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投射性认同

卢老师 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指:个体将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幻想或真实的客体身上。然后,再将这个客体内化。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婴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此概念似乎最不易于被初学者理解。广义上讲,“认同作用”意味变得像某人或采取某人的一些特质。为厘清各种不同的认同作用,弗氏提到自我和客体间各种不同种类的关系。

例如:认同是人们最早时期对另一人或一客体在情感上的联结。而投射认同即投射到病人想控制的某个人。最经典的投射认同的例子莫过于:“您问出现在梦里的人可能是谁?她不是我母亲。”弗洛伊德注意到“母亲”的说法,正是咨客自己而非他人提出的,尽管用的是反向指向的形式,而潜意识提示那就是他母亲;把自我的一部分当是他人,或者把他人的一部分当成是自己时,这就是投射和认同的防御机制。

案例1

能干的妻子VS.“无用”的丈夫

比如一个在缺少男性力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体验男性对家庭支撑的机会,于是她学会了“女性必须自立自强,自己帮助自己”这样的人生信条。

当她长大成人后,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依赖男性、信任男性,或者从男性那里获得帮助的经验,所以在她结婚之后,无意识中她会感觉自己的丈夫是靠不住的,她必须依靠自己努力奋斗来照顾好自己。

她可能用很多的行为方式将“丈夫无法靠得住”这个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去,比如她努力奋斗,让自己的能力很强;或者丈夫不管做什么,她都觉得不满意,从而削弱丈夫在家庭中的功能;或者当她在生活中遇上困难时,她不相信可以得到来自丈夫的帮助;或者丈夫所取得的成绩她无意识中会否认其价值,等等。

慢慢地,丈夫真的就成为了一个对家庭没有什么帮助的人,于是她就越发感觉到无法依赖丈夫的恐惧,于是也就越加努力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丈夫被再一步削弱,这就完成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妻子将她的得不到照顾和帮助的恐惧投射给了丈夫,丈夫在一个能干的妻子面前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当他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满足妻子的期待时,于是他放弃了属于自己的部分功能,进而妻子在这个关系中感受到丈夫真的是靠不住的,她的预期便成为了现实。

案例2

严格的父母VS.“不成材”的孩子

再比如一对在生活中压力很大的父母,他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生活中会遭受与他们相同的压力,于是他们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步步提升,他们陪着孩子做作业,帮孩子请家教等等。

这看起来是父母在帮助孩子,但更深层父母也投射了很多的恐惧和担心给孩子,而这个担心,实质上是在潜意识层面不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创造他自己的生活。

在日常的互动中,人与人之间大量的信息来自潜意识的传递,所以孩子潜意识中有可能接收到父母是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照顾好自己,那他就会一直需要父母的照顾和管理。

这样的话,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可以一直是有价值的,父母的依恋需要、自恋需要、价值感需要就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部分的满足,从而可以缓解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压力。

在意识层面,孩子会努力学习,完成父母对他的期待,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孩子有可能会阻止自己进步,从而满足父母的需要。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讲,父母是他最爱的人,他会愿意满足父母的期待,哪怕那个满足是以牺牲自己的真实需要为代价;或是他只有满足父母对他的需要和期待时他才是安全的,才不会面临被抛弃的危险。

这就是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越对孩子管得多孩子越不成材。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严格管理,本身就来源于对孩子自主发展能力的不信任。无法放手让孩子自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发展好自己,孩子在这个不相信的压力下,也真的抑制了自己的发展,从而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