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与搬家

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卢浮宫附近住了四十二年,但她从来没去过。直到后来她回到美国,又专程飞到巴黎,去参观了卢浮宫。

这是很多年前我在《读者》上读到的故事。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要把握现在,不要像那个美国老太太,因为觉得参观卢浮宫的机会太容易了,反而几十年都没去。

现在再看这个故事,可以解读的方向就多了很多。



老太太之所以后悔,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她住的近,而是因为那是卢浮宫----唯一的卢浮宫。

如果那是7-11便利店,就不会觉得遗憾,也不会有人去写文章了。这就现在那么多商家包装“稀缺性”的原因,强调的都是“机不可失”,“不买就后悔”。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 老太太会后悔吗?

这个问题一般不会有人问。因为我们默认这是共识---- 那是卢浮宫,艺术殿堂,当然人人想去。(哪怕不懂艺术也不感兴趣,附庸风雅也一定要去。)

但其实这个前提并不成立。因为不会人人都想去卢浮宫。比如我外婆。

我外婆八十多了,腿脚不好。而且拥有着多数老年人一样传统美德----“节约”。

当年她还“年轻”的时候,我们好说歹说带她去了趟故宫。她回来后一通埋怨,说腿疼,说我们乱花钱。而且还说故宫没什么,就是城门楼子大了一点。



对于美国老太,我们并不了解。不过现在想来那个故事是编造的可能性很大,就像那时我们编造过的很多故事一样。为了说明某些人人都应该相信的道理,我们编造和篡改过很多故事。

它们的结论明确又强烈,让人记忆深刻。所以我至今还记得这个美国老太太和卢浮宫的故事。

不过让我总能想起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原因。

我在上海住过十五年,搬过十四次家。每次搬家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都告诫自己不能像美国老太太那样留有遗憾,所以没到一个地方都要把“该去的地方”去到。

所以每次搬家我都有很长的任务清单。里面不仅包括:迁移网络,更改地址,扔家电,买家电......还要熟悉周围的环境,把该去到的地方去上一遍。

因为差不多一年搬一次家,以及对美国老太太故事的坚信不疑,我去过非常多的名胜,公园和便利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地方的图书馆借书卡,医院的医疗卡......后来销毁这些卡片也成了我搬家任务列表中的一项。



如今又要搬家了,所以又想起了这个老故事,以及伴随着老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新故事。

它们编织成了一张地图,我生活轨迹的地图。那上面不仅有我住过地方的印记,也有思想和观念变化留下的痕迹。和以往每次搬家一样,我又要给很多东西打包,把它们带到我新的住处。但同时也要扔掉很多,很多过去认为很有价值,舍不得扔的东西。它们曾经很多是我过去追求过的,非常渴望得到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却成了负担,成了我前行路上障碍。

我很舍不得那些东西,它们上面都有我付出的汗水,都曾给我带来过喜悦,更留下了很多回忆。而正是这些,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然后我又把它们送人,扔进垃圾桶......如果东西有感情,它们会不会埋怨我的无情;如果思想和观念是人,他们会不会怨恨我的无义?

当然,那大概率是虚构的故事。就和卢浮宫与美国老太的故事一样,事物对我们的意义应该有我们自己给出,而不是听信别人的编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