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

创业初期,团队内部合伙人如何分配股权?

步入成长期,公司如何用股权激励高管、员工?

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如何做股权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三大人才趋势

有的投资方做风险投资时,投了90%的资金,最终占了10%的股份。背后反映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趋势之一:人力的资本化,团队更加值钱!

1、人才的移动化

人才快速移动,很多国企、外企、民企都遭遇到留人难的问题。

2、创业的大众化

创业大众华的原因很多,第一,政策的支持,比如国家的双创项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第二,创业门槛降低。

3、人力的资本化

人才与资本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人力驱动型的公司,人才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资金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股权激励的三大特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股权的话题,包括创业者和投资方。傅盛说:“创业者只懂产品是不够的,还要懂股权。”徐小平说:“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是,年轻时不懂爱情,创业时不懂股权。”任正非说:“华为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分钱分得好。”这三个人谈到的共同话题就是股权激励。

1、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性

从公司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说,大家最早关注的都是土地、房产等。进入后工业时代,资本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了公司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事业能不能成功主要靠的是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2、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是指: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人才的变数也越来越大。

比如公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招进了一个CTO,希望他未来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是,这个人是否能创造巨大的价值,是否会在创业的过程中离职都是有很大的变数。

3、人力资本规则的专业性

《公司法》解决了货币出资的股东如何分配股权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问题。

也就是说,《公司法》、《公司章程》解决了大家出完资之后的原始股权比例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出完钱以后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调整机制、控制机制的问题。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需要人力资本越来越具有专业性的规则。

只有把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到一块,才有可能把公司做大。

动态激励模式下,只要项目靠谱、团队靠谱,公司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有的股权分配方案,不能去考验人性、挑战人性,而要尊重人性、顺应人性。

一般投资机构在投项目之前,一般会做尽职调查,包括团队、财务、法律、商业模式、股权结构等。

达成股权结构设计共识

在讨论股权分配之前,应该先达成共识,大家彼此能够理解、认可、尊重。如果合伙人的价值观、创业理念等达不成共识的话,方案就永远落不了地。

首先,投资方与经营团队需要就“公司是做大还是做小”达成共识。毋庸置疑,大部分都是想把公司做大的,否则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

1、靠谁去做大

达成做大的共识之后,就要考虑靠谁去做大的问题。

资本本身不会增值,反而会不断贬值。投资方出的钱,得靠经营团队去做大。只有把货币资本和活性的人力资本结合到一块儿,才有可能做大。

2、如果股权分配不合理,能不能做大

如果股权分配不合理,则不利于公司做大。比如前面的案例,投资方占股权的三分之二,经营团队占三分之一,这个模式比较挑战人性,也比较考验人性。

3、投资人顾虑什么

投资人与经营团队要互相理解。投资方需要理解经营团队的需求和顾虑,给他们一定的控制力。经营团队需要理解投资方其实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未来能不能做大有很大的变数。

三、初始股权设计的两种模式

初始股权分配有风险投资模式和动态激励模式两种。

1、风险投资模式

1)风险投资模式的步骤

①经营团队内部股权分配

第一步是不考虑投资方,经营团队内部来分股份,比如六三一的股权比例。当然一开始也不能把股权全部都透支完,还要预留十个点做团队激励,这部分可以暂时由大股东代持。

②投资人进入

内部股权分配完之后,投资方再进来。比如早期公司投后估值1000万,投资方出了200万,运营团队的股份要同比例稀释,也就是都乘以80%。

2)风险投资模式的前提条件

这种模式,做VC(Venture Capital)的专业投资者通常是能接受的,但是对于一些企业家等个人投资者来说接受度不高。

VC投项目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

首先,他们对项目的门槛要求很高,对团队的成熟度要求也比较高。

第二,这种风险投资机构相对比较专业,他们只投自己看得懂的行业。

第三,风险投资能接受高风险、高回报。如果一家基金总共投了100个项目,70个死掉了,20个能够通过并购或者上市退出,10个半死不活,最后的投资收益可能还不错。

但是,一般的个人投资方不太能接受这个模式。

首先,他们的钱都是自己的,不像VC那样是募来的。

第二,他们可能是公司的高管,但不是专业做投资。

第三,他们希望每个项目都有投资回报,不能接受投的项目中有80%都死掉。

3)公司蛋糕能做多大

这种模式下,经营团队占80%的股份,投资方占20%的股份。如果项目和团队都很靠谱,这种模式就具备无限的可能性,但只适合专业的投资机构。

2、动态激励模式

股权分配的第二种模式是动态激励模式。

1)动态激励模式的大体步骤

①按资分配

第一步,所有的股东按照出资比例来分股。股东在金钱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一共300万的投资额,投资方占股三分之二,精英团队占股三分之一。

但是这个模式对经营团队没有激励,所以就有了下一步:动态激励。

A.如何理解动态激励

比如公司早期的存量价值是300万,如果公司存量价值翻了5倍(变成了1500万),可以拿出20%的股权对经营团队做定向激励。

如果公司的存量价值翻了10倍(变成了3000万),可以再拿出20%的股权对经营团队做定向激励。

如果公司的存量价值翻了20倍(变成了6000万),可以对经营团队再增发20%的股权激励。

B.动态激励的目的

如果增量价值足够大,按照公平合理的规则,经营团队应该成为大股东,掌握经营的主动控制权。

C.动态激励的具体操作步骤

每次调整20%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所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20%,包括投资方和经营团队。第二步,增发的20%股权按照经营团队内部的股权比例分配,投资方不参与。

最终经营团队的股权还是增加了,因为投资方被稀释出来了。当然结果对投资方和运营团队来说都是共赢的,因为大家都会赚钱。

D.动态激励的结果

原始的股权分配方案是投资方占三分之二,经营团队占三分之一。动态调整三次之后,经营团队占比三分之二,投资方占比三分之一。

E.不能一直动态激励下去

从技术上来讲,可以持续进行动态激励。但是,经过三次动态激励之后,目的已经实现了。如果继续调整下去,其实对投资方是不公平的,因为投资方毕竟承担了很大的投资风险。

2)动态激励的三大优点

①投资方有安全感

大部分投资方是能够接受在未来公司蛋糕做大的情况下,把一部分股份稀释给经营团队。但是不能接受公司还没做出来,就已经把自己的大量股份分了出去。所以,动态激励模式下投资方比较有安全感。

②经营团队有动力感

只要经营团队能够把公司经营好,把公司价值做大,按照大家一开始达成的游戏规则,经营团队就有可能当大股东。所以,这种模式下经营团队也有足够大的动力感。

③蛋糕做大,各方有价值感

对于经营团队来讲,他们当了公司的大股东。对于投资方来讲,股份更加值钱了。所以,如果公司真能做大的话,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大家都有价值感。

3)公司蛋糕能做多大

这种模式下,只要项目靠谱、团队靠谱,其实公司有无限的可能性。

四、股权设计的不可逆性

很多创业的团队会认为,早期大家对未来价值都不清楚,讨论太多的股权问题会伤感情,等公司做大了以后再说。

其实等公司做大了以后,很多事情很不好说,比如西少爷、真功夫、万科这些股权纷争的案例,都是股权设计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公司估值或价值的放大,其实是人的预期、人的欲望、股权调整的成本、股权调整的难度的放大,所以最终结果一定是船大难掉头,完全不可逆。

五、股权设计的四个提示

1、方案比文件重要

对专业人士来讲,任何一套方案都可以出文件,但关键是把方案先做对。比如上面的案例股权方案可以做出十个出来,每套股权分配方案都可以对应一套文件。

2、共识比方案重要

比如动态调整的模式就兼顾了双方的预期和顾虑,双方都理解对方,能达成共识。如果达不成共识的话,就算专业机构出一百套方案,最终也没有一套能落地。

3、人性比共识重要

所有的股权分配方案,不能去考验人性、挑战人性,而是要尊重人性、顺应人性。比如动态调整的股权激励就很顺应人性,经营团队考虑了投资方的预期和顾虑,投资方也考虑了经营团队的预期和顾虑,最后是双赢的结果。

4、价值观比人性重要

所谓的股权设计,不是给对方“埋雷”、“挖坑”,设计对方,而是从公司长治久安的角度,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来做的。

货币投资与人力投资

货币投资的特点总的来说是:一次出资到位;价值可量化;价值可验证。人力投资的特点总的来说是:分期出资到位;价值不好量化;价值不好验证。

互联网时代的股权激励具有的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性、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规则的专业性的特点。所以,一家公司的发展不仅要货币投资,还要人力投资,这两者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股权解锁机制的设计

人力资本的占股,通常需要适当的解锁机制来进行分期到位。具体分期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互联网技术类公司通常分四年解锁。以下四种模式都有公司在用,所以要结合自身公司做合适的选择。

第一种模式是每年解锁四分之一,四年解锁完毕。假如一个合伙人出资10万现金,分得10个股份,每一年只能赚得2.5的股份。也就是说,合伙人的货币投资再加上4年的人力投资才能让自己股份全部解锁。

第二种模式是第一年解锁0%,第二年解锁50%,第三年解锁25%,第四年解锁25%。这种模式第一年不解锁任何股份,可以防止员工只工作一年就离职的情况。

第三种模式是解锁逐年递增的模式,第一年解锁10%,第二年解锁20%,第三年解锁30%,第四年解锁40%。这种模式有利于股东长期投入人力,因为如果股东只工作了三年就离职的话,就会有将近一半的股份拿不到了。

第四种模式是工作满一年,解锁25%,而剩下的75%在三年之内,每个月解锁1/48。

股权解锁机制的设计方法论:人力资本的占股,通常需要适当的解锁机制来进行分期到位。具体分期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互联网技术类公司通常分四年解锁,有四种模式可以做参考。这四种模式都有公司在用,所以要结合自身公司做合适的选择。

如何做好内部创业股权设计?

对于成长型企业,股份的空间比较大,股权增值有很大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在体制内做激励。

但是如果公司历史悠久,存量价值比较大,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甚至变成了夕阳产业,在体制内做股权激励就会比较被动。

这时候对员工来说,股权的认购成本很高,买入的难度和门槛很高。此外,员工拿到股票的比例很低,公司又没有成长性,所以股票也赚不到钱。

因此,对于这类公司要采取创新的激励模式,也就是体制外的激励模式。第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是碧桂园的项目跟投制,也叫事业合伙人制度。

一、碧桂园的合伙人制

1、激励模式

碧桂园是一个房地产公司,也是一个上市公司,面临股权激励的难题。为了激励团队,碧桂园把下面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变成了一个激励的主体,让大家一起去投单个的房地产项目。

以往这个项目都是母体公司全部投,但现在这种方式让项目的资金来源变得多元化了。

假设一个项目需要一个亿的投资成本,这部分有三方一起来投。

第一部分是碧桂园集团上市公司绝对控股,比例不低于85%,也就是8500万。

第二部分是总部管理层投资公司强制跟投所有项目,比例不高于5%,也就是500万。

第三部分是区域管理层投资公司只强制跟投本项目,比例不高于10%,也就是1000万。

此外,对于总部和当地项目经营团队还有最低的投资下限。

1)总部管理层强制跟投员工认缴份额:

① 集团总裁、联席总裁出资不低于1500万元。

② 集团董事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

③ 集团副总裁出资不低于500万元。

④ 集团总裁助理、职能中心负责人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⑤ 集团职能中心副总经理出资不低于100万元。

⑥ 集团部门总经理出资不低于50万元。

⑦ 集团部门副总经理、“涅槃计划”人员,按万元为单位资源出资,出资额不高于50万元。

⑧ “未来领袖计划”人员及项目总经理培训班毕业生出资额不高于100万元。

2)区域管理层强制跟投员工认缴份额:

① 区域总裁对辖下的每一项目出资不低于80万元。

② 区域营销负责人对辖下的每一项目出资不低于20万元。

③ 区域投资负责人对辖下的每一项目出资不低于20万元。

④ 区域财务负责人对辖下的每一项目出资不低于5万元。

⑤ 项目总经理对自身管理的项目出资不低于50万元。

⑥ 项目营销负责人对自身管理的项目不低于20万元。

⑦ 项目投资跟进人对自身跟进的项目出资不低于10万元。

2、模式评价

1)碧桂园集团公司绝对控股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总部投85%左右,是绝对控股,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项目本身是资金、资源驱动型的,需要重度资金投入,即便把比例开放得很高,高管也未必投得起。

第二,对房地产项目来说,虽然经营团队很重要,但是从项目核心竞争力来说,资金、资源的重要性更高。

第三,碧桂园长期做房地产,各方面管理已经很成熟了,更多的是成熟业务的复制,而不是新的业务创新。所以,核心竞争力大部分还是在集团公司层面。

2)区域管理层投资公司比总部份额高

从项目的股权结构来看,区域管理层投资公司的投资比例比总部要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与总部管理层投资公司相比,当地的经营团队与结果直接相关。

第二,碧桂园的模式要求总部高管跟投全国所有的项目,但是当地的经营团队只用参与当地运营的项目。所以,从单个项目来看是当地经营团队投资的钱更多,但从总金额来看总部高管投资的金额更多。

3)激励团队的责任心

碧桂园CFO吴建斌曾说过:“老板看重的不是跟投资金池的大小,而是这些钱背后的责任心。”

碧桂园本来就是上市公司,有融资的渠道。所以,碧桂园项目跟投制的出发点不是融资,而是激励团队。大家投了钱之后,就成为了公司的股东,成了利益共同体。

二、完美世界的内部孵化模式

完美世界是个游戏公司,曾在美国上市。后来与国内一家公司合并,也面临团队内部激励的问题。

1、激励模式

完美世界的内部激励是分四个阶段进行的:员工阶段、工作室阶段、独立公司阶段、资本运作阶段。

1)员工阶段。在创业早期,产品等各方面都不成熟,没有特别的激励,只是正常发工资。

2)工作室阶段。如果产品有营收、利润的话,总部会做一个独立的工作室,给到团队30%的项目分红,但还不是一个工商登记的法人。

3)独立公司阶段。如果这个项目和团队越来越成熟,总部会把这个项目变成独立的项目公司。在这家公司里面,经营团队最多可以占到49%的股份。

4)资本运作阶段。到了第四个阶段,项目越来越成熟,团队也越来越成熟。在项目具备独立资本市场价值的情况下,集团公司会变成财务投资方,甚至支持经营团队当大股东去控股。

2、模式评价

一般来说,股权分配要公平合理,但是公平合理也要有动态的变化。

在公司早期的时候,投资的成本和风险都是集团公司承担,所以,母体公司当大股东,甚至不给股份都是公平合理的。但是,经营团队贡献的增量价值会不断增加,分的股份也应该越来越多,甚至控股,这才是公平合理的。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内部创业的项目与集团公司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需要慎重使用这种模式。如果内部创业项目更多的是产业的协同,包括一些现有资源的变现、投资、回报率的话,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模式。

三、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

芬尼克兹的创始人是宗毅,在他早期创业的时候,曾因一个核心高管的离职,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宗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支持员工在内部创业,发展出了裂变式创业的模式。

1、激励模式

1)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营团队,占比25%,其中经营团队的总经理占比10%。第二部分是母体公司,占比50%,其中宗毅和张利各占25%。第三部分是集团公司内部高管和员工众筹的,占比25%。

2)现金出资与分红模式

①现金出资

现金出资是按照股权比例来进行的。假如启动一个项目需要100万的话,经营团队出25万(其中总经理出10万),集团公司投50万(创始人宗毅和张利各25万),另外25万在集团公司(含关联公司)众筹。

对于出钱的这个模式,集团公司的理念是“用人民币选出来的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用人民币投票才叫真爱”。

②董事会3人

董事会有三席,其中母体公司的宗毅、张利各占一席,经营团队总经理占一席。

③分红模式

假如项目一年赚了100万,其中50%,也就是50万按照股权比例强制分红。其中30%,也就是30万留存下来,作为创业滚动发展资金。剩下的20%,也就是20万用于经营团队的定向激励(不参与经营的众筹股东除外)。

2、模式评价

芬尼克兹模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第一,老板和员工有很强的信任基础。

第二,裂变项目未来现金流可能还不错,但是成长性未必会特别高。如果是几百倍增长的话,这种模式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第三,经营团队没有外部更低成本、更好的融资渠道。如果有更好的融资渠道,而且集团公司也没有提供额外资源价值的话,经营团队很可能就寻找外部融资渠道了。

第四,母体公司需要跟经营团队有业务关系,并且能提供其他资源支持。

所以,项目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话,这种模式就是不合理的:

第一,经营团队实力很强,有其他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

第二,项目有很大的成长性,未来的增量部分主要是经营团队创造,早期资金只是很小一部分。

第三,项目与母体公司的核心能力、核心资源距离很远。

四、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是知名全球连锁眼科医疗机构,也是一家上市医疗机构。为了激励团队,爱尔眼科做了合伙人计划。

1、激励模式

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设置了两个基金。第一个是上市公司参与发起的产业并购基金,这部分资金有基金管理机构、爱尔眼科、外部杠杆资金三部分组成。第二个是团队持股平台,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会作为出资方之一,其他部分由公司的核心高管出资。

由产业并购基金和团队持股平台组成的资金,一起去投这些单体的眼科医院,投资的过程会分两步:

第一阶段是间接持有这些眼科医院的小部分股份,但不控股。

第二阶段是根据眼科医院未来的业绩情况区别处理。如果达不到预期的业绩指标,会继续保留原始持股状态。如果运营很好,达到业绩标准的话,会通过并购方式控股这些眼科医院。

2、模式评价

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对团队、资本、公司来说,都是有利的,利于互相价值的创造。

1)对团队

首先,这个模式给经营团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有资金、资源等各种条件。

其次,这种模式还有很好的退出通道,如果项目做得很好,上市公司会按照一定的PE值(Price earnings ratio,市盈率)把项目收掉。

注:PE值(利润收益率) = 价格/每股收益

2)对资本

首先,爱尔眼科已经上市了,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很不错的投资标的。

第二,如果眼科医院业绩很好,上市公司就会收购,有了很好的退出通道,财务投资方在上游募的资也更加安全。

3)对公司

第一,资金杠杆。从统计数据看,爱尔眼科用4.18亿,撬动了外部资本122个亿。

第二,快速复制。人、钱都到位了,爱尔眼科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提高门店复制的速度。

第三,风险隔离。业绩好的进行合并,业绩不好的就不合并。所以,合并进来的都是正资产而非负债,做了很好的风险隔离。

第四,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购进来的体外优质资产,可以放大上市公司本身的市值。

历史悠久、存量价值比较大的公司,可能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甚至变成了夕阳产业,要做股权激励,可以采用体制外的激励模式。

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比如碧桂园的项目跟投制、完美世界的内部孵化模式、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模式。

当然,每个股权激励模式都要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合适,什么情况下不合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