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實有效地,培養起一個長期的習慣?

1、誤區

許多人在培養、建立一個新習慣時,往往容易陷入這幾個誤區。

1.1 結果導向

想一想你的計劃,它是不是長這樣的:

  • 今年夏天之前,我要減肥 20 斤(提醒:夏天馬上就到了);
  • 我要在半年內學會 Python;
  • 我要在3個月內掌握 2000 個單詞;
  • ……

這種設定目標、並去達到目標的過程,就叫做結果導向(Result-oriented)

這種做法當然沒有錯,這些目標也都很好,明確、具體、可衡量,完全符合 SMART 法則 —— 但往往也正是這一點,讓我們的習慣培養無疾而終。

爲什麼呢?原因非常簡單:過於追求結果導向,會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結果上,以及結果與現狀的差距 —— 這會給你不斷帶來阻力。

想一想:你每天在鍛鍊前,都想着「還有20斤的目標要去達成」;每天背單詞前,都想着「還有1870個單詞」……久而久之會怎麼樣?你會一直生活在壓力之下,被壓力驅使着去行動,一步步逼近目標。

這個過程對你來說是痛苦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堅持」—— 這種現象,我稱之爲「被迫的自律」

然而,好的習慣爲什麼需要「堅持」呢?

一個有效的習慣,一定是能夠給你良好反饋的,能夠讓你體會到樂趣、幸福感,讓你感到每一天都在進步、成長,這纔是可持續的習慣養成模式。

依靠自律、堅持,是低效乃至無效的。我們要去引導大腦,而不是跟它作鬥爭。

簡而言之,更好的方式,是將「結果導向」轉換爲「過程導向」,去享受培養一個習慣的過程,而非讓自己去「忍受」「堅持」這個過程。

1.2 完美主義

我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

設定了計劃:每天要看50頁書。這樣堅持了兩週,有一天因爲加班晚了,實在困得不行,就對自己說,先休息吧,明天再繼續。
結果到了明天,下班後頭暈腦脹,想着「反正昨天也沒看,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在「反正也堅持不了了」的自我安慰中,被放下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爲「all-or-nothing」(滿分或零分),非常常見。有研究顯示,它是造成習慣難以堅持的罪魁禍首。

它和破窗理論非常相似:維護一個東西,需要小心翼翼、日復一日的努力;但打破一樣東西,卻非常簡單,只需要一道裂痕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這種心態就是不合理的:我們去建立、培養一個習慣,是爲了能夠從中獲得提升,成爲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爲了完成任務。實際上,連續打卡一個月,和堅持半個月、放下半個月,並沒有本質區別。哪怕你一個月裏只堅持了兩三天,也是一種進步。

重點在於:要讓習慣的培養成爲一種享受,而非一種痛苦和折磨。

舉個例子:你昨晚讀了30頁書,困得不行,但一想到「不行,還有20頁沒讀」,於是挑燈夜戰,「堅持」把任務完成,這種做法對不對呢?

顯然是不對的。這樣做,只會在你潛意識中建立起「讀書 - 痛苦」的關聯,導致你今晚去讀書時,會首先在心理上產生畏縮和擔憂,從而在無意間增大「阻力」。

1.3 無本之木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你的計劃是「每天學一會 Python」,這很好。然後,下班了,喫完晚飯,洗了澡,又玩了一會遊戲,上網逛了一會,不知不覺就到了12點。於是趕緊刷牙、洗漱,上牀後,才突然想起「哎呀,今天是不是還沒學 Python?」

我相信,這應該是很多人犯過的毛病 —— 很多時候,我們有動力,也願意堅持,但往往就是什麼呢?忘掉了。

其實,這不能怪你。

行爲科學家 BJ Fogg 提出過一個經典的「福格行爲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B = MAT。

這裏,B表示行爲,M表示動機,A表示能力,T表示「觸發器」(trigger)。

什麼是觸發器?它指的是,一種來自外部或內部的信號,能令你注意到某個事物。舉個例子,我們感到睏倦時就會打呵欠,這個動作就是一個觸發器 —— 它會讓你意識到「我困了」。

一個行爲要想成立,這三者缺一不可。

顯然,我們看到,在上面的案例中,缺乏的就是什麼?觸發器。

如果缺乏觸發器,我們要想「堅持」一個習慣,就必須靠大腦或外部提示來記住它、訓練它 —— 而這是非常消耗認知資源的。

因此,它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提升我們去踐行習慣的「阻力」。

可以看到,這三個誤區,本質上都是什麼呢?它們會增大你去採取行爲的阻力。

你一定還記得,我在許多文章裏,都提到過:關於行爲、習慣、自律,我一向不喜歡用「意志力」去描述,而更願意用「動力-阻力」的框架去分析。

一個行爲,動力超過了阻力,你就會去做;阻力超過了動力,你就會躊躇不前、猶豫不決,就這麼簡單。

而在習慣的培養中,由於動力很弱乃至於沒有 —— 習慣的收效往往是長期的,短期內我們得不到收穫 —— 這就會導致,只要阻力上升,我們就很容易停滯不前,或是乾脆放棄。

2、「3T習慣養成法」

那麼,如何才能降低阻力,提高動力,讓我們把一個習慣長期地踐行、落實下去呢?

我想跟你分享一套經過我檢驗的「3T習慣養成法」。

2.1 最小化步驟(Tiny habit)

行爲科學家 BJ Fogg (就是前文提出福格行爲模型的那位)是研究習慣和行爲的專家。他告訴我們:要想培養成一個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最簡單、毫不費力的步驟開始 —— 他把這稱爲「Tiny habit」。

那麼,什麼樣的行爲纔算是 tiny habit 呢?

Fogg 提出了三項準則:

  • 1)每天至少1次,也只需要1次。
  • 2)每次不超過30秒。
  • 3)你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始它。

舉個例子:每天背 50 個單詞,可能是個很辛苦的事情,你需要下定決心才能去開始它。但如果是「每天看3個單詞」,甚至不需要背,是不是就毫無壓力了?

這就是 tiny habit 的精髓:不需要你「勉強」自己、「要求」自己去開始一個行爲,而是通過最小化的、可立刻觸達的行動,幫助你從心理上打破障礙,慢慢把它變成習慣。

當然,對這種方式,你可能會有兩個疑問:

  • 1)這跟「目標分解」有什麼區別?
  • 2)每天不到30秒的習慣,能起到什麼作用?
第一點,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熟悉的目標分解,是先設定一個大目標,再把大目標分拆成多個小目標,具體到每一天。

比如:我希望 3 個月內掌握 2000 個單詞,那麼平攤下來,就是每天 22 個單詞。我希望一個月讀 1000 頁書,平攤下來就是每天 30 頁。這是一個目標分解。

但 tiny habit 並不要求你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你只需要知道「我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就行了。它的思維是:理清自己的現狀,找到不滿足的地方,基於這些「不滿足」,爲自己設定微小的、毫不費力的「最小化步驟」。

它並不關注結果,而是關注過程。

第二點,採用 tiny habit,會有幾個好處:
1)啓動「目標 - 成就感 - 獎賞回饋」模式。

非常簡單:每天看 3 個單詞、讀 2 頁書、寫 100 字這樣的「最小化步驟」,實現起來幾乎毫無難度,所以,你會非常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反饋,啓動獎賞迴路。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始終是充滿愉悅感的 —— 你會體驗到自己的自主性,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

正是這種愉悅感,使得「習慣」能夠真正建立起來,成爲習慣。

這也就是很多人看似「培養」了習慣、但過一陣時間往往會故態復萌的關鍵原因:他們的習慣建立過程伴隨的不是愉悅感,而是強制、忍受和「被迫自律」,因此,是違反大腦的天性的。

2)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觀點:認知科學認爲,很多時候,我們並非「自然」地擅長一樣東西,而是因爲我們在實踐一樣東西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正面的反饋和樂趣,更加願意練習它,從而纔會變得擅長。

習慣的培養也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每天寫日記可能很難,但「每天用一句話記錄最重要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吧。日復一日,當你積累了一定的量,你會慢慢發現這種做法的樂趣和作用,那麼,你一定不會止步於「每天一句話」,而會開始寫200字、400字……

更重要的在於,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人強迫你,包括自己。

同樣,對抗拖延症也有一個相似的辦法:無論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不要思考,先坐下來做2分鐘再說 —— 很多時候,你做了2分鐘,就停不下去了,你的大腦會要求你繼續把它做下去。

這就是「最小化步驟」的作用。

2.2 設置觸發器(Trigger)

前面講過:許多習慣之所以未能堅持下去,原因並不是因爲懶,而單純是因爲「忘記了」……

很多人應對的辦法是設置鬧鐘。這確實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一個問題:鬧鐘會打破我們的專注模式。畢竟鬧鐘是每天固定的,你很難確保鬧鐘響起時,你恰好手頭沒有事情做。

同樣,有些人會設置20分鐘、25分鐘提醒你休息的「番茄鍾」,我也從來不用,因爲它會打破我的專注狀態。打斷注意力是小事,打斷心流就很麻煩了。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BJ Fogg 提議:把新習慣放在舊習慣的後面。用「一……就……」的句式,來爲習慣設置一個觸發器。

這樣有幾個好處:

  • 1)舊的習慣可以起到「鉤子」的作用。你只需要記住「一……就……」這句話,當你完成舊習慣時,它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醒你:該行動了。

  • 2)由於新習慣接續在舊習慣之後,所以你不用擔心被打破專注,更不用擔心「契可尼效應」。

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些輔助工具,比如便籤、紙條,來提醒自己,增強記憶。但一旦開始行動,你就非常容易把它內化成本能,儲存入肌肉記憶 —— 這也是「最小化步驟」的好處。

一開始嘗試這套方法的時候,可以先從細微的生活習慣開始,慢慢調適自己的生活模式,再逐步轉換到學習、工作等強度較大的習慣。

2.3 製造環境(Tendency)

《助推》的作者理查德·塞勒說過:我們的大多數計劃,往往都毀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

人就是這麼一種極其容易趨利避害的生物。一丁點阻力,都有可能導致我們裹足不前,哪怕我們明確地知道,它對我們是有益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隨時把想到的靈感記下來」,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但大多數人堅持不了,爲什麼呢?因爲你需要拿出手機-解鎖-打開APP-開始打字,或者找到筆記本-翻開-拿起筆。

這一套步驟也只需要幾秒鐘,但已經足夠把許許多多人擋在門外。

也試過一些語音記錄的方法,換用過不少APP,但無論怎麼做,拿出手機-解鎖,是永遠無法繞過的障礙。

那麼, 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呢?

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調整和製造環境,讓環境成爲一種助力,呈現出推動你去行動的「傾向」。

以上面的情境爲例:許多作家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家裏貼滿便利貼,包括浴室裏。當你產生任何一個點子的時候,拿起筆立刻就能寫下來,這樣一來,就能把阻力減少到最低限度。

社會學家 David Halpern 也提到過幾個案例。

2012 年前,英國的養老金是需要企業僱員自己去登記的,這就導致了,許多人知道養老金對自己有益(因爲企業和政府都會幫忙繳),但懶得去登記。2012 年,政策稍微調整了一下:養老金變成默認登記,除非你主動提出放棄。

結果是:半年內,就有 100 萬個新儲戶開始繳納養老金。截至 2015 年,英國新增了 500 多萬名開始繳納養老金的工人。

再舉一個例子。David Halpern 發現:當人們拿到傳單時,如果地上已經到處都是傳單,那麼人們把它扔到地上的機率,是乾淨地面條件下的 8 倍。

這裏,「乾淨地面」這個環境,就構成了一個微小但有力的「心理阻力」,它會推動人們去尋找附近的垃圾箱。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這個方法呢?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多讀幾頁書,那就不要把書整齊地壘在書架上,儘量廣泛地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茶几,沙發,餐桌,書桌……確保當你任何時候產生「看會書吧」的念頭時,都能立刻拿起一本書。

不要小看「走過去,從書架上取下書」這個動作,雖然極其微小,但對懶人來說已經足夠構成阻力了。

再舉幾個例子:我電腦後臺默認開着 Onenote,打開到日記那一頁,這樣,當我想寫日記時,直接切換過去就可以開寫,不需要任何有可能阻礙我的行動。

我最近在讀機器學習的書,所以書桌上就攤開着一本《機器學習》,用 ipad 壓在上面。這樣,當我工作累了,或是想休息時,就可以隨時拿起來翻上幾頁、做做筆記。

這些都是極其簡單的做法,但確實有效。

你也可以基於你想培養的習慣,通過對環境做一些簡單的佈置、設置,來最小化行動的阻力。

3、提升培養習慣效果的建議

1)覺知當下

時刻關注目標可以提升動力,但過度關注結果,也很容易帶來壓力和焦慮。

更好的方式是:沉浸入過程中,覺知當下,關注自己的狀態、感知和進步。

從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be present」。

關注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念頭、想法、情緒,感知自己思維和身體上的感受、變化,有意識地培養和練習這種能力 —— 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內化它。

2)跟蹤和獎勵

如果你有每天做日記的習慣,不妨記錄下自己踐行「3T養成法」的成果。不需要打卡(那同樣會帶來壓力),可以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上。

慢慢的,試着把踐行習慣的過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幫助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充實、完善。

然後,適時地獎勵一下自己,營造一些儀式感。

舉個例子:在日記裏記錄下每天的學習心得,掌握了什麼方法、嘗試了什麼工具、做出了什麼樣的成果,時不時給自己一個小項目練練手,完成了,再記上一筆,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拿下一直想買的東西、出門喫一頓。

這可以有效地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3)爲自己鬆綁

有研究顯示,拖延之所以帶來負面結果,很多時候並非出自拖延本身,而是由於拖延者產生「我拖延了」這個認知。

也就是說,「我在拖延」「我做得不好」「我又浪費了時間」……像這樣的喃喃自語和自我苛責,很多時候纔是令我們產生挫敗感、沮喪感的原因。

所以,應對的方法就是,爲自己鬆綁。

也就是說:把目光聚焦於計劃、行動和覆盤,而非責怪。把注意力集中於「如何解決問題」,而非「問題出自哪裏」「我哪裏做得不好」。

我們都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我們一定會犯錯誤,會有弱點和慾望,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要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不理性」。

重點在於,不要讓它們拖住你的腳步。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再苛責也沒有用。而對於未來,哪怕能夠邁出一步,只是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

4、效地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思維模型

如果我們把這些要點綜合起來,可以得到什麼結果呢?

  • 設計一套規則和環境,最小化阻力;
  • 初期有意識地推動自己去行動,邁出第一步;
  • 從行動中獲得反饋,來給予自己獎賞,以及優化環境和規則。

這樣,一旦度過最初期的階段,就無需再依靠主動的意志了,單憑環境、規則和反饋,就能夠讓我們動起來。

用一張簡單的圖來表示,就是:


比起依靠「自律」,這種模式要高效得多,也更加可持續。

因爲,它無需時時刻刻投入注意力和「自控力」,只要初期投入一定的努力,讓這個「輪子」轉動起來,後面就可以慢慢減少自己的投入了 —— 它會自行一刻不停地轉下去。

我們不妨把這種模式,稱爲「循環迴路」。

比起這世界上值得關注的東西,我們的注意力空間,渺小得簡直不值一提。如果一直把注意力專注在手頭上的事物,我們就會被它們所束縛,從而無法看到更宏觀、更長遠的世界。

那麼,如何從注意力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呢?
——答案就是構建一個「循環迴路」。

你要做的是:想辦法去改造環境、設計規則,再投入努力,讓這個迴路「轉」起來。

一旦它轉動起來,你就可以逐漸放手,從中抽離出來,把寶貴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的領域上面。

舉個例子:許多讀者經常問我:你的文章裏、課程裏,講了這麼多的方法論,應該怎麼用起來呢?

還有人說:我想用這些方法論,徹底全面地改造自己的生活,但實在太多了,很難實現,應該怎麼做呢?

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更好的做法是:先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再拎出一個方法或技巧,應用到生活中,嘗試着去應對這個問題,獲得反饋,再藉由反饋,不斷去思考和微調。

直到問題解決了,再繼續尋找下一個問題,拎出下一個方法論,以此類推,重啓一次「循環迴路」。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收穫是什麼呢?你攻克了一個實際問題,內化了一個方法,豐富了自己應對新問題、新情境的應對框架 —— 這些,就是你從「循環迴路」中,所得到的收益。

我把它叫做「積累效應」。

像前文的「習慣迴路」,你從中能獲得的積累效應是什麼?是用一個好習慣替代了壞習慣,從而,你離理想中的自己,又更近了一步。

這纔是真正的成長。

它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依託於一個個「循環迴路」,依託於科學、合理的設計,不斷規範和調整自己的行爲模式,所產生的「積累效應」,反覆不斷積累而成。

其實,循環迴路,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獎賞迴路」,本質上就是一個循環迴路。如何培養對一樣事物的興趣?首先,去探索一樣新鮮事物。在嘗試它的過程中,通過試錯、修正,慢慢提高對它的掌控,獲得內在的成就感和外在的肯定,從而讓自己對它「產生興趣」。

同樣,如何讓自己能夠熱愛上學習?絕對不是靠覺悟,而是靠構建一個個「循環」,讓自己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

再如,工作上,如何讓自己從繁重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你要思考的一定是:如何搭建一套自動化、流程化的系統,把所有能夠交給它的事情移交出去,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它進行優化、完善,讓它一步步承擔更多的負荷,讓你得以把肩上的擔子卸下來。

項目管理中也應用了循環迴路的原理,比如經典的 PDCA 循環:規劃,執行,檢查,調整。這樣可以不斷微調前進的方向,確保項目不偏離正軌。

更高一層,如何才能掙脫「工作」的束縛?絕對不是盲目地提高工作效率 —— 那樣只會變得越來越忙,因爲你的本質還是在出賣時間,充其量也只是提升了時間的單價而已。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工作中,不斷地積累「資產」,讓自己儘快從「出賣時間」,過渡到「資產積累」,讓這些資產爲你產生回報、創造價值。讓它們爲你工作,產生積累效應。

我們還可以再拔高一層。

企業的經營,也是一種循環迴路。好的企業經營模式是什麼呢?初期投入時間、精力和資金,去深耕一個領域,做好基礎建設和服務,再推向市場。一旦被市場的嚐鮮者接受,度過了「引爆點」,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規模效應。

從而,企業得以獲得「積累效應」—— 口碑、用戶和資金,得以再度投入新的領域、開拓新的市場。

這裏面,社交就是一個最典型的領域:初期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去推廣,但一旦形成一定規模,這些用戶就會自發地幫助你去吸引更多的用戶,讓這個循環迴路自發地、飛速地轉動,停不下來。

而不良的創業模式是什麼呢?去「生造」一個需求,再通過廣告、優惠等燒錢手段,不斷誘惑消費者去使用。這樣,由於需求本身是一個僞需求,沒有足夠動力去留住消費者,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反饋,只能靠資金撐着。所以,一旦資金鍊斷裂,這個迴路就會崩塌。

你會發現,市面上充斥着這樣的企業:它們一心想着的,不是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而是通過種種手段,對用戶進行「教育」(也就是俗稱的洗腦),變着花樣用利益吸引用戶 —— 這種模式一定是難以持久的。

甚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粗略來看,也是一個循環迴路。人們從工作中掙到錢,去投入消費。這些錢經過一環環的消費環節,不斷滿足各環節人們的需求,最終又流入生產企業,繼續刺激企業擴大規模、生產,於是,人們掙到更多的錢……循環反覆。

這就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只要金錢在流通過程中,是健康的,活躍的,整體的經濟就會不斷上行 —— 這就是它所產生的「積累效應」。

當然,在實際中,由於存在信貸,以及人性的弱點,會有上行和下行週期(但總體是上行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就不細說了。

4.1 當你遇到問題時,不是單純去思考如何解決它,而是去思考:我可以搭建一個什麼樣的「循環迴路」,來讓它不再成爲問題?

這可能有點抽象,我舉幾個例子。

每個人都會遇到「該不該跳槽」「該不該裸辭」「選哪份工作好」的問題,但與其去思考「該不該跳槽」,不如思考:我可以設計一個什麼樣的決策框架,採取什麼步驟,來應對這一類問題?

然後,把每一次遇到這類問題,都看作是一次試驗的機會,去嘗試行動,收集數據,用來完善你的決策框架。

比如,關於「要不要跳槽」,你就可以有這麼一個決策框架:

  • 1)長遠來看,我的目標是什麼?
  • 2)爲了達到(1),我需要實現什麼?得到什麼?
  • 3)關於(2),目前的職位,能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
  • 4)相比起(3),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那麼,每一次遇到跳槽、選工作的問題,就可以試着套用這個框架,來得出結論。並在這個過程中,去完善這個框架,讓它更精確、更靈活,更加適合你的實際情況。

同樣,生活中,跟伴侶、子女相處時,多少會遇到很多摩擦和矛盾,與其每一次都去解決它,不如去思考:我跟家人相處時,應該採取一套什麼樣的溝通模式?

然後,去落實這套模式,並從中收集反饋。負面的反饋,用來微調它、讓它更合理;正面的反饋,用來產生積累效應 —— 家庭關係更和睦、彼此之間更加能夠互相理解……並用來繼續推動迴路,把自己從這個問題中徹底解放出來。

甚至,小到「今天喫什麼」「怎樣減少工作量」「週末去哪兒玩」,大到「如何規劃自己的事業」「如何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套用:

通過設計一個個小的「循環迴路」,讓它們分擔掉你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把你的精力和注意力解放出來。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變成一個實驗。

通過這種方式,你不但可以減輕負擔,全力以赴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甚至,你還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就像打怪通關一樣。

而它所需要你付出的,只是在初期,看得更遠一點,稍微繞一點路,多付出一點精力。

4.2 如何更好地搭建一個循環迴路呢?

1)足夠簡單的規則。

一個運轉良好的循環迴路,一定要有一套足夠簡單的規則:簡潔,明確,無歧義,無需額外投入精力去思考。這樣才能儘可能降低啓動的成本。

舉個例子:像「信息一元化」就是一個好的規則,因爲它足夠簡單,無需思考;相對來說,「對信息進行分類」就差一些,因爲它需要我投入額外的認知資源。

2)最小化流程步驟。

如果每一步出錯的機率是5%,那10個步驟都不出錯的機率只有59.87%。所以,儘量精簡流程步驟,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操作,降低整體出錯的機率。

3)設置「必要的冗餘」。

過分追求精簡、簡化,會導致迴路過於精巧,容錯率非常低。所以,需要人爲添加一些「必要的冗餘」,避免受到衝擊時迴路停轉。

什麼樣的機制算是「必要的冗餘」呢?像增加一個驗證的步驟,增設一個監督的機制,事先考慮好 plan B 和應急預案,信息的多個備份,這些都可以。

4)記錄反饋和覆盤。

一個一成不變的循環迴路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一定要留出覆盤的時間,在過程中收集數據、及時記錄下反饋,不斷優化和迭代自己的迴路。

5)抽象思考。

構建循環迴路的第一步,是把問題進行抽象化,剝離出它的核心和共性,從而進行建模。所以,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抽象思考、抓取本質的能力。

不妨多去問自己:這個問題,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它的根源是什麼?這可以有效地鍛鍊自己思考本質的能力。

6)升維和拓展。

過多的循環迴路也會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是,在生活中,把相似問題、相關領域的迴路合併,進行拓展,用更高層次的框架去容納它們,形成一個更大的迴路。

7)初期投入。

這或許是構建循環迴路中最難的一點。

因爲它要求克服大腦的本能,從較難的路徑入手,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但這同時也是必經之路。只有培養起了這個習慣,我們才能真正落地踐行「循環迴路」,避免受到短期反饋的驅動,只看重眼前,不斷疲於奔命去「救火」。

不妨從生活、工作中的小事開始,讓自己「多折騰一些」,慢慢地適應這種思維模式,從追求結果,過渡到專注於過程。

如上。一開始,可以先針對一些簡單的、高頻的問題,試着去設計「迴路」 —— 比如:如何更好地管理信息;如何處理任務的優先級;如何增加每天的新鮮感;如何想辦法,讓每一天擠出一小時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掌握手感,開始習慣「用實驗的目光看生活」—— 這可能會給你帶來全新的視角。

接下來,再按照這7個要素,不斷去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迴路,慢慢拓展,讓它容納自己的生活。

你會發現,許多問題,其實都可以不再成爲問題。

如同認知科學家赫伯特·西蒙所說的:
經驗豐富的決策者和新手的差別,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什麼不可捉摸的東西。如果有人打開經驗豐富決策者的頭蓋骨,查看他的大腦內部,就會發現他有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供他使用;還有核查清單可以讓他三思而後行;還會發現他有自己的思維機制,可以靈活地調用。

<<< L先生說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