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氾濫的年代,如何正視焦慮

前言:焦慮這個詞漸漸的已經影響到了大部分人,成因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界定?怎麼樣去合理面對,如何突破等等問題牽扯着大部分人,今以此文簡述之
焦慮的釋義

焦慮指的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着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

焦慮的本質是對現實的抗拒。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沒有活在當下。

焦慮的本質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不信任。

焦慮的本質是我們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焦慮的根源是什麼呢?

英國學者阿蘭·德波頓在一個TED演講裏就說,現代人焦慮的核心在於,我們對於自己“身份”的焦慮。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經常壓力大,是因爲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滿意。

爲什麼會產生這類焦慮?

第一個原因是:社會上流行着結果至上的評價方式。不少人判斷願不願意和一個人交往時,首先看的是他成不成功。這種被簡化了的評判方式,就讓很多失敗的人面臨着非常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從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另外,社會的不認可,使他們面臨的機會也更少。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也許他們能力並不差,但是由於社會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讓他們沒辦法徹底擺脫窮困。

第二個原因是: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會激發人們的嫉妒感。比如說,我們很少有人去嫉妒某聰,因爲我們認爲他離我們太遠。最容易讓我們產生嫉妒的,是那些與我們起點相似的人。比如說,工作很多年後參加高中或者大學的同學會,是很容易產生嫉妒感的節點。以前坐在一個教室裏上課,但是幾年後卻發現以前自己曾經瞧不上的同學都飛黃騰達了,這個時候才最容易產生嫉妒和焦慮。

腦神經科學認爲,我們的大腦可分爲情感腦、理智腦等幾個不同的部分,情感腦負責感受情緒,做出直覺判斷和選擇,日常生活中超過90%的時間,情感腦掌控我們的一切;而理智腦負責分析、判斷、選擇、決策,作爲高能耗機制,其日常被激活時間不足10%。當情感腦與理智腦協作良好時,我們會有平靜、滿意的感受;一旦它們陷入衝突,如同上面所說的那些,我們就會進入內耗模式:理智壓抑情感,或情感碾壓理智。


什麼是內耗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感受:覺得壓力大,容易焦慮,思考的太多,能付諸於實踐的太少引發的這一切不愉快感受的,就是自我戰鬥帶來的內耗。

內耗定義的爲:“個人因注意偏差、思維困擾、感受與理智衝突,體驗到的身心內部持續的自我戰鬥現象”,內耗會導致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資源的無謂消耗,減弱甚至摧毀我們的行動能力。

內耗幾乎充斥着每個人的生活: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懷疑自我並壓迫自我時,當我們迴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在思維裏自我辯駁、說服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控制他人、環境甚至社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鬥。

對個體來說,內耗危害極大。現代生理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我們的心理資源,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和判斷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當我們將資源用於大腦內部看不見的自我戰鬥時,可用於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身心資源將會變得匱乏,我們將很容易出現疲勞、麻木、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等問題。

所以,如果說現實刺激誘發心理痛苦,那麼自我戰鬥式的內耗,則是心理痛苦不斷放大、加劇的根源!

恐懼錯誤、追求完美的社會文化是內耗的根源,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影響的背後,是大腦的功能性分工、協作機制。

那麼如何停止內耗,停止焦慮?

三種解決方案:構建全新認知、掌握有效的儀式性技巧、練習並養成全新的習慣。

第一:構建全新認知

認知這件事,你需要的是充足而全面信息和不偏頗的態度,不瞭解全貌就沒有發言權。所以去搜集信息,不要只看單方面發言,這隻會讓你愈加堅定原來的認知,儘量把正面的負面的中立的極端的溫和的都看一看找一找,然後用你的理智去思考去判斷,不要帶着有明顯傾向性的感情去認識它。

重建認知,意味着我們需要跳出信息獲取與態度改變的誤區,積極尋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二:掌握有效的儀式性技巧

接納是有效處理內耗,並開始全新生活的基礎,練習接納自我,接納現實。

接納不是語言層面的敷衍,而是敞開胸懷的體驗——客觀地描述事實,體會感受,觀察思維,同時不會被思維、感受控制!在接納中,沒有任何思維、感受、行爲層面的內耗,有的只是客觀的觀察、歡迎的態度和繼續有效行動的能力。

第三:養成適應性習慣

習慣性的反應模式背後,是特定的大腦神經迴路。腦神經科學家拉亞·博伊德博士研究發現,改變大腦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改變行爲。因此,要擺脫自我戰鬥的無效行爲模式,我們需要構建全新的行爲習慣。

但人類尋求安全的天性,讓行爲改變顯得非常困難:改變意味着風險,風險會帶來不愉快的感受,爲了迴避這種不快,我們會避免改變!

但有益的變化恰恰發生在不愉快的練習中。要想擺脫困境,我們需要走出信息偏差、技能匱乏以及非適應性習慣的迷局,去練習、掌握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形成新的適應性的思維與行爲習慣。因爲在困境中,真正能持久保護我們的,不是我們的意願、理智,甚至不是自控能力,而是全新的適應性的思維與行爲習慣!

結尾語

危機不是在外面,危機實際上是內在的,而我們不願意面對這一點。

—— 克里希那穆提


【詳參:個體心理學全二冊,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全三冊,精神分析理論全析等,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