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孤独:回归自我5》(586)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孤独:回归自我》的第五部分:人生下半场:独处,守心。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有人会认为对孤独的赞美和追捧也分年龄,孤独并不适合那些人生已经迈入后半程乃至即将达到终点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老人们在生理上确实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陪伴和帮助,但在心理上却会越发独立。

这一类人或许年轻时随波逐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取悦着不同的人,而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他们的内心会在晚年发生转换,开始不再理会世俗的目光,更加专心于侍奉自己的心灵花园。

而本书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著名乐圣贝多芬的例子了。

虽然贝多芬仅活到57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时间确实不算长,但尽管如此,他的毕生作品依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贝多芬晚期的创作作品中,与早期、中期的作品风格有明显不同。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到他摒弃了从前的风格,无意于取悦他人,更加地遵从与自己的内心。

科曼曾评价道,相比于后期的地地道道贝多芬风格的作品,前期的作品明显带有海顿以及强烈的莫扎特风格。

众所周知,在后期,贝多芬的耳聋已经相当严重,性格也愈来愈孤僻,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已不再耗费精力于交际、交流,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孤独冥想和创作。

同样如此的还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其晚期作品的风格和早、中期的作品有明显的不同。

在李斯特去世前的十五年,其曲风突变,一改从前的风格,摒弃了以往繁复的曲风及华丽高超的技巧,尝试了新的风格并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正如汉佛莱·赛尔对李斯特的评价:昔日那种钢琴家的华丽光彩已不再出现——李斯特现在只为自己谱曲,而不是为了大众。

无论是李斯特还是贝多芬,亦还是其他艺术家或作家,都不约而同的在晚期之时,不再为了取悦读者、说服听众而创作,而是真正的开始只为自己进行创作,诚实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

显然,当这一部分人处于人生的后半期,他们都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而非迎合世俗的眼光了。而这并非冷漠无情、不问世事,而是在情感上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淡薄,更加注重自己的切身感受了。

尽管,这让他们看起来更加孤僻与不合群,却也是他们自我超越的开始。

这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因为他们超越了常人太多,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以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视角来发现世界。

也正因如此,越是出类拔萃的人越是 脱离大众,越是难以附和群众的口味偏好。只不过,碍于世俗的偏见,年轻人多会选择放弃部分的自我去合群,唯有在岁月的洗礼下才会明白侍奉内心的重要性。

悦人者众,悦己者王。

所以,如果你的前半生一直在随波逐流、努力合群,那么你不妨为自己活一次,也让你的后半生过得更有意思一点,去花更多的时间侍奉自己的心灵花园。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孤独:回归自我》的第五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