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批判性思維」的建議

1. 查證事實

快速分辨一篇文章的準確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文章裏的「關鍵論據」,再進行查證。

具體來說,有三種方式。

1)看出處

上次有一條假新聞,說軟銀的孫正義斥資數億投資賈躍亭,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連一些投資圈的朋友也轉發了。

要分辨這條消息難嗎?一點也不難。只要看一下標了「原創」的原始出處,你就會發現:這條新聞,出自一個跟創投、IT毫無關係的營銷公衆號,內容的格調也不高,文筆更是拙劣,毫無新聞媒體人的風格。

那麼,一條如此爆炸的消息,有可能繞開國內所有的主流媒體,被這麼一個公衆號發現並搶先報道嗎?基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你對一篇文章心存疑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文章裏標明的來源和出處,往上溯源,看這個出處是否靠譜。

這裏介紹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一個事實,越背離常識,作者的舉證義務就越重。如果沒有舉證,就默認爲假。

舉個例子:我如果寫一篇文章,告訴你大腦多麼神奇,靠意識和冥想就可以治療疾病 —— 這足夠背離常識吧?

那麼,我就必須舉證:這個論斷出自哪裏,有什麼實驗證實,有哪些期刊和論文佐證,有哪些權威的專家背書,諸如此類。

如果我沒有任何舉證,你的態度就應該是:不相信。
哪怕是我寫的,也不要信。

務必養成習慣:當你看到任何一個感興趣的論斷時,都問自己一句:作者是否列舉了出處?是否給了我足夠的理由去相信它?

這是一個基本的學術思維,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作者,所應該做到的事情。

2)搜索

如果遇到沒有標明出處的,或者引用的是某位專家的言論,無法再往上溯源了,怎麼辦呢?搜索。

崔永元拍過一部關於轉基因的紀錄片。片子裏,他到美國採訪了多位「科學家」,紛紛對轉基因表達了擔憂。

但如果你搜索一下這些「科學家」的身份,你就會發現:他們裏面,有些是替代療法的醫師,有些跟有機食品利益相關,有些是物理等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有些則根本查不到信息。幾乎沒有一個,是公認的基因工程方面的專家。

他們在轉基因上的言論是否有權威性和代表性?基本沒有。

這裏要注意,不要用百度,而應該用谷歌。而且最好的話,是用英文去谷歌進行搜索。

爲什麼呢?因爲中文網絡裏面的垃圾信息,實在太多太多了,且大多是直接複製粘貼。用百度搜中文內容,很難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就算有,信噪比也極其低。

但是用英文+谷歌搜索,你很容易就能定位到最初的出處。接下來,就是去研究這個出處,是否可靠了。

—— 最不濟,用不了谷歌,也可以用必應哇。

這裏有一條經驗法則。

如果一個事件,用中文+谷歌搜索,內容很少(1-2頁),大多集中在貼吧等社交平臺,並且用英文搜索(將關鍵字翻譯爲英文)沒有結果的話,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一個謠言。

一個比較可靠的信息源,是維基百科 —— 當然,維基百科也不是100%可靠,但比百度百科靠譜多了。而且,維基百科要求有參考來源,如果有疑慮,可以進一步溯源,自己去判別內容的準確性。

另外比較可靠的信息源,是正規媒體,比如 BBC、CNN、FOX,等等。

當然,這些媒體是有立場的。大多數媒體親民主黨,會揚左抑右。這裏介紹一個小程序,叫做「西方媒體查一查」,可以幫你判別媒體來源的傾向性和可靠性。

這幾個信息源,都是國外的。國內的話,知乎、果殼、微信闢謠助手,以及一些專業領域的公衆號,比如科學貓頭鷹,知識分子,環球科學,丁香醫生,等等,相對來說都可以可靠。

如果碰到喫不準的消息,可以在這幾個平臺上搜索一下。

3)信源管理

上面這些方法,都比較費時費力。畢竟我們每天會接收到大量信息,不可能對所有內容都一一查證,怎麼辦呢?

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先建立一批專業領域的信源 —— 可以是網站,APP,也可以是公衆號,假定它們的信息是可靠的,並且持續進行跟蹤。如果發現它們發佈了不可靠的內容,就扣掉一點「信譽分」。扣到零,取關,換別的渠道。

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不斷優化、提高自己信息渠道的可靠性。

例如,你關注了公衆號A,假定它的內容是可靠的。那麼,先給它3分原始分。一旦公衆號A發佈的消息,過了兩天被證實是錯誤的 —— 很好,給它扣1分。3分扣完,取關,換別的公衆號關注。就這麼簡單。

這樣,就能不斷「活化」自己的信息來源,保持新鮮度和敏感性。

2、自我覺察

幾年前,知乎發生過這麼一個事件。

有個用戶,自稱心理諮詢師出身,在知乎發帖批駁「心理諮詢行業黑幕」。在他的筆下,心理諮詢界儼然一個法外之地,充斥着各種行外人無法想象的罪惡。

比如,各種騙財、騙色,導致來訪者自殺、家破人亡;
誘導,欺騙來訪者,誇大病症,甚至故意惡化症狀,以長期獲利;
勾結權力機關,打擊報復披露者。
……

這篇文章一出,在知乎引發了巨大反響,多位心理學領域的答主紛紛反擊。但影響已經造成了。直到後來該用戶被扒出是天涯寫手之後,仍然有許多人對其內容深信不疑。

但其實,即使完全不懂心理諮詢的人,只要動動腦子,看到這篇文章,也能判斷出是造謠。

爲什麼呢?

因爲整篇文章,都充斥着諸如這樣的句子:

  • 「我癱倒在椅子上,絕望地仰天大笑:哈,哈,哈,我就知道你們不會放過我。」
  • 「我騰地站了起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就偏要做一個鬥士,把這些黑幕撕開給你們看!」
    ……

諸如此類。

我當時就發了一篇短文,科普道:

但凡這樣充滿着情緒煽動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故意炮製出來吸引關注的。

原因很簡單。

  • 1)如果一個人真的想寫文章揭露一個現象,那麼他的思維多半是「我要如何呈現事實,如何組織邏輯鏈,才能讓文章更有說服力,更站得住腳」—— 這時,他的大腦是理性驅動的。

  • 2)人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皮層部分,跟負責情緒的杏仁核部分,是彼此抑制的。也就是說,當你在進行思考和構思時,你的情緒反應就會被抑制。

  • 3)進一步說,情緒的本質,是內激素大量分泌的結果:它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所以,情緒從來都是短暫的、劇烈的,它難以持久,更不可能充盈在一篇文章裏面。

簡而言之,如果你讀到一篇文章,處處充滿着情緒,看似義正言辭,實則不斷地想要將你拉進去,代入作者的情緒裏面 —— 那有很大的可能,作者是故意這樣做的。

也就是說,文章裏面的情緒,是作者「演」出來的。

爲什麼作者要這樣做呢?爲什麼要煞費苦心「演出」情緒呢?看回前面的分析 —— 因爲只有將你帶進去,才能抑制你的理性思考啊。

人總是在情緒衝動的情況下,最容易採取行動 —— 無論是關注,轉發,還是購買,這些都是作者想要的。

所以,下次閱讀文章時,不妨注意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波動,是自然而然產生的,還是作者希望我產生的?

如果是後者,作者的目的是什麼?他的內容是否可信?

這樣一來,基本上,就能避開大量這種「故意炮製」的文章。

3、警惕對立

大多引起廣泛傳播的文章,都有一個套路:

它們喜歡把人羣劃分成對立的雙方,然後站在某一方的立場,痛罵另外一方,收穫大量擁躉的認同和感同身受。

例如:

  • 站在「自強獨立女性」的立場上,痛罵渣男;
  • 站在女權主義者的立場上,痛罵直男癌;
  • 站在普通員工的角度上,痛罵「資本家」;
  • 當然,還有站在中國的立場,痛罵美國和日本;
  • ……

諸如此類。

在這些作者看來,世間一切的問題,本質都是階級鬥爭。

但這樣的歸因方式嚴謹嗎?這樣有任何實際意義嗎?能解決問題嗎?

不。沒有。不能。

拿「資本家」來說。但凡提到加班、工資、獎金、職場升遷等話題,總會免不了有人跳出來,重提那一套「剝削」「壓榨」「剩餘價值」論調。

同樣,老闆轉得最勤的,總是那些呼籲「寬容的公司都死掉了」的文章;而員工轉得最勤的,總是那些「讓996見鬼去吧」「我憑什麼要加班」這種內容。

然後呢?

跟着文章罵老闆、罵公司,罵完之後怎麼辦呢?辭職去創業嗎?

除了發泄情緒,對老闆更加不滿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最近神戶制鋼出了問題,又有一大堆人站出來,聲稱:

  • 日本的工匠精神要破產了;
  • 推崇日本製作的小資們,打不打臉?
  • ……

如果對於一個事件,不是就事論事,去分析背後的原因、邏輯,給出解決方案,而是一上來就站隊 —— 這樣的言論,永遠都要留一個心眼。

因爲,他們多半並不在乎真相,只是想借這個機會,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收穫立場相同者的贊同和關注。

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對不同人羣的包容、理解和認同。

所以,關於加班,正確的態度是什麼?是儘早確定自己的規劃,並把工作跟個人目標結合。這樣一來,才能實現雙贏。老闆收穫了業績,員工收穫了經驗、成就感和個人成長。

同樣,涉及感情的文章,要麼站在男生角度說女生不可理喻(比較少,大概因爲自媒體人女性居多),要麼站在女生角度,說男生情商欠奉 —— 這除了激化矛盾之外,能幫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呢?

把精力放在內耗上面,何不想想如何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

記住:當你在爲一篇文章「站隊很正」而大加讚賞的時候,也許,你就已經落入了別人,精心爲你設置好的陷阱。

4、檢查因果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簡單講一講。

下面這幾個論斷,試思考一下,它們有沒有問題?

  • 1)你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爲不自律;
  • 2)研究表明,喝咖啡越多的地區,心腦血管發病率也越高;
  • 3)研究發現,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畢業的人,在社會上的表現更優秀。所以,大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巨大的作用。

我們逐一來分析一下。

先說第一個。

不成功一定是因爲不自律嗎?有沒有可能,是因爲能力不夠、出身不好、機遇不行、資源不足……?

「成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它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抓住其中一個點無限放大,忽視其他所有因素,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叫做「簡單歸因」。

只要作者想要,他總是可以找到一個理由,炮製出一篇文章。

再說第二個。

這個論斷,如果沒有闡明研究過程,就是毫無意義的。

因爲,在已知該地區心腦血管發病率的情況下,我總是可以找到相似的趨勢,來將它們捆綁在一起。

例如:研究表明,年降水量越多的地區,心腦血管發病率越高;

明顯非常荒謬,對吧。

這種做法,就叫做「混淆相關性和因果性」。兩個事件有相同的趨勢,只能意味着它們有相關性,並不表示它們具備因果性。

但是,如果你不保持謹慎,就非常容易被繞進去。尤其是對於一些經過精心篩選、看似非常有理的邏輯 —— 比如飲食和健康,就很容易下意識地接受。

最後說說第三個。

其實仔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不對:名牌大學畢業的人,表現更優秀,有沒有可能,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比較優秀,才能進入名牌大學?

這就叫做「因果倒置」

並不是因爲他們進了名牌大學,才變得優秀;而是因爲他們本來就優秀,才能進名牌大學。

這是一個比較高階的做法,也是一個比較隱蔽的漏洞。

那麼,如何應對以上這些「因果謬誤」呢?

我的建議是:對所有的因果判斷多留一個心眼。如果作者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不要下意識地接受。

要知道,因果性在社會科學裏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判斷兩個現象之間具備因果性,通常要經過非常精心的實驗設計和觀察才能實現。

所以,只要碰到「因果關係」,永遠先去找理由,找邏輯,再決定是否認同。

養成這幾個簡單的習慣,未必能幫你辨別所有的謠言,但一定能提高你對於事物的鑑別能力。

記住:
唯一能夠堅信不疑的,就是永遠懷疑一切。

<<< L先生說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