會模糊了主題的核心?
  • 它是能加強對方對主題的理解,還是反過來,會讓對方感到迷惑、無所適從?

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請試着,把這個習慣內化,讓它成爲下意識的自動化思維。

你會發現,一旦你將思維切換成「信息點」,你所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重點」。不會再有大範圍的偏差,也不會再有「講重點」的情況發生。

爲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特別敏捷,講話總是能緊扣重點、毫無廢話?

並不是他們更加聰明,無非只是因爲,他們時時刻刻在心裏裝着「信息點」,並圍繞信息點去組織語言而已。

這就是思維的升級。

1.2 反思自己的語言

我一度也是一個講話囉嗦的人。

如果在座的朋友,聽過我一年前的知乎Live,也聽過我近段時間的課程,你會發現,感覺很不一樣。

那時候,不但講話囉嗦,語速還快,開知乎Live時,爲了克服這個問題,還特地寫了幾萬字的逐字稿,拿着稿子念。

但我發現,文章寫起來行雲流水,但讀出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我會下意識地加入很多口頭語,這就導致了聽起來很細碎,冗雜。

儘管許多聽衆都表示「信息量很大,完全不會覺得水」,但至少我自己是不滿意的。

所以後來我怎麼做呢?反覆聽自己的錄音。

我會着重聽自己的語速、語氣和用詞,一旦一句話,連我自己都覺得煩,那我就會在心裏記下:這裏扣分了,要改善。

然後,再讀一遍,錄一遍,再回聽。直到滿意爲止。

這一年下來,成果就是:從寫逐字稿,到不用寫逐字稿,都能保持簡潔和流暢。

因爲,通過這麼一個過程,我會在心裏建立起一個反思系統:
一旦我講了一句話,開始讓話題跑偏,有可能使聽衆厭煩,有可能造成額外的認知資源負擔,我的大腦就會先給我拉響警告:

這裏扣分了,注意,需要馬上處理!

這麼一來,我就能將話題重新拉回來,及時避免「摻水」。

所以,一個建議是:不妨回看一下你和朋友、同事的聊天記錄,換位思考:如果是我,看到這樣的對話,會不會感到煩?

會的話,是從哪些地方開始感到煩?可以怎樣去避免?

如果能夠錄音,就更好了。試一試,跟朋友聊天時,將你們的對話錄下來,然後回聽。一邊聽,一邊注意自己的語言表述:

  • 哪些地方講得太多了?
  • 哪些句子是可以刪掉的?
  • 哪些時刻應該提醒自己注意?

另一方面,可以在溝通時,着重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流露出些微的不耐煩、走神、心不在焉,就立刻給自己一個信號,問自己:

  • 我是不是講得太多了?

這幾個方法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地幫助你,對自己產生一個全面的認知。

慢慢的,你就能建立起一套預警系統,幫你時刻監控自己的表達。

1.3 練習複述

我以前在公司的時候,一直踐行一個做法,就是「立會」。

顧名思義,就是大家站着開會,圍在一起,從第一個人開始,講自己昨天做了什麼、今天打算做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可能需要什麼協助,等等。

講的時候,同步控制時間。一旦超時了,過,輪到下一個人發言。

這在敏捷開發團隊裏,應該很常見了。

長此以往,大家逐步養成了高效溝通的習慣。乃至於,跟客戶和外部合作伙伴溝通,都經常覺得「對方的廢話實在太多了」,有時候忍不住提醒:「請長話短說」。

所以,鍛鍊溝通能力,最有效的,還是有意識的練習。

不必大量,也不必高強度,只要每天做上幾分鐘,就能有意識地控制我們的大腦,更高效地組織語言。

怎麼練習呢?可以從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開始,進行復述練習。

比如,你讀完了這篇文章,不妨試着將文章裏的內容,提煉、濃縮出來,在心裏講給自己聽。

同時,設一個鬧鐘,給自己定一個時限,比如30秒。要求自己在30秒鐘內,將這段信息講清楚。

你可能會發現,在複述的過程中,會丟失掉大量細節。不要緊。慢慢來。

一次講完了,你可以換一個主題、角度,再組織一次語言,講30秒鐘。

比如,第一次,你可能會講「如何做到簡潔」,然後一、二、三;那麼,第二次,你可以選取一個丟失的細節,重新講。比如:

  • 爲什麼要簡潔?因爲balabala……
  • 如何關注信息點?如此這般……

練習過程中,嚴格遵循限定的時間。時間到了,停下來,問自己:是否將信息表述清楚?如果沒有,還有哪些地方能夠優化?

時間以多長爲宜呢?可以先設定爲30秒。

這就是經典的「電梯法則」。有一句話叫做:如果你不能在30秒內,將一件事情講清楚,那給你30分鐘你也做不到。

這裏的前提是:在30秒鐘內講清楚一件事,包括前因後果,並且令別人產生興趣 —— 這其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與此同時,也能提高自己對信息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思維能力。

2、明確,Specific

溝通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將信息高效地傳達給對方,並在這過程中,保證信息不會「失真」,確保雙方對信息的理解一致。—— 這就是「明確」的定義。

我想,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

「把那份報告趕緊做一下,6點給我。」
「那個客戶的資料好了嗎?趕緊發我一下。」
「你還不明白?你自己想想怎麼回事!」

還沒等你回過神來「哪份報告?」「哪個客戶?」「究竟怎麼回事?」對方已經急匆匆地走遠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裏提過,這種現象,叫做「知識的詛咒」:

當你已經「知道」一個東西時,你就很難站在「不知道」的前提下,去思考問題了。

簡而言之:當你在腦子裏,將兩個概念進行了聯結 —— 比如將「張老闆」稱呼爲「那個客戶」—— 你就會下意識地認爲:別人也會這樣想。

你脫口而出「那個客戶」的時候,你期望對方也在腦子裏同步進行翻譯:將「那個客戶」轉換成「張老闆」。

這是人天生的弱點之一。

我們所想的東西,跟對方所理解的東西,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重合的。

如果講話缺乏明確性,那麼,越簡潔,其實越不好。

因爲,越簡潔,就意味着你傳達的信息越少 —— 無論是關鍵信息還是冗餘信息。那麼,相對應的,能夠用來輔助定位、理解的信息,也就相應減少了。

所以,在溝通的時候,除了簡潔,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明確。

只有明確了溝通主題和內容,才能真正達到高效。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溝通的明確性呢?

2.1 反饋

對於大多數工作場合,反饋,是確認信息傳達無誤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原因很簡單,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傳播模型,它由兩部分組成:01是單向傳播路徑,02是反饋環節。

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僅僅使用單向傳播的話,至少有三個環節,可能造成信息的扭曲 —— 亦即圖中標了1、2、3的地方。

所以,爲了確保信息被正確無誤地傳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加一個「反饋」環節,讓A知道,B所理解的信息,跟A心裏所想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最簡單的反饋,就是用自己的話,概括和複述一遍信息。

所以,我在工作中,每次交代完一個任務之後,都會要求對方立刻用最簡單的話概括:

  • 我要你做什麼;
  • 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情;
  • 你需要怎麼去做。

同樣,一場會議開下來,每個人被分配到了任務,在會議結束前,我一定會讓每個人站起來,用一句話簡單講一下「我要做什麼」。

交接工作的時候,也要養成這個習慣:對方跟你說了什麼,記下來之後,立刻問他:「我複述一遍,你聽聽看對不對。」

然後,結合第一篇「簡潔」的內容,簡要複述要點。

這可以快速讓雙方建立共識。

2.2 主題先行

有些講溝通模式的書,可能會告訴你「結論先行」 —— 這其實不太準確。更嚴格的表述應該是「主題先行」。

主題是什麼?其實,就是溝通過程中最關鍵的信息。它可能是結論,可能是討論的話題,可能是核心問題,也可能是某個特別重要的消息,諸如此類。

跟我聊過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我是一個特別追求高效的人。所以,我跟別人交流的時候,一定會先思考:

  • 我們這次要討論的核心主題是什麼?
  • 有哪些話題是跟這個主題有關係的?

然後,再從這個核心主題,慢慢延伸、發散、演繹。

譬如說:跟朋友探討合作,我會這樣說:我想跟你聊聊合作的事情。我這邊呢,看法是……我希望從你這邊得到的信息是……
然後,如果話題延伸向其他地方,比如背景,經歷,故事,案例,等等,再順藤摸瓜轉移過去。

在這個過程中,時刻注意「核心主題」,時刻思考「現在討論的內容,跟核心主題有什麼關聯?」那麼,就可以掌控好整個溝通過程。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很簡單。溝通的目的是傳達信息,那麼衡量一場溝通是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有多少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傳遞。

那麼,先明確核心主題,再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就相當於給整場溝通,劃下了一個邊界和方向:對於每一句話,我們不但能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還可以知道「爲什麼要說這句話」「這句話起到什麼作用」。

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每一條信息。

舉個例子:當你迷路了,看地圖的時候,第一時間是找什麼?肯定是找「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對不對?

只有知道了現在身處的位置,再找到目的地,你才能建立起一整條路徑,知道應該怎麼走過去。

「主題先行」起到的就是這麼一個作用:通過明確主題,爲整場溝通定下基調,打下一顆楔子,從而,爲後面所有的信息傳達,找到一個有效的依託點。

這可以大大地節省溝通雙方的認知資源。

爲什麼我們會覺得有些人說話缺乏邏輯?一部分原因,是因爲過於發散,沒有緊扣溝通的主題,所以信息會顯得非常「零碎」。這時,就需要對方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將零散的信息拼湊起來,嘗試着去理解。

下次溝通時,試一試,先直接拋出主題,再通過主題,去延伸到其他信息和話題上,並始終圍繞主題進行。

這樣,你能夠更有目的性地傳遞信息,對方也能更好地知道,應該把這條信息,放在認知裏的哪個位置。

2.3 封閉

這個法則,主要用在提問上。

什麼是封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問職業規劃,對比這兩個提問:

  • 1)L先生,請問我適合做新媒體運營嗎?
  • 2)L先生,請問無任何經驗能進互聯網公司做新媒體運營嗎?

顯而易見,第二個提問非常明確、具體,我用一句話就可以回覆他,他也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覆。

但第一個提問呢?我可能需要反覆問他好幾句話,花上十幾分鍾,才能大致瞭解,他究竟想問什麼。

如果把一個問題,看成一個開口,那麼,開口越大,意味着問題越模糊、越開放,這時,對方能夠給到你滿意答覆的可能性,也就相應更低。

反之,問題的開口越小,就意味着問題越明確、越封閉,這時,對方只需要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

比如這張圖:

顯然,第二種情況下,你獲得想要的信息的可能性,比第一種高得多。

所以,當你向別人進行提問的時候,不妨參考** SPI 表達模型:**

  • S:我的背景(Situation)是什麼?
  • P:我所面臨的問題(Problem)是什麼?
  • I:我需要獲得的信息(Information)是什麼?

然後,再用一個問題,將這三者結合起來。

比如:L先生,您好,我是某某專業畢業,無工作經驗,但對互聯網很感興趣(S),我想進入互聯網行業(P),請問哪些崗位比較適合零基礎、無專業背景的人呢(I)?

這相對來說,就是一個比較明確、更好回答的問題。當然,如果能針對每一個要素,描述得更加完整,回答起來會更有針對性。

很多時候,溝通的模式,其實就反映了一個人思維的模式。

提問、表達時過於模糊,不夠封閉,很多時候,其實就意味着:你自己也沒有好好思考,而是把這個思考的責任,甩給了對方。

不要成爲這樣的人。

2.4 細節

溝通的場合,無論是批評還是褒獎,儘量落實到細節,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

不僅僅是職業場合,平時溝通的時候,注意這一點,也能解決和避免許多問題。

如何落實到細節呢?可以參考 SBI 表達模型:

  • S: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Situation)下;
  • B:你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Behavior);
  • I:這件事情給我造成了什麼感受(Impact)。

譬如說,你想表達對一個人的批評,可以這樣說:

  • 小李,上週五的報告裏面,你犯了一個錯誤,雖然不嚴重,但會顯得你很馬虎大意,下次請注意。
  • 小張,上週末的會議中,輪到你作報告時,你講錯了一個數據,這令我感到你並沒有特別用心地在準備報告,下次請務必注意。

這樣,就非常清晰、明確地將你的感受,傳達給了對方。

同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模型也非常好用。

尤其是跟朋友、情侶鬧矛盾的時候,如果能夠不吵架、不訴諸人身,而是心平氣和地將問題攤開來,告訴對方:你在什麼時候,做的什麼事情,使我產生了不好的情緒 —— 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解決誤會和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問題完全攤開來,展示在面前,再去尋求一致共識。

3、Soft,軟性、非對抗性

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當你想說服一個人的時候,你通常會怎麼做?

  • 舉個例子:你的上級做了一個決策,你認爲不太妥當,你會怎麼去勸說他?
  • 又或者:你負責的產品出了點問題,需要請研發部的人幫忙解決,但這件事情會額外佔用他們的人力資源,你會怎麼去說服他們?
  • 再比如:你需要說服你的朋友,相信某個觀點,或者採取某個行動,你會怎麼做?

你可能會聯想到上一期的內容:主題先行,傳達信息點,簡明扼要……

更進一步,你可能會想到這些:擺事實,講道理,列數據,舉例子,等等。

你可能會列出大綱,打一個腹稿,慎重組織語言,保持邏輯的嚴密性……

這些有用嗎?有用。但足夠嗎?不夠。

其實,這裏有一個小小的陷阱:

當你開始思考「我要如何說服他」的時候,其實已經犯了一個錯誤:你將自己擺在了對方的對立面上。

什麼意思呢?我們說「說服」,往往意味着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觀點、意見,去讓對方信服,讓對方同意自己的立場。——很多時候,這就意味着「對抗」

你會發現,說服的本質就是對抗 —— 當你提問「能不能」「要不要」的時候,當你準備向對方提出異議的時候,當你認爲對方「說得不對」的時候 —— 其實,你就已經開始進入了「對抗」的思維:

你在試圖(有意或無意),用你的思想,跟對方的思想相對抗,並決出一個勝負。

這是人的本能,人本身就是喜歡對抗的。

但這也是非常低效的。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跟對方站在同一個立場上,從對方的角度思考,找到雙方思維、利益、立場的交叉點,然後探討「能不能取得更好的共識」。
——也就是化「說服」爲「合作」。
——我將其稱爲「非對抗性」。

這就是 3S 的第三個原則:Soft,軟性、非對抗性。

心理學上有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則:我們更願意相信的,永遠是「跟自己一致的人」的意見。

舉個例子:比起廣告、媒體宣傳,你更願意相信的,一定是來自朋友的推薦。因爲前者很可能是在盤算着「把你賣掉」,而後者很多時候,是真心誠意爲你好。

同樣,當我們面臨一些重要抉擇時,比起諮詢一些「高高在上」的專家,我們往往更願意去尋求誰的意見呢?

大多數時候,是那些經歷過相同困擾、但最終解決了的「同類人」。

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爲:他們跟我們是「一致的」,提出的意見會更有價值,同樣,我們接受起來也會更簡單。——這就是著名的「圈子效應」

  • 當你認爲對方「跟自己一致」的時候,你會下意識地尋求和強調彼此之間的共性;
  • 而當你認爲對方「跟你不一致」的時候,你下意識尋求的,是彼此之間的區隔。

這就相當於,你先在兩個人之間劃了一道溝壑,然後再開始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說服」,就是處於這種情況。

所以,你會看到,許多市場營銷手段,都是這種模式。他們會告訴你:我曾經也跟你一樣,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底層白領,拿着幾千塊的薪水,自從我如何如何之後,現在月入多少多少萬,只要你怎樣怎樣,你也可以跟我一樣……

相比起那種高高在上的導師姿態,這樣的宣傳口徑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爲大家會覺得,他跟我們是「同類人」,他的經驗,我們是可以複製的。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非對抗性」思路。

所以,我經常強調一個觀點:大多數時候,爭論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爲什麼呢?因爲一旦涉及「爭論」,其實就已經將雙方放在了對立面。

很多時候,爭論的雙方並不是真的要得出一個結果,而只是單純地爭一個輸贏。

更具體一點說:很多時候,我們爭的只是「說最後一句話的權利」。
想一想,對不對?

但真正意義上的「爭論」,應該是什麼呢?
——是雙方站在同一個立場,然後互相交換信息,以達到對某個觀點、某個事物更深刻的認知。

否則,只是浪費時間,徒增煩惱而已。

這也是一種「非對抗性」。只有這樣,我們所消耗的時間、精力,纔不會白白空耗在「填平溝壑」上。

那麼,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非對抗性」呢?

3.1 尋求共同目標

我跟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 1)我們的共同目標是什麼?
  • 2)有哪些地方,是我們一致認可的?

第一個問題的作用是:它決定了討論本身是否有價值。

原因很簡單:如果連目標都不一致,那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了。比如說,如果你想探究清楚一個事物,而對方只是想擡槓,那最好的做法就是趕緊遠離他。

在這個基礎上,問自己第二個問題,則更加重要。

  • 一方面,它可以理清楚,有哪些東西是不必討論的 —— 這可以大大節省討論的時間;
  •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將討論雙方放在同一立場上,而不是對立面。

爲什麼呢?很簡單。因爲:

當你問「有哪些地方,是我們一致認可」的時候,你的思維就已經發生了轉變:

你所着眼的,是雙方的「共同」,而不再是「不同」。

亦即,你會先跟對方找到一個觀念的交集點,再在交集點之上,條分縷析地列出不同的地方,一點點攤開來講,尋求達到共識。

這時,你們的立場已經發生了轉變:不再是「對手」,而是「戰友」。

這就是一種更有效的說服模式。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3.2 訴諸利益

經常需要交涉的朋友,一定會了解:交涉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什麼?

  • 不是告訴對方「這件事對我很重要,所以你得聽我的」;
  • 而是「這件事對你有好處,你不妨這樣做」。

後者的效果,會遠遠優於前者。

回到一開始的例子:如果你要請研發部的同事幫忙,可以怎麼說呢?

一個比較好的思路是這樣: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後面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到時要解決起來耗時耗力,會消耗咱們整個團隊很多成本。所以不如現在先堵上這個漏洞,這樣對咱們都有好處,如何?

當然,這未必百試百靈 —— 人總是複雜的。你同樣需要陳清利弊、說清楚這中間的關節和脈絡。

但當你開始這樣思考,就已經是一步巨大的飛躍:你開始嘗試着用「對方的視角」思考,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而這就意味着:你開始試着將自己,放到跟對方相一致的立場上,開始將視角切換爲「我們」。

比起傳統單向、對抗性的溝通方式,這是一種更有效的做法。

更進一步:你需要理清楚的是什麼呢?是對方內心真實的需求。

我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進了一家店,店員非常殷勤地問「您需要什麼?」往往會讓我們不舒服。因爲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自由地、不受干擾地,逛一逛商店,看一看東西。

最好,是在我們產生疑惑,陷入思考的時候,店員能夠及時出現,幫助我們解開疑惑。

這纔是我們的真實需求。

所以,有技巧的銷售人員,會這樣思考:我所要做的,不是把一件產品「賣」給你,而是建立雙方良好的關係 —— 這種關係,可能基於情感,可能基於服務,可能基於雙贏,等等。

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通過交涉和交易,使雙方的核心需求,都更進一步地獲得了滿足。

這纔是一種更高效的思考方式。

3.3 給別人一張梯子

什麼叫「給一張梯子」呢?簡而言之,就是讓對方通過你的引導,自行進行思考,得出你所期望的結論。

有心理學實驗顯示:傾向於感性判斷的人,會更重視「藉由外部信息進行決策」;而傾向於理性判斷的人,會更重視「通過自己思考進行決策」。

所以,如果對方屬於理性思考的人,那麼不妨試一試:提供一些事實、數據、觀點,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暗示,讓對方自己得出「結論」。

舉個例子:

有朋友跟我聊過一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她說:有一次去買首飾,挑了半天,咬咬牙買了一款,價格也不高。在包起來、遞給她之後,店員說了一句話:您眼光真好,這個款式我自己也挺喜歡的,而且特別搭您今天的衣服呢。

關鍵點在哪呢?這句話是在成交之後說的,而非成交前。如果是後者,那麼可能會讓對方產生「推銷」的心態;但是在成交後這樣說,就在無意間肯定了對方「作出決策」的過程。

這會使客人感覺到「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從而進一步產生好感。

原因很簡單:人都是喜歡被肯定、被證實的,同樣,會對肯定自己的一方,抱以更高的好感。

同樣,在向上級表達建議的時候,更好的方式不是「主題先行」「簡明扼要」地陳述自己的意見,而是提供更多的參照條件,讓對方進行思考,得出「更好的」結論。

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是涉及理性判斷,人永遠都會更加信任「自己想出來」的東西。

當然,前提是,你提供的參照條件,要儘量正確、全面、嚴謹,否則很可能弄巧成拙。

所以,這也對你的能力和思考的嚴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4 避免習慣性反駁

如果覺得上面的方法都有一些難度,那麼這一條,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落實的。

不妨這樣問一問自己:日常溝通中,你說過多少次「不是」,又說過多少次「對」?

很多人在表達意見的時候,喜歡先說一句「不是」,然後再陳述自己的觀點。其實,當你說「不是」的時候,很有可能,就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將雙方擺在對立面了。

對方也許不會立刻感受到,但很可能會在潛意識裏,因此產生不滿、防備和芥蒂。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即使你說的是對的,對方也有可能不會立即接受。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可以參考 PDB 表達模型:

  • P:先用正面的姿態(Positive Attitude)肯定對方;
  • D:再用細節(Detail)讓表述更可信;
  • B:最後提出你所希望的行動(Behavior)。

用在日常溝通中,可以類似這樣:

  • 對,我很贊同你說的某個觀點,不過我覺得……這樣會不會更好?
  • 或者簡單一點,其實一個「對」「我很贊同」,就已經能避免這種情況了。

順便說一句,這個模型,用在對下屬的訓誡和教育中,也非常好用。這可以減少彼此間的對抗性,讓下屬能更聽得進去。

堅持這個習慣,將其內化,你會慢慢發現,別人會更願意聆聽你的觀點。

<<< L先生說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