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思維從「碎片化」變得更加「系統化」?

什麼是思維「碎片化」的表現呢?

  • 把別人的觀點當自己的觀點,只是在轉述和「復讀」;
  • 思考問題時容易片面,把局部當成整體,輕率得出結論和斷言;
  • 沒有自己的立場,搖擺不定,容易偏信某一方,又容易被輕易說服;
  • ……

簡而言之就是:容易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未經訓練的情況。我們總會下意識接受外來的信息,並以其作爲「支點」,去接受和理解新的問題。但很多時候,這些「支點」往往是不穩固的,從而,建立在上面的一系列推論和邏輯演繹,同樣是缺乏根基的。

另一方面,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我們往往會無從入手,更無從把握其整體和全貌。只能抓住一鱗片爪,試圖從中窺探其結構,在一頭霧水中去摸索,這就會犯片面和沒有重點的錯誤。

而經過有效訓練的人呢,哪怕是面對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全然陌生的問題,也能提綱挈領,用一套有效的思維方式去切入和思考。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訓練思維,讓它變得更「系統化」呢?

1、第一步、定義澄清

拿到任何一個問題,第一步,一定是問這麼幾個問題:

  • 它值得我關注嗎?
  • 它的描述真實有效嗎?
  • 它的每個概念定義清晰嗎?

這個篩子可以篩掉絕大多數問題。它們要麼是不重要的「噪音」,要麼是道聽途說、不可靠的小道消息,又或許本身表意含糊,沒有討論和思考的價值。

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提醒你:當你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時,當你開始爲一句話而興奮、焦慮、憤怒時,請務必弄清楚:它說的是不是真的?你對它的用詞是否有任何誤解?

共識是一切的基礎。只有當大家對討論的事物達成共識時,討論纔是有意義的。

舉個例子:
如果外星人來訪地球,你覺得他們更有可能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在這個問題中,關鍵詞是什麼呢?外星人,善意,和惡意。

那麼,外星人的定義是什麼?——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簡單,但考慮一下:人類移居火星後建立火星文明,幾百年後重返地球,你覺得他們屬於「外星人」嗎?

又或者,人類造訪火星後,帶過去一些簡單生物,經過了許多年,它們在火星上繁衍,演化出跟地球全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又隨着飛船回到地球 —— 你覺得它們算外星人嗎?

同樣,什麼是善意和惡意?表面上呼籲和平,暗地裏攫取資源、掠奪勞動人民,這算善意嗎?

諸如此類。如果事先不作明確的定義,我們就非常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怪圈裏面 —— 雙方討論的,很可能壓根是不同的事物。

這裏,讓我們暫且作如下定義:

  • 外星人:指在其他星球上獨立形成、演化,跟地球人毫無關聯的獨立智慧生命。
  • 善意:指出自主觀意向的,以雙方共贏爲基礎的合作行爲。
  • 惡意:指出自主觀意向的,以掠奪、侵略對方,來壯大己方的行爲。

接下來,我們看下一步。

2、第二步、假設驅動

當你面對一個問題,不知道從何入手,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呢?

就是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給自己安排一個立場,假定你支持某一方,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去「替它說話」。

比如:我也不知道外星人是善意還是惡意,怎麼思考?那就不妨先假定,他們是惡意的,我們要警惕他們。

然後,我再給自己找理由:如果外星人是惡意的,那麼,我可以找到哪些理由,來支撐這一點?

比如:

  • 地球上,當一個人類文明遇上另一個人類文明時,幾乎100%都是以爭鬥和征服開始;
  • 文明要發展,一顆星球上的資源是必然不夠的,侵略地球是最簡單、最快速獲取資源的方式;
  • 他們的科技水平可能遠遠超出地球,甚至用不上「侵略」,只是消滅一隻蟲子那樣簡單;
  • 如果不把潛在的競爭對手幹掉,它將來可能會反過來把你幹掉(黑暗森林);
    ……

這是一個頭腦風暴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你可以提出任何有可能性的說辭,去豐富立場的支撐。哪怕很荒誕也不要緊,我們一會還有一個環節。

如果你發現,自己似乎很難想出足夠的想法,那說明你在這方面積累的信息,可能太少了。

這時,可以試着去搜尋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同樣,搜索時,不妨帶着預設的立場「我要說服人類抵抗外星人」去做,這樣會更高效。

例如:我們可以去搜索科幻作家的作品,找到其中持相對應態度的部分,看看他們是怎麼想的,借用他們的觀點。

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你也可以從「善意」入手,去儘可能多地羅列出支持的理由。重點是打開思維,讓自己進入思考和發散的狀態中。

3、第三步、反向演繹

列舉了足夠多的理由之後,讓我們停下來,檢視一下。

在上一步中,你列出的理由,大致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歸納,一類是演繹。

什麼是歸納呢?舉個例子:
地球上,當一個人類文明遇上另一個人類文明時,幾乎100%都是以爭鬥和征服開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外星人遇到我們,第一反應也會是征服。

這就是一種歸納推理。它是用過去的經驗,去推斷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實。

不是說歸納推理不好,它當然是有用的 —— 但很多時候,它只能作爲一個經驗法則,給我們一定的參考意見,而不能作爲支撐性的理由。

因爲它隱含了一個判斷:過去發生了什麼,將來也有可能發生什麼;我們是什麼樣的,別人也可能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的判斷,因此,它的效力是存疑的。

因此,讓我們先把歸納推理放在一邊,看一下剩下的部分 —— 也就是演繹推理。再針對每一個推理,去反問「爲什麼」。

注意:每一步的「爲什麼」,都必須是演繹推理 —— 亦即,你不能用故事、實例來作爲原因,而必須提出一個更加根本、更高層級的前提來闡述。

比如:

  • 爲什麼他們的科技水平可能遠遠超出地球?
    因爲他們能進行星際旅行,而地球還不能,所以至少在宇宙航行上,他們的科技遠超地球。

  • 爲什麼在宇宙航行上科技發達,能推出他們的武裝科技也發達?
    因爲科技的發展往往是並行的,一個文明絕不會只發展其他科技,而不發展武裝科技。

  • 爲什麼文明絕不會只發展其他科技,而不發展武裝科技?
    因爲如果一個文明這樣做,它就會失去自保之力,從而被其他覬覦其科技和資源的文明吞併。

  • ……

這裏要區分清楚「演繹推理」和「滑坡謬誤」。什麼是滑坡謬誤?把可能當成必然,才叫做滑坡謬誤。

所以,你要記住:我們到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在進行可能的推演和思考,而不是必然結果。

當然,如果本身很荒誕,找不出理由去支撐它,那就在這個環節,把它「剪」掉。只留下能夠自圓其說的部分。

這一步,很多人會天然地排斥 —— 我們都是討厭問「爲什麼」的生物,渴望簡單直接地接受一個觀點、立場和信息。這是和大腦在作鬥爭。

但也唯有這樣,不斷克服惰性,才能超越大腦在進化過程中,所一直存留下來的弱點和缺陷,抵達理性的道路。

4、第四步、翻轉支點

當我們對每一個理由進行反向的演繹拆解時,你會發現,它們不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一定會抵達某個終點,無法再繼續問「爲什麼」。

這些終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信念」
——簡單來說:他們就像數學的公理一樣,是根植於我們心智之中,被我們認爲必然爲真、不會違反的東西。我們的一切思考,都是基於這些信念所進行的。它們就是我們思考的「支點」。

像上面的例子,當你繼續追問:爲什麼一個文明沒有自保之力,就會被其他文明吞併呢?你可能會得出一個結論:因爲任何一個文明,都想用盡可能小的成本,去獲取儘可能高的收益。

你會發現,到這裏你可能就無法再繼續問下去了,所以:「用盡可能小的成本獲取儘可能高的收益」,可能就是你的一個「信念」。

你會默認這是真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不會去懷疑它的真實性。

但讓我們再邁出一步,強迫自己去思考:如果存在這麼一個社會,文明之間是友好的,大家都追求知足常樂,不會貪得無厭,也不會無休止地擴張,從而沒有必要去「吞併」—— 這種想法有可能爲真嗎?

不妨在這個基礎上,站到「信念」的反面,去思考:如果假定它錯了,會怎麼樣?

比如:很多人的信念可能是「男主外女主內」,那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反過來,會怎麼樣?會帶來什麼變化?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人可能一直認爲「我要跟周圍的人保持一致,否則就會被排斥」,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反過來,就不跟他們一樣,會怎麼樣?我們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和選擇?

這是我很推崇的一種思考法。它非常困難,因爲本質是打破我們的思維慣性和一直以來的框架 —— 但慢慢的,習慣這種思維模式之後,你會發現,很多你所固執認同的東西,真的並非像你所想像的堅不可破。

甚至,你可以從「翻轉」的支點出發,再次進行逆向的演繹推理 —— 如果宇宙不是一片黑暗森林,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大家都剋制而友好,會怎麼樣?可能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反過來想也有可能成立」,不妨在你的腦海中(或是在筆記本上),把這種成對的可能性刪掉。因爲在你心智中,它成立的可能性被削弱了,已經不足於支撐你的觀點。

5、第五步、提出問題

經過以上步驟,在你的思維中,還會剩下一部分的理由。它們要麼難以反駁,要麼缺乏足夠信息,無法做出有效的判斷。

這時,你要做的是什麼呢?是把後者標記出來。

這些問題,就是你思考過程中的收穫,它們纔是議題本身的關鍵。

正如一位讀者的留言:學了我的很多文章,有一個收穫就是,現在思考問題,會更多考慮「提問」而不是下意識地「回答」。

這說得很對,思考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提問的過程。

爲什麼呢?很簡單。回答是一種封閉的行爲,它相當於把一條路封住了;但提問是一種開放的行爲。

這就給了你繼續學習的可能性,也給了你弄懂、弄透這個領域的方向。

通過不斷逼近自己的支點、進行邏輯推演和檢驗、審視,你會抵達問題的核心,會從混沌之中摸索到大致框架,知道應該問出哪些問題,獲取什麼信息。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是對信息進行整合和加工。在沒有足夠充分信息的情況下,思考就是無根之本,是不可能給出任何有效答案的。

這時,你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思考,發現自己「需要什麼信息」。

然後,去獲取、學習和積累,把它們納入知識體系,成爲新的思考的素材。再基於這些新信息,去解答之前的問題,對發散出去的可能性,重新進行梳理、收斂和整合。

這就是我所說的:思考和討論,永遠不是爲了決出一個輸贏,而是爲了更加接近真理。

把一切都看作「學習」的機會,你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世界。

6、第六步、整合提煉

最後一步,就是結合所有信息,對各種理由和可能性進行一個綜合提煉。

不妨這樣反問自己:

  • 這些觀點和理由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 我可以如何總結它們?
  • 它們能說服我嗎?

不妨從1到10,給一個最終的打分 —— 它就代表了你對該立場整體的觀感。

到此爲止,你就已經完成了一次初步的思維訓練。

但這僅僅是初步而已。

下一步,自然是回到第一步,針對另一方的立場,再次重複一遍。給另一方立場,也作出一份總結、陳述、打分。

如果還有餘力,不妨繼續考慮:

  • 這些觀點有哪些是可以整合起來的?
  • 我如何理解和表述整合之後的結果?
  • 比起單方立場,它是否更有說服力?

這就是更高一層的思維了,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正-反-合」思維。

到此,纔算是一次完整的思維練習。

你不但鍛鍊了思考能力,而且真切地把各種「碎片」梳理整合了起來,讓它們構成了一張網。

<<< L先生說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