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改“三觀”@007不寫就出局 一.相識相知 1.萬世師表的零星記憶 2.再相遇,還好沒放棄 二.“三觀”之變 1.中醫學習觀 2.家族傳承觀 3.人生價值觀 三 療愈之路 四.後話

在如今這個知識爆炸卻浮躁不安的社會里,餘重遇《論語》,日漸被之療愈

從懵懂的孩兒時期,到叛逆不羈的青春期,再人到中年,幸運有讀書寫作相伴,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充盈起來。

在《論語》裏翱遊,我將找尋着如何去成爲一個“仁”人?我要重新出發。

一.相識相知

1.萬世師表的零星記憶

我出生在一個小縣城。

弟弟上小學那會,他學校對面就是德慶學宮(孔廟),1996年被國務院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時候我在另外一所小學上五年級,常常只是路過,和裏頭供奉的孔聖人的一切,沒有記憶。

德慶學宮大成殿

唯獨《論語》裏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常能縈繞在耳邊,未曾忘卻。

對於老夫子的思想,我的青春期曾對其嗤之以鼻。

我喜好現代生活,過去的那一套與我有何相干?

我從未關心過,在外求學與工作多年,即便歸家,也從來未踏入家鄉的孔廟。

一晃大學畢業後,得知老家的孔廟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全國4A景區,後來德慶學宮祭孔活動還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抽空去參觀,受宣傳所趨,那時的關注點是大成殿的古建築

懵懂的我,走在景點的長廊裏,對《論語》裏羅列的衆多篇章都極爲陌生,甚至很多字都不會念,更別提對儒家思想有多深的認識了。

什麼是“仁”,它在哪?

2.再相遇,還好沒放棄

2019年2月,偶然看到三和書院招生簡章裏,第三輪筆試考試範圍居然有《論語》

這徹底顛覆了我這位非醫專業人士對醫道傳承的認識,也引起了我對書院以及《論語》的極大好奇心,並於同年年底報考了公益性質的四屆同有班

一路備考過關斬將,幸運進入第三輪筆試,我開始通讀《論語》備考,大部分都是似懂非懂,偶爾聽樊登老師的解讀專欄,發現真是個寶藏。

記得當時那道考題是出自《顏淵第十二》篇,圍繞“克己復禮爲仁”談談自己對“仁”的理解

憑着這兩年多在007不寫就出局每週一篇作業的鍛鍊,我順利通過了前三輪筆試和最後一次面試,並於2020年11月1日收到了四屆同有班錄取通知書。

因爲疫情,線下課程有所推遲,書院同有班引橋課上線,至此,我和《論語》的親密接觸才逐步開啓~

“同有班爲期一年,側重於醫道,重點圍繞中國文化及中醫進行講授和踐行,培育學人的爲人之道、爲學之方。”

這一路的備考艱辛,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是根基,是萬萬不可缺少的。

2月的經典誦讀計劃,《論語》打頭陣。

此刻的我,由被動學習轉入主動探索。

每日晨起,如初入學堂,把《論語》讀出聲來,不求甚解,就是純粹地讀

有時間就查下生僻字的讀音,或看下註解,覺得越來越有意思。

幾十年來,一本不到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終於完整誦讀完了!

很多成語,真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原來《論語》就貢獻了三四百個!溫良恭儉讓,溫故知新,見義勇爲,無欲則剛,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篤信:書由厚讀薄,再由薄讀厚,反覆其道,必將受益一生!

二.“三觀”之變

1.中醫學習觀

在聽說三和書院以前,我從未想過《論語》誦讀跟學中醫有半點關係。

劉力紅老師給廣西中醫藥大學傳統班的一次課上曾解釋過,

“雖然《論語》它沒有講中醫,但實際上它在講中醫的道理,尤其它在講做人的道理。我們講中醫是什麼?中醫爲‘仁術’。那麼,將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爲‘仁’的是哪一位啊?就是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倡導‘仁’,實踐‘仁’,而這恰恰就是醫的精神。”

第一次通讀《論語》時,爲了更加深入瞭解歷史背景,我寫公衆號會配上音頻爲吟誦版的《論語》,特意抽空看1991年老版的電視劇《孔子》。誦讀完幾次後再看影視劇,孝悌、仁義、忠信以及師徒情深等畫面實在太深!

《尚書》說:”學,效也。"

孔子在《論語》中思想之傳承,結合如今中醫醫道傳承之路,不得不說,跟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我們去學習老師的一言一行,效法他,模仿他,是行動,而絕不是空談。

上個月我又用了半個月,再重讀了幾遍,並結合書院的日常功課,開始了《論語》的習書

果真是常讀常新,常寫常悟啊

楊真海老師曾說過,“希望可以告訴世界,真正的中醫和中醫教育是什麼。”

我們東方的智慧,從《論語》中探究若干,這已被世界認可。

我們的中華文明,相信也可以以中醫的教育切入,相信它是可以和現代科學對話的。

2.家族傳承觀

傳說孔子弟子三千,不乏有衆多疑惑,問孝,問仁,問政,問君子......夫子的言行舉止,至今仍是教育界的模範。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有德行之人,總會有人來親近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某些東西,瞭解它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在其中的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劉力紅老師問過大家:“究竟什麼東西纔是真正跟生命相關的,什麼東西真正能夠給什麼帶來利益,而且是長遠的利益?“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年的清明節,我和先生第一次回到老家,和大家族親人們一同修葺祖墳,祭拜祖先。

劉師認爲,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以“孝”來開宗明義的。

真心感恩祖輩們的功德賜予我們這些晚輩的美好,這樣的祭祀活動的延續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源頭在何處,珍惜當下,才能更好的思索未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不管山有多高,前路如何雜草叢生,和分佈各地的祖先們每年一次的相聚,總是讓後輩們排除萬難(清明高速堵車太常見),也阻擋不了前行的步伐!

雖然各地祭祀方式略有不同,可咱祖國的傳統文化,孝的文化,值得傳承與推廣,不能忘本啊!

正如書院所說:“孝悌是爲人之本,祖德乃傳承之源,學問的發端和完善離不開祖德的培育與家庭的護持!”

3.人生價值觀

曾看過樊登讀書會里有這樣一句廣告語:

”你的人生困惑,《論語》早就回答過。“

《論語·微子》中有個孔子和弟子周遊列國時的小故事: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在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諷刺孔子分不清穀物,不事勞作,只知道四處遊說,因而不符合“夫子”稱謂,

試問當今又有幾個讀書人能做到四體勤,分五穀?

以前我常常勸導父母退休就好好休息,別去勞作了,現在反思自己對生活日用的不自知。

無獨有偶,著名作家六六在她公號裏發了一篇劉師的新感悟《劉力紅|農業或將成爲今後中醫的一部分》,提到這段時間劉老師最近在當農民,親自種地,勞作解決了他睡眠質量不好的問題,還治好了他近期不想寫字的病!

我開始羨慕起父母退休後的生活了,老媽有空去種種菜,老爸爬爬山去尋些草藥,和我們聊起當年跟隨赤腳醫生的那段日子,自詡晚年得了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這個資歷還算不上半個的“攻城獅”,這些年確實目睹了不少從金融、互聯網改行去做生態農業精英們,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自我修身與齊家!

如今三和書院強調三醫合和,關注農業,是上醫的範疇,我也從孔聖人記錄的故事裏得到了啓發。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十五歲就立志於做學問,纔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大多人三十多歲還不知生活的意義,無目標,整天奔波勞碌。

如此,讀後反思,再做中醫非藥物療法推廣時,希望它能夠有經典傳承的,文化自信的,而非僅僅是“術”層面的深耕!

突然覺得自己充滿了使命感,藉着《論語》這部經典,搭載中華文明覆興的載體,以每一件小事踏實前行加以推動,召喚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加入“自己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中來。

三 療愈之路

《論語》這部經典,讓我逐步理解”以經讀經“的好處,爲往後繼續研讀其他經典做了很好的鋪墊。

比如從同一本《論語》中不同篇章的相互理解;

又或者用《論語》裏的內容去理解其他經典或反其行之。

例如《大學》、《中庸》、《道德經》、《周易》等等,誦讀結合,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期待有一天能接通天線,領會古聖賢之真意。

在《論語》裏也有不少與家人、朋友、同事,最重要和自己在一起的相處之道。

尤其是情緒方面的調節,孔老夫子也頗有心得。

這一點在後面的踐行裏,會嘗試記錄更多的感悟。

四.後話

如今,再走進家鄉德慶學宮時,因爲這部《論語》,再見孔聖人像,內心滿懷敬意。

想起楚國有位大夫詢問子路,”孔子是怎樣一個人?“子路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最後夫子給自己做了個自評: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已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再踱步於長廊,再看七十二賢之名(仲由、顏回、公冶長、端木賜、冉求、宰予、高柴、漆雕開、曾參…)這些鮮活不再陌生的名字,偶爾還能給同行的先生講起書中讀到主人公的一些故事。

看到用篆書寫的碑記或書法,沒想到計劃退休後再寫書法的我,在三十多歲的年華里因《論語》開啓了習書,漢字演變之神奇,某日夢裏竟然篆書寫成的字,成了舞動的小人,憨厚可愛~

再回首,家鄉孔廟還在當年的位置,我不再是當年那個迷途的我。

重讀《論語》,我已從心(重新)出發!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讀完經典,怎能不寫作?

007不寫就出局,全球最大的寫作成長社羣,立志推動全民寫作。我真誠地邀你一起:7天1篇寫7年,寫完7年去南極。如果你也認可寫作成長,請找我要007社羣邀請碼,讓我做你學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