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論

如果你看任何還不是透明,説明你‘陽氣’還不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的境界,是“海量”(既:“海量,系舉例、與比喻”)的‘陽氣’......堆砌,而成的。

道理是這樣的。“海量”(“海量”,系舉例、和比喻)的‘陽氣’,造就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地←這種:‘通透境界’。

我們稱↑他為:“通透世界”,罷。

道理是↑這樣的。還在恐懼,還在畏縮,還在踟躕、還在迷茫,還在猶豫......

↑這都是:‘不通透’,所造成的。一句話概括,就為:‘陽氣’不足,了。道理是←這樣的。

不一樣的。‘通透境界’(既:所謂的“通透世界”)的獲得、獲取,有(我所知道的,只有‘兩種’)‘兩種’方向:

既,一為“換水”,勤“換水”。二為“沉澱”,主靜。就“修身”(“修身”,出自於《禮記·大學》)的階段來説、來講的話,我個人定義的“修身”(的概念),是指的:“見性”,以前......我罷儒家“四書”(既:《論語》,《大學》,《中庸》,與《孟子》)理論部分的學習,與理解,(我個人,罷他,既:對於儒家“四書”理論部分的學習,與理解......)分為兩個階段,一、為:“修”,的階段......

二、為“養”(既:‘養’)的階段......我個人,目前處於“第二階段”(既:“養性”,的階段......)。道理,是←↑這樣的。

“修”(既:儒家“四書”理論學習的“第一階段”)的階段,可以説是“沉澱”,也可説成,叫:“換水”,都行......因為,我形容“修”的階段,既:所謂“第一階段”(既:儒家“四書”理論學習、與理解的“第一階段”),常常是説:“璞玉變玉”,或者是:“水清月現”、或者是:“烏龍茶經過多年的沉澱......見到了茶杯中的‘玻璃球’”......

我常常↑這麼比喻。因為“修”的階段,就是:“率性”(“率性”,出自於《禮記·中庸》開篇......),就是:循找“性”(既:“理”)。

“修”(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的學習,與理解的“第一階段”)就是:“率性”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大幅度的,大刀闊斧的,“剔除掉”過去己之思想當中的“雜質”、“冗餘”的階段。

怎麼“剔除”,用什麼方法“剔除掉”......既:己之思想當中的“雜質”,與“冗餘”。←這個問題,我覺的,因人而異。

不一樣,因為↑他(既:“剔除掉”己之思想當中的“雜質”,與“冗餘”,既:‘改變自己的想法’......)涉及到一個:“法”,的問題。

不一樣的。我這麼説,人人都有一個:“性”,這個←→“性”,就叫:“造物主”。“造物主”(既:所謂“性”),人人具備。

但,問題是,想成為“造物主”,既:“見性”,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同樣是一塊“璞玉”,有的人,是用“錘子”、“鑿子”,雕成的:“美玉”(既:“見性”,了)。

有的人......用的“現代化設備”......有的人,乾脆就“拿手扣”,甚至“往地上摔”......只要你喜歡,佛説,有:“八萬四千”種,“譲璞玉,變成美玉”,的“方法”......隨你喜歡。

道理是↑這樣的。方法二字,之所以加“”(雙引號),是因為,罷“璞玉變成美玉”,的“方法”,沒有固定的......也不“唯一”,甚至,我可以説:無“對、錯”(所謂,“對、錯”)。你拿“鑿子”、“斧子”......“敲擊”(既:“敲擊璞玉”......)的......憑什麼,説:“拿手扣”(既:“拿手扣璞玉”......)的,←他就是“錯的”(所謂“錯”)。

不對的。所以,“方法”(既:“璞玉變美玉”之“法”......)無固定,所以,我加“”(雙引號)。

道理是↑這樣的。不一樣的。“方法”不固定,既:“璞玉變美玉”,之“法”,不固定......但是,目的固定。目的一樣。

這個目的,既:“美玉”(既:“性”、既:“造物主”),“美玉”(既:見“美玉”)是所有“修”者的:共同目標(沒有之一)。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你説:“修”,←他是“沉澱”,也好;“換水”(既:罷“雜質”、“冗餘”,都“撇出去”......),也罷。總之,“修”到:“見性”這一步的時候,你和過去的你,總是:派若兩人的。

道理,是↑這樣的。過去的你,(假設,你是)是“一塊璞玉”,“璞玉”,從外表看,它就是石頭......過去的你,(假設,你是)是“一潭污水......”。

“見性”以後的你,用你自己的“法”,罷你思想中的“雜質”、“冗餘”......等等都“剔除”的時候,這時候的你,既:“見性”,以後的你“晶瑩剔透”,“剔透晶瑩”。這時候的你,就是“一塊水潤透明的美玉”。

道理,是↑這樣的。過去的你,“一潭污水”,死氣沉沉......經過你用你自己的“法”,“淨化”、“滌淨”你“這潭污水、死水......”以後,罷“雜質撇乾淨”後......便也是:“水清月現”,“水落石出”了。

↑道理,是一樣的。“一杯烏龍茶裏,有一顆‘玻璃球’”,經過多年的沉澱......“茶杯裏的烏龍茶”,逐漸變的清澈、清楚,而不再“烏龍”。

而,這時“原烏龍茶這杯茶水”裏頭的“玻璃球”,也終得:隱約可見了。

↑這些,都是我形容“修”(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的學習,與理解的“第一階段”)的比喻,和舉例。目的,就是為的告訴你們:所謂“修”,就是↑這樣,用某種“法”,改變自己的思想。就←這麼“簡單”。

用某種“法”,改變自己的思想,←這,算是“修養”的:根本義。“養”(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二階段”)實際上,也是←如此。既:用某種“法”,改變自己的思想......“養”(既:‘養’),是(我認為)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二階段”。

實際上,“養”(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二階段”)也是:改變。但,這種改變,和“修”(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一階段”),也不太一樣。

“修”,側重於:“大刀闊斧的剔除”,和“撇清”(“大刀闊斧的剔除”、和“撇清”,皆系我個人,對於“修”,←這一階段的舉例,和比喻),他(既:“修”)是:“換水”,是“沉澱”(二者,既:“換水”、和“沉澱”,系舉例,和比喻)。

“修”,是:“透徹、根本的換水......”。“修”,是:“大刀闊斧,紅紅火火的沉澱......”。但,“養”(既:‘養’)不一樣。

“養”,←這種行為方式,我只能形容,他(既:“養(養)”,這種行為方式......)像給“溫吞、烏塗的水裏,添新的淨水......”,和給“蒙塵的剔透晶瑩美玉擦拭、清潔......”。

我,只能↑這麼形容“養”(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二階段”)這種:行為方式。對我來説,“養”(既:儒家“四書”理論部分學習,與理解的“第二階段”)就為:“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養”,這種行為方式......)就為:“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道理,是↑這樣的。(↑)這,就是(我認為的)“修養”了,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三月初四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