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抑鬱症,家長更應該警惕這種病

“我的心裏總是空蕩蕩的,每天感覺不到活着的意義所在。學習對我來說無非是爲了讓爸爸媽媽高興,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學霸的內心獨白。相信看到這段話的爸爸媽媽們心裏都不太好受。

這種狀態被專家稱之爲空心病。它是由於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學生心理障礙。這一概念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提出。

徐教授曾對北京大學大一學生和研一學生做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三成的學生認爲學習毫無意義,而竟然高達四成的學生認爲活着沒有意義。

不僅老師、專家感到詫異,更多的家長也對此表示不解。

辛辛苦苦十月懷胎,滿懷欣喜,期待孩子的降臨。此時此刻,爲人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出生。從幾何時,這個最質樸的願望變了。我們開始期待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數,有更好的排名,上最優秀的學校。漸漸地,我們從孩子的身邊站到了他的對面。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似乎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遠遠超越了我們對孩子的愛。然而這些要求無法讓孩子成爲一個真正健全的人,只會讓他們成爲了學習的工具人。

那如何避免孩子得空心病呢?我不是專家,不能給出專業的意見。在此我借用一句著名主持人王小騫曾經說過的話,那就是無時無刻不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何爲自我價值感呢?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看重自己,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並有良好的社會評價時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爲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或許你就會明白了。例如孩子考了高分,爸媽很高興地說帶你去旅遊。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父母可能就會喪着臉,這就讓孩子自我價值感非常低。他們會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我的父母並不是真的愛我,他們只是愛我的高分。

孩子最初的自我價值感更多地來自於父母。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認可,而不是附帶更多的條件,那麼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不斷提高。

考第一,上名校,不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我們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爲一個積極的,有自控力的,有抗壓能力的,有感知幸福能力的完整的人。

對於空心病,你有什麼想說的?期待你的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