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孩子的隕落

3歲學完小學課本;

5年級能用英文寫物理學論文;

高中獲得國際學校全額獎學金;

國際精英英語辯論大賽前八;

杜克大學數學競賽三等獎;

13歲獨自日騎上百公里,16歲作爲業餘選手在國際專業自行車公路賽獲得名次;

作爲守門員,獲得第一工業園杯足球盃賽MVP;

18歲考入有“南哈佛”之稱的美國藤校埃默裏大學牛津學院哲學系;

文理雙強、熱心公益、陽光帥氣 少年張一得幾乎滿足了所有中國父母對“別人家孩子”的想象。

今年3月5日,據美國埃默裏大學學生報“The Emory Wheel”報道,該校牛津學院哲學專業一年級中國學生張一得(Dave)去世。去年因爲疫情的原因,張一得在家遠程學習,今年春季開學剛到校上課沒幾個月,就發生不幸離世。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個從小被稱爲天才的孩子選擇輕生?

讓我們把記憶拉回到2001年,張一得只有一歲,父母感情破裂,選擇了離婚,之後,母親離開廣州,父子倆從此開始了相依爲命的生活。 爲了給兒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父親辭去企業高管的工作,賣掉在市區的房子,成爲了一名全職爸爸,父子倆搬到了大山,過起了園林生活。 在之後的十幾年裏,他一邊經營農莊,一邊上育兒網上分享育兒心得,堅持記錄着孩子出類拔萃的成長經歷。

在一得爸的悉心養育下,張一得不負衆望,年少時期就獨自旅行100天,高中拿了20萬獎學金,完全承擔了學費和生活費,早早實現了經濟獨立,前途可期。 慢慢地,一得爸成了廣州育兒圈的育兒名人,坐擁百萬粉絲。10年時間裏,他的故事被廣州各大電視臺、報刊爭相報道。 從此,他獲得了“老得”、“得爹”的稱號。 假如沒有發生這樣的悲劇,老得的育兒經驗或許稱得上一段佳話,成爲無數父母學習借鑑的榜樣。

在“父愛如山”的壓力下,張一得不負父親的期待,最終順利考入新常青藤名校。然而,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得,從小揹負着父親和衆人過高期待,難免會以超乎常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在一次SAT考試失利後,一得母親去機場開車接他回家時,對他說了一段話—— “當你長大後,你會發現你和其他人一樣平凡。你也會健忘、平庸。別再覺得自己那麼特別了,只要做你期待的就好。如果人們都在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張一得顯然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但這種高追求,很可能是以犧牲情緒滿足作爲代價的。

初中和他關係非常好的班主任,得知他去世之後,寫下了這樣的留言—— “他是一個如此有才華又勤奮的學生,他是與衆不同的。我想如果他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也許他做一個普通的學生會更好。” 一得的一位老同學也表示,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他曾多次在朋友圈表示自己的煩悶心情,2月份更是發文說“生活還要繼續,還得繼續”,還配了一幅在石頭上摔碎酒瓶的圖。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了互相攀比的教育方式?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認爲只要步入精英學校,我的孩子就是天才?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爲了學區房的競爭,出動了所有人脈和可以付出的全部?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都開始無意識的把所有希望強加在一個尚未懂事的孩子身上?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忘記了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不是一堆堆的獎狀?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發覺我們的孩子已經不願意和我們溝通了,他們寧願在網絡世界宣泄着情緒?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焦慮開始恐慌開始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不了精英,於是天天行走在無休止的補習班裏,讀着天價的課程,而根本不清楚孩子比我們更焦慮更恐慌更害怕?

寫下這段話時我心裏充滿無法名狀的感覺,沒有辦法,如果你不做,你怕你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我們怕的太多太多,唯獨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我們想幫他們鋪一條平坦大道,結果給他的卻是荊棘坎坷。

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初心!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賣掉市裏的房子在郊區建房子是張一得想要的嗎?不是,是張父想要的!

不顧家庭條件靠衆籌讓張一得從小上貴族學校是張一得想要的嗎?不是,是張父想要的!

如果父母對子女自以爲是的愛不是子女所要的愛,這種愛越深越偉大,對子女來講越沉重,越不堪重負。張父的愛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很多寶媽,但對張一得來講則是負擔和枷鎖。

紀伯倫有一首詩,名爲《致我們終將獨立的孩子》,其中有這麼一段——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拿捏不好分寸,對孩子來說就會變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張一得心裏時時迴盪着一句話:我不能失敗!這麼多的不能失敗變成了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於是那年輕的生命便像那玻璃酒瓶般碎了~…


【文中摘錄均有標註,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