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双修,与温故知新

“阳气”,是我在26歳以后,接触了儒家的“四书”(既:《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五经”(既:《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同时,以“四书”、“五经”当中的部分内容为论据、论点,从而书写了百万余字论文以后......

通过逻辑推理,而证到的。道理是↑这样的。

逻辑推理,是一种:我认为,非常方便的‘求得结论’的方式(之一)。不明白,没关系。想“法”弄明白。不就可以了吗。

想“法”弄明白,是因为,有:“法”,所以才能弄明白......这个弄明白的“法”,各人不一样。仏氏说,有:“八万四千”种“法”。

我不知,“八万四千”是实数,还是对于“很多”的统指。对于“很多”(种“法”)的统称,为:“八万四千”,亦或者,是只有“八万四千”,“八万四千”是“法”的最大数。←我不知道。

这个“八万四”,或“八万六”......(目前)亦不是在下能力所及范围以内,能考证了的。这“八万四”,或“八万六”......亦不是在下的兴趣所在。

故,在下先不论“八万四”,或“八万六”......的问题,单说,我个人,从不明白,到明白的:“法”,为何。

我个人,从不明白,到(我认为)我弄明白了......我所用的“方法”,就为:看书和写作。

道理是↑这样的。写作,就是:创作。创作,分很多种......文字创作的类型,也有很多种......

我个人(擅长)创作的类型,我个人认为,属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形式。←这是,我个人进行文字创作,所使用的类型。

道理是↑这样的。创作,不能“凭空而来”,创作,要有: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这个,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支持,就要靠:看书,来获取、来获得了。道理是←这样的。

书,看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但是,只看书,不创作、不写(对我个人来说),那(道理)我认为,很难真正属于你。

道理是↑这样的。理论知识,对于想要弄明白,想要提升、“升华”自己的人......来说、来讲,那是重要的“原色”,和“音符”。

我用“原色”,和“音符”,来比喻:理论知识。“原色”,就是:七种。“原音”,就是:七个。但是,那些“了不起”的画家、音乐家们......用这七种原色,七个原音,都做了什么呢?

我就不一一列举,那些“了不起”的画家,和音乐家们了。“七原色”,“七原音”,对于创作而言,有多少种可能性。

同样,古往今来,自先秦有了《论语》,自隋朝开了科举(考试),无数人,念过这本《论语》。

无数人......我读的《论语》,和“唐宋八大家”们,读的《论语》,都是:二十章。我读的《论语》,和朱子(既:朱熹)读的《论语》,都是:二十章。这二十章《论语》,对于我们儒生来说,对于我们“儒家思想爱好者”们来说、来讲,这二十章《论语》,就是我们←这些人的“七原色”,“七原音”。

能造出怎样的“伟大”,以及,能使自己怎样“升华”、“净化”......也,全靠自己。

书,就是这本书,两千多年,都是这本书。但,人的才华、禀赋,不同。←这造就了默默无闻的“念书人”,和“唐宋八大家”,以及朱子。

这(既:个人的才华、理解,不一样......)造就了“音乐爱好者”们,与莫扎特、和贝多芬。

不是“七原色”、“七原音”“变”了。千百年来,“七原色”,“七原音”,甚至说:千百年来,《论语》,还是那本《论语》。

二十章的《论语》。朱子读的《论语》,大概(我认为)也没比我“多一章”。我和人家(既:和朱子)“差”在哪儿呢。

我认为,(我和朱子)哪儿也不“差”。理解。理解,是“音乐爱好者们”,和莫扎特、贝多芬的:主要区别。

道理,是↑这样的。如果说,以贝多芬、莫扎特,为“目标”的话,那理解,肯定是越深入,越透彻,越好......

如何,使自己,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的“原色”、“原音”(“原色”、“原音”,系,对于各领域理论知识的举例、和比喻)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这种“如何”的答案,就叫:“法”,了。

道理,是↑这样的。我个人,对于《论语》二十章的,这“原色”、“原音”(“原色”、“原音”,系比喻,和举例)的理解深入,与透彻的“方法”,就为:逻辑推理型写作了。我通过“逻辑推理型写作”←这种“法”,使我对于《论语》二十章,←这“原色”、“原音”,理解的更通透了。

当我通过“逻辑推理型写作”,←这种“法”,令我对于《论语》二十章这“原色”、“原音”理解的更通透,更彻底的时候......

我认为,我:“见性”了。←↑这,就是我“见性”的,全过程。道理,是←↑这样的。

我“见性”之后,我逐渐知道,要想保持这种“明白”的状态......我必须“勤擦拭”,“勤清洁”,才行。

因为世俗的纷杂、纷扰,以及,我个人的懈怠......等等,←这些,都会使“原本好不容易才清澈的水”,“好不容易才琢成的剔透美玉”(以左←,皆举例、比喻),又变的“温吞”、“乌涂”,以及“蒙尘”(“温吞”、“乌涂”,以及“蒙尘”,系对于上述比喻的衍生......)。

“美玉蒙尘”,就不透亮了。“清水温吞”,就不透彻了。所以,要养,要“擦拭”,要“换新水”。

道理,是↑这样的。↑这,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2.11》)←的道理。“见性”,也有“渐”、“顿”之分。

从“璞玉”(“璞玉”,系举例、比喻),变成:“剔透美玉”,←这是“渐”,也是:“顿”。由“渐”而“顿”,系“璞玉变美玉”,的过程。

由“蒙尘美玉”,经过“擦拭”、“清洁”,又见“剔透美玉”,←这亦是由“渐”,至“顿”。只不过“擦拭”、“清洁”,←这一系列“动作的幅度”,远不及“从璞玉变美玉”←这一行为逻辑的“动作幅度”,那么“大开大合”,与“红红火火”了。

道理,是↑这样的。但,也得“勤擦”、“勤清洁”......不能以为,“顿”了,就“万事大吉”,从而疏忽了,懈怠了。

↑(既:疏忽、懈怠了)那是不行的。“美玉蒙尘”,人会变迟钝的。道理,是←这样的。“勤擦拭”,“勤清洁”,←总譲自己“这块剔透美玉”,←保持“光洁”、“透亮”,总譲自己“这杯清水”,“光光亮亮”的。←这,需要:“阳气”。

↑这,就是我学儒、理解儒家思想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了。我看过儒家的“四书”、“五经”(既:《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与《春秋》),等于,我知道儒家的“原色”、与“原音”(“原色”、“原音”,系比喻、和举例)。

我写了百万余字的论文,其大部分的内容,皆为:以儒家思想的“原色”、“原音”为基础、为论点的再创作......

↑就像,米开朗基罗,和贝多芬,站在“七原色”、“七原音”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一样。我可以说,我,得到了“升华”。在我,进行这百万余字的论文、和文章的创作过程中,在我进行这百万余字的论文、以及文章的创作以后......

我认为,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认为,我对于儒家“原色”,与“原音”(“原色”,“原音”,系比喻,与举例)的理解,比以前,变的更彻底,与透彻了。←这是我个人,学习儒家思想的:心路历程。

道理,是↑这样的。以,目前的我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我个人以为,想要“擦拭”、“清洁”,甚至说:“换新水”......←“阳气”,都是:必不可少的。“阳气”,就是所谓的:“福德”、与“能量”。

那么,我所要考虑的,就为:怎么攫取“福德”,与“能量”,←这一件事。因为现在的我,已是“保养”的阶段,“擦拭”、”清洁“,”勤换新水“......的阶段,已不是”璞玉变玉“,←的阶段了。

“璞玉变玉”(既:这个阶段),已经在我之前百万余字的运用儒家思想、儒家典籍当中的“原色”、与“原音”作为论点、论据的论文、与文章的再创作中......实现了。既:我通过“逻辑推理型写作”,已经完成了“顿”(既:“璞玉变玉”)的过程。

道理,是↑这样的。我目前的阶段,是“保养玉”、“往一杯清水里,勤换新清水”......←这样的阶段。是:“养性”,的阶段。

道理,是↑这样的。“养性”,需要:“阳气”(既:“福德”、“能量”......),“阳气”的攫取,是我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如何攫取“能量”,既:“福德”。(仏氏说,有)“五种办法”。既:“忍辱”,“持戒”,“精进”,“布施”,“禅定”。←这五种,是攫取“能量”的办法。

“能量”攫取之后,就像是:“旧乌涂、温吞水里,注入新清水......”,“能量”攫取以后,就像是:“蒙尘之玉,被拂去尘土,又变剔透、晶亮”,←道理,是↑这样的。所以,对我们处在“养性”阶段的人们来说、来讲,对我们这类人而言,攫取“阳气”,就是“养性”的关键。

道理是这样的。“阳气”不够,对于“养性”阶段的我们来说,彷如:“美玉蒙尘”,“清水变混”......“清水变混”,不(能)及时倒入“新清水”,则不得了!所以说,“修福”,很重要。

“修福”,就是:“往稍稍变混的清水里,再度注入新的清水......”,“修福”,就是:“擦拭蒙尘美玉,使←之再显剔透、与晶莹......”,←这,就叫:“修福”,了。

道理,是↑这样的。“修福”,就是在:“温故”(“温故”,出自《论语·为政2.11》)。“清水再度变清”,“美玉重现剔透”,←这,就叫做:“知新”(“知新”,出自《论语·为政2.11》)。“知新”(出自,同上),也是:“见性”。

只不过,“知新”(出自《论语·为政2.11》)“见性”的兴奋度,不及“璞玉变美玉”时的,那种兴奋度强烈、热情,罢了。

道理,是↑这样的。“修福”是:“温故”(“温故”,出自,同上),“见性”,为:“知新”(知新,出自,同上);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攫取能量(既:攫取“阳气”......)的办法之一,就为:分享我的文章......

因为,写文章(这种行为方式......)是叫我的:“法”。我分享文章,就叫做:“法布施”(既:属于三种“布施”的一种......其余还有“财布施”,和“无畏布施”),我通过“法布施”,来:攫取“能量”,从而涤净,涤荡“我这枚剔透美玉”,和“我这杯剔透清水”,←使之不断“净化”、“清新”。

↑这,就是我的:“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2.11》)了。↑这,就是我的“福慧双修”,了。既:“见性”,为:“慧”,“温故”(出自《论语·为政2.11》)为:“修福”。“修福”,为:“见性”,“见性”之以后,还要不断的:“温故”(既:“修福”)。

循环往复,走完这一路。道理,是↑这样的。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三月初五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