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邏輯?

什麼是邏輯,如何獨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維,如何更高效地學習……這些內容,都是「認知層」的重要骨架,也是完整塑造你思維模式的材料。可以說:它們是你在心智上,真正「成年」的表現。

一個人,他所觀察到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種共性的。這就叫做「選擇觀察效應」:一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所認知的事物,絕大程度上,是由他所觀察到的樣本決定的。而他具體能觀察到哪些樣本,本身又會經過有意或無意的篩選,往往有所偏向,並不全面。

邏輯並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思維問題。或者說,語言的本質,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你如何去解釋一樣事物,如何去思辨、討論一個問題,往往就反映了你的認知。你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合起來,就構成了你的「認知世界」。

比起「外部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你的認知世界才更重要。因爲你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輸出信息,都需要經過這個認知世界。它纔是你心智的主導。

這也就是邏輯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溝通表達的工具,更是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

那麼,究竟什麼是邏輯?邏輯包括什麼東西?又有些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們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呢?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要講清楚「邏輯思維」,非一整門課程不可。

今天簡單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幫到你。

1、澄清和定義

我們總是急於去找出問題的答案,但往往會忽略很重要的一步:問題本身,究竟是什麼?

不要小看這一步。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和討論,之所以會無功而返,就是因爲忽略了這個前提。

舉個簡單的例子:

A開車不小心蹭到了B,B下車拿出一把砍刀攻擊A,在爭執過程中,A搶過砍刀,砍傷了B。問:A的行爲屬於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

這個問題如何思考呢?

非常簡單。我們首先看:正當防衛的定義是什麼,能否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標準。然後,再觀察監控和證據,判斷:在這起案件中,A的行爲是否符合正當防衛的標準。那麼,答案就出來了。

可能有人會爲A鳴不平,可能有人會覺得A出手過重,可能會有人分別站隊、說話……但這些,意義都不大:它們只能滿足一時的情緒發泄,並無助於解決問題。

再舉個例子:在電車難題中,你讓列車駛向「多數人」的一邊 —— 這個做法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簡單介紹電車難題:一輛電車疾馳,前方有兩條岔道,廢棄岔道上有1個孩子在玩耍,正常岔道上有10個孩子在玩耍。你手邊有一個閘門,可以讓電車駛向廢棄岔道,是否要扳動閘門?)

這個問題怎麼思考呢?其實,你會發現,本質上,這是在問「某某行爲是否符合你對道德的判斷」。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給出你對「道德」的定義。怎麼做是道德的,怎麼做是不道德的,然後,再看這個行爲是否符合這個定義。

比如:你的道德標準是:做錯了事的人理應受到懲罰。那顯然,不扳動閘門更符合你的道德觀。

如果你的標準是:以多數人的幸福爲最高準繩。那麼,你就應該扳動閘門,哪怕那個落單的小孩是無辜的。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這類問題,本質是什麼呢?是一個定義問題。你能否對事物下一個清晰的定義,纔是問題的核心。

爲什麼定義這麼重要?因爲它可以導向「共識」。

共識是討論問題的基礎。

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共識」運行的。人們使用法定貨幣,是因爲相信銀行和政府的信譽;人們不會擅自偷盜、搶奪,是因爲相信國家機器的威懾力;人們能夠在一起討論問題,是因爲相信對方有着跟自己一致的基本觀念。

任何問題的最終結果,都是行動。而一旦涉及行動,就會牽扯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場、自由……人在社會中,如何能夠跟其他人保持一致,彼此有效互動?很大程度上,就在於能夠達成「共識」,對事物有着一致的理解和期望。

所以,有效澄清和定義問題,可以導向共識,讓一切思考、討論、互動更有效。

這也是最基礎的一種邏輯能力。

2、提煉和概化

我們每天會接收到海量的信息,遠超過大腦的處理能力。如果這些信息全部進入大腦,我們很快就會不堪重負。但爲什麼我們還能生存着?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它能夠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之中,進行「抽象」,找出核心和關鍵,達到以點牽面、以面帶體的作用。

這種能力,就叫做「提煉」。

提煉是大腦最優異的天賦,也是點石成金的利器。它不但能夠高效優化信息儲存的效率,還能從信息之中萃取出意義、價值,進行吸收內化,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舉個例子:

給你一堆歷代王朝的興亡信息,如果你不具備「提煉」能力,那它們就只是一堆文字,沒有任何意義。但我們是否可以從中觀察,思考:這些王朝的興亡有哪些共同點?是不是這些共同點,導致了王朝的更迭?我們可以從中思考和學到什麼?

這就是一種「找共性」的提煉。

再如:給你一個店鋪的運營數據,錯綜複雜,高高低低,怎麼看?是不是可以做成一個趨勢圖,然後去找:這個趨勢裏面,有哪幾個節點是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這幾個節點發生了什麼?有哪些東西可以優化,哪些東西可以繼續發揚、提高?

這就是一種「找異常」的提煉。

再比如:政府出臺了一項政策,怎麼解讀?不妨思考:這個政策牽涉到哪些行業?有哪些個體和組織涉入其中?它們會從中得益還是損失?

這就是一種「找本質」的提煉。

我在以前各種文章中,都多多少少提過這種思考方法。比如:在第三個例子中,我們能否去思考: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它們的需求是什麼?資源是什麼?限制條件是什麼?彼此之間的對接能否成立?

** 這就是「需求-供給」思考法。**

同樣,換另一個角度:它們對這個政策,是支持、中立還是反對?每一個利益相關方,能夠撬動的力量有多大?能夠造成什麼影響?

這就是「阻力-動力」分析法。

簡而言之:有效的「提煉」和「概化」能力,能幫助我們透過表象,更有效地理解事物背後的運作。

3、推理和論證

邏輯的第三種能力,就是前面講過的推理論證了。

其實,排除掉前面提到的謬誤,有效的論證方法,從本質上說,只有兩種:歸納,以及演繹。

讓我們回到第二部分的內容。

用數據來分析「稅負加重,企業將會如何」,這就屬於歸納法。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很簡單。一家企業不足以代表,兩家企業不足以代表……那麼我們就擴大樣本,用盡可能多的企業,儘可能大的數據,納入考慮,那麼我們得出的結果,就會非常接近真實情況。

而從推理的根基入手,去攻擊推理的基礎,就屬於演繹法。

它的本質,是從內在的因素和前提出發,通過因果聯繫,去推出對應的結果。像「性侵的動機可能來自於權力慾」,再基於這個觀點去推演、延伸,這就是一種演繹推理。

這兩種基本推理方法,是所有邏輯入門書都會講的內容,在此不贅述了。

我要強調的是什麼呢?如果你要論證一個觀點,要麼從已經得到廣泛共識的數據、理論、事實入手,要麼從觀點本身內部所蘊含的因素、本質、前提入手。其他的方式,基本都是有偏差的。(這就是一種「提煉」)

而反面是什麼呢?

訴諸個例:因爲我身邊有人治好了病,所以這個藥方有效;(一個個例並不能說明什麼,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數據)

訴諸權威:因爲某某專家說轉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絕轉基因;(專家個體也可能是錯的,你需要了解科學共同體的看法)

訴諸常識:人類干預的東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這不是常識嗎;(我們所認爲的常識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對的)

訴諸羣衆:朋友圈的文章都說他錯了,那他一定是錯的;(大多數人相信的東西並不一定就是對的,並且,事實往往相反:錯誤的東西更容易得到傳播)

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錯訛之處,但在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犯這樣的邏輯錯誤,讓思維就此停步,把思考的權力交給外界。

這是我們需要時刻警惕的問題。

4、假設和驗證

邏輯的第四種能力,就是假設和驗證。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沒法得到大量數據,沒法去證實一個東西,那怎麼切入思考呢?

這時,就是假設驗證起作用的時候了。

你可以先根據獲得的材料,提出一個假設,再圍繞這個假設,進一步去搜集數據、進行實驗,觀察結果,從中得到反饋,來修正你的假設。

通過這個過程,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我很多文章,其實都是這樣來的。它們最早往往源自一個假設:某某現象是否可以用某某原理解釋?某某理論是否可以用在某某場景下?某某問題是否可以用某某方法解決?

然後,我會在碎片時間裏,不斷地去讀文獻、查資料,或者自己進行嘗試,用研究、報告和實驗結果,來支撐和否決自己的假設。再一步步修正它,最終抵達一個更加準確、嚴謹的結論。

這個過程,是檢驗自己觀點的過程,更是獲取知識、拓展未知思維邊界的過程。

包括我自己在公司裏,和幾個項目團隊中,我都會要求大家:多思考,多假設,多嘗試,採取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試錯,快速反饋,快速積累經驗。

邏輯不應該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去行動 —— 只有經過行動,你才能構成一個「閉環」,讓知識和思維流動起來。

<<< L先生說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