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6 公伯寮愬(sù)子路于季孙。

14.36  公伯寮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愬,同“诉”,投诉,说坏话。当时子路在季孙氏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孙氏诬告子路,不利于子路。而季孙氏,已经受了公伯寮的影响。

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就跑来告诉孔子,公伯寮在季孙氏那里说你家子路的坏话,夫子——这里指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

不过,我的力量,还能让季孙氏明白是非,并把公伯寮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

孔子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之将行,那是天命。道之将废,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谗言,就能把子路给废了,那也是命该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于鲁国,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么样!”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每天一章保持节奏,相信日积月累之后,我们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将会得到越来越大的提高。

也将会在孔老圣人的陪伴下,每个人都能够知书达理,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人生将会过的通达。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论语《宪问篇》的第35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就是孔老夫子对着学生们发出了一声感慨,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没有人知道我,没有知己啊!

子贡作为他身边最得意的学生,会时常和他应和,就回答他说:您现在已经有那么大的成就了,道德也高,影响力也大,天下谁人不识君啊!无论是我们鲁国的国君、权臣,还是卫国的,其他各个国家的,在国际上你的知名度也很高啊,你怎么说没人了解你呢?

孔子的回答呢,就是不是说我的名气不被人了解,而是我真正立足的东西,大部分人并不知道。

就像前几章,有一个是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问他,他回答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一句话让孔子赞叹不已,就说到了点子上去。而我呢,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我真正在意的东西,到底在意什么呢?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两点,小点是3点,很少有人了解。如果说能够真正知道的,也就算天老天知道吧!可叹人间无知己啊!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事实上昨天我们讲的也很清楚了,既不能怨天,天就是指的是环境,社会环境,那是你改变不了的,你抱怨它是没有用的。

尤人是抱怨别人,把责任推给其他人,也是不可取的。你既得不到什么好处,也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还容易把关系处坏了,你以后会更加的艰难,不怨天不尤人,是孔子的思想,是君子所为,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君子修身修己以安人。

第二条就是下学而上达。这一点大家要记住,我们学东西要打好基础,要扎扎实实,不要一下子就想怎么样,慢慢来。当你基础打扎实了以后,你再往后走肯定很顺畅,基础打不扎实,你往上走太难了。能够踏踏实实做事,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

我们如果把这两句话真正吃透了,那么我们真的是能够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还有与自己的关系。不怨天不尤人,自己下功夫慢慢来,持续做比较快。大家说是不是?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出现了两个新人,一个是公伯寮,一个是子服景伯。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遇到矛盾、遇到纠纷、遇到威胁的时候,孔子是怎么来处理的呢?手里有牌,孔子打不打呢?

我们通过这张学习,应该能够有很大的收益。

先来看原文。

公伯寮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这里的愬,同“诉”,投诉,说坏话,进谗言等等。这里面牵扯到好几个人,第一个是公伯寮,他是公伯氏,名寮,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与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在孔子的一生中,几件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孔子执行堕三都的进化过程中,暗地里曾经将孔子呈现给鲁定公的简札,私自透露给季氏。由此,孔子得罪了季氏,孔子在冬祭未有得到祭肉的情况下,季氏让公伯寮带给孔子玉玦,并让公伯寮告诉孔鲤,是定公亲言送礼物给孔子。

此举,使得孔子认为鲁定公寓意诀别,孔子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决定周游列国。

由此公伯寮就得到了季氏的赏赐,退出了孔子弟子的行列,就是原先是孔子的弟子,背叛了孔子,被逐出了师门。

再来说一下子服景伯,子服景伯是子服和,这个人在论语里出现两次,除了这次以外,后来还有一次。

后来我们会继续讲,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人说不是。不管是与不是,总而言之,他是特别的尊重与崇拜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关系也非常好。

这个人也是三桓家族的人,但当时可能不是真正的执政的三桓,他在鲁国是一个大夫,当时和季康子关系比较好,有一定的权利。

在那个时候,他也曾经做了许多好事,在鲁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一个有才能的,也有品德的人。和孔子相对来讲,是比较志同道合的。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他也曾经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公元前480年,曾经与子贡出使齐国。在此之前,他还有比较多一点的事迹,有时间再多聊。

这里面先主要讨论今天的章节,就是当时子路在季孙氏家里面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孙氏来诬告子路,不利于子路。季孙氏也受到了公伯寮的影响。

子服景伯是鲁国的大夫,有一定的实力,跟季孙氏关系还不错。他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来向孔子禀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并且告诉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他简直是太坏了!不过我现在有力量、有权利,以我的能力可以让季孙氏明白是非,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把公伯寮这个小人,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就相当于杀人,把他暴尸三天,然后大家来发泄心头的忿恨,这种人就应该得到这样的下场,以儆其他人效尤。

孔子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之将行,那是天命!道之将废,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耐天地何!

如果他的传言就能把子路给废了,那也是命该如此。如果天命要让我的道行之于鲁国,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么样!

通过子服景伯的话,大家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子服景伯对子路和对孔子的这一份好心,真正向着孔子和子路,并且想帮助他们。

而孔子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他并没有因为手中有了这张好牌,我利用子服景伯就能够把公伯寮干下去,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行事原则。什么原则呢?那就是命,天命。

这里面就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孔子接受命运安排的态度是不是可取啊?我们遇到了这种情况,是应该接受命运呢,还是和命运抗争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孔子为什么不接受子服景伯帮助呢?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大原则,大智慧和宏大的命题,是需要我们仔细去问一问为什么不以及接下来要怎么做的。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曾经引用明末清初大儒张尔岐的解说,第一个问题给说透了。孔子的接受命运,本质上是坚持原则。按照原则办事,结果是怎样就是怎样。

张尔岐说:人道之当然不可违者,是义。天道之本然不可争者,是命。贫富、贵贱、得失、死生这些事,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控制不了。

命,是不可知的,君子呢,是以义知命,按照义去做就是,凡是义所不能为的,那就是命里不该有的。

所以,君子如果进而不得其命,至少退而不失其义,不会落到命没得到、义也没遵守的地步。

(就是说君子该争会去争,但你能不能得到,自己说的不算,那么就尽自己的努力,接受结果,最起码还守着自己的心中的一个义。所以也就是该不该做,该做的能去做,不愿意做的就不去做,不做非分之想。最起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失去做人的底线。)

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是以智力争命,要不择手段争一争,力不能争,再加之以智,智穷力竭,啥手段都用尽了,还是没得到,这时候才接受命运。所以君子的接受命运和小人的接受命运,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心甘情愿的,一个是心中有怨恨的,那是不一样的。

君子安于命运是以义作为准绳,而不是以命为准绳。虽然力有可争,势有可图,而泰然处之,说“义所不可也”,义所不可,这就是命。

说了半天,面对公伯寮的攻讦,孔子是有力量对付他的,子服景伯就是他的力量,明确的告诉他,你只要同意,我就可以把公伯寮干掉,不但让他失宠,而且让他被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让大家都看看这样的人会有什么下场。

但是孔子手里这张牌他却不用,宁愿退一退,让季孙氏自己去消化。

大家想一想,公伯寮说坏话正不正常?因为子路做季氏家宰,做当时平民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官了,有一定的权势和地位。一个人地位显赫,位置很重要,自然而然也会遭受别人的嫉妒,自然而然就会有人说你坏话,哪有人不被别人议论的呢?哪有人不被别人记恨的呢?除非你对别人造不成任何威胁,否则的话这样是很正常的。

如果对方说出坏话,你就把他置于死地,是不是也太狠了一点啊?这是君子所为吗?不是!孔子不会这么做的。

第二个,就是当你和公伯寮如此针锋相对的时候,事实上也就降低了自己的档次,你和他在一个水平线上了,这有点儿掉价,这是第二。

第三就是,这个事季孙氏作为当政者,作为子路也罢,公伯寮也罢,他的上级,那对他们自当有判断,相信他是有这个判断能力的。因为别人说我底下的人几句坏话,我就对他不好了,那耳根子也太软了!

第四条大家也要注意,如果孔子就借着子服景伯的手来把公伯寮干掉了,自己就和子服景伯绑在了一起。如果子服景伯要再对付别人的话,孔子该如何自处呢?所以说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此孔子就没有接受子服景伯的建议,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也就是君子以义为准绳,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义所不该为,就是命里不该有。君子懂得不打尽最后一张牌,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有的东西你宁愿不要,别吃干拿尽,以免后来还不起。

在这里面,其实孔子反对子服景伯用暴力,这也是他的一贯思想。其实就是说,用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可以发现,在历史上,很多人用暴力,结果即便是取得了政权,也不能长久。比如说秦帝国二世而亡,后来还有很多,比如元帝国,也是几十年间短短的就灭亡了,根本原因就是暴力是不解决问题的。

另外一个,在这里面大家也要思考一下,遇到了问题也不是说一定就要解决,因为问题随时都会发生,那么遇到问题怎么办呢?

泰然处之,做好各种准备,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因为有人说坏话,我就非得要报复人家。

有人说坏话,可能会影响我的前程,我就惶惶不安,我就琢磨着整天如何去应对。这样的话会让我们疲于奔命,脑子里老是想着别人怎么样,就很难专心去做自己的事了。

对于孔老夫子来讲,他就非常通达,面对问题,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既不被别人的谗言所蛊惑,也不采取过激的行为。

好了,时间也到了,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了。

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大家可能会问孔老夫子不一直主张入世的吗?那为什么他这里还说贤者要避世呢?到底这是不是孔子的思想,他和道家的隐士思想有什么区别?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呢?

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相聚在这里一起学习和探讨,欢迎大家聆听和回馈,感谢!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