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空》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出自於《孟子·離婁下》

我很少,在我的文章中↑引用“大段”(相對的,“大段”)......↑這,是個例外。

道理,是↑這樣的。“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説的特別好。但是,↑這十個字,既:“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出自,同上),總得有個前綴。所以,我就把前綴也抄上了。

道理是↑這樣的。“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出自《孟子·離婁下》),←其實説的,就是一個“自反而誠”,“反身而誠”(“反身而誠”,出自於《孟子·盡心上》)的問題。“誠”,就是:透明,之意。“反身而誠”,就是:回到透明。

由不透明,回到透明;←這,就叫:“反身而誠”。

道理,是↑這樣的。不透明,就是:出了“陽的圈”。“陽的圈”,就是:禮的邊界。禮的邊界以內,是:“仁”。出圈兒了,就是:不仁、就有:“陰”,就不叫:“純陽”,了。

↑道理,是這樣的。實際上,這十個字,既:“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出自《孟子·離婁下》)←就是一個:“純陽”,的問題。

孔子,和孟子,都主張:“純陽”。←↑道理,是一樣的。

孔、孟,皆:“純陽”。←是這樣的。孔、孟都主張“純陽”,既:透明,既:“誠”。

“誠”,就是:透明。透明,既:“陽”。

↑道理是一樣的。透明,就是:“陽”。不透明,就是:“陰”。←就這麼簡單。


道理,是↑這樣的。不透明,就是:“陰”。從不透明,回到:透明,←這就叫:“反身而誠”(出自《孟子·盡心上》)。

道理是一樣的。“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於,同左),“君子”不會委屈,“君子”不會憤怒,因為“委屈”、“憤怒”,←都是:“陰”,的問題。

“陽”裏,沒有↑這些(既:“委屈”、“憤怒”......等)問題。“陽”裏,什麼都沒有。

“陽”就是:透明。透明,就是:無一物。無一物,哪來的“委屈”、或“憤怒”,呢?“誰”委屈,“誰”憤怒?

“純陽境界”(既:透明世界)裏,沒有↑這些問題。道理,是←↑這樣的。“陰”,會有這些問題......

所以,孟子曰:“君子必自反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這是因為:“我”所謂的憂患......是因為“我”自找的。

我所謂的:“憂患”,是因為:有“我”。“我”,是:“陰”。

“我”不是:“陽”。“陽”裏(既:“純陽境界”、透明世界裏)無我。

“我”所謂的“憂患”,是因為:“我”出離了理性的邊界,在理性的外面......不同程度的涉入“陰”,←→所導致的。

道理是↑這樣的。“陰”裏面,五花八門......“陽”裏面,則無一物。

道理,是↑這樣的。“陰”裏,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陽”裏,什麼都沒有。

我們儒家,是提倡在“陽”裏,待着的。道理,是←↑這樣的。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出自《孟子·離婁下》)。

“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出自於,《孟子·盡心上》)。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自《論語·顏淵12.1》)。

其實,←↑都是(“純陽”、待在“陽”中、待在“陽”裏)這個道理。

一樣的。“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於《孟子·離婁下》)“我”(既:所謂“君子”)得想的是:趕快回到“陽”裏。

既:“君子”想的是無我。“犯而不校”(←出自於《論語·泰伯8.5》)。“犯而不校”(出自,←同左)就是:“純陽”,的狀態。就是無“我”的狀態,就是:“仁”,←的狀態。“犯而不校”(出自,←同左)是:“強恕”,的狀態。“強恕”,出自於《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出自於《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強恕”,←的這種無“我”(既:無,的狀態)狀態,是離“仁”,很近的。

↑確實如此。道理,是↑這樣的。故,“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於《孟子·離婁下》,“君子”們,沒時間“傷心”,沒時間“難過”......←因為,那都是“我”流連“陰”,導致的。

道理,是↑這樣的。

1.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於,同上),“我”得趕快回頭啊。

往“犯而不校”(出自《論語·泰伯8.5》)走,往“強恕”(出自《孟子·盡心上》)走,往“陽”走,往透明走,往無“我”走,往無走。故孟子曰:“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

“有終身之憂”(出自於,同上),←這是因為:得總考慮,是否“出圈兒”,了;得總考慮,是否有“我”,了。←↑道理,是這樣的。

2.

“無一朝之患”(出自於,《孟子·離婁下》),←是因為:不用“擔心”,“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同左)。

因為,即便“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出自,《孟子·離婁下》),“我”只要回“圈兒裏”,就行了。

3.

回“陽”裏,就沒事兒了。故,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於《論語·述而7.30》)←這與孟子所言:君子無一朝之患,←的道理,是一樣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同上)“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於《論語·顏淵12.1》)“我”想要回“仁”的“圈兒裏”,就回“仁”的“圈兒裏”。←就這麼簡單。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道理是這樣的。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三月十三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