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卦真釋》----李宗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易傳·繫辭傳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易傳》,對於的概念地:直接解釋

《中庸》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出自於《中庸》開篇←↑一個道理。

《老子》説:“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名,同謂之,玄之又,眾之門。”←出自《老子》開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出自《論語·為政2.11》)實際都在説同一個問題

既:知道,的問題。道理是這樣的

我們華夏哲學認為:在宇宙伊始,有一個:無名無名←是宇宙的:始。

既:無名,天地之始。出自《老子》開篇。

我們儒家,管“無名”,叫:“性”,或者叫:“()陽氣”。這個“性”,和“()陽氣”,←二者是在一起的。既:“道生一”(←出自於《老子》)。

↑這個“道”(既:“道生一”,←之),其實,就是我們儒家所講:

“性生‘一’”,“”,就是:“()陽氣”。

道理,是↑這樣的。“性”,和“(純)陽氣”,是掛搭在一起的。“性”和“(純)陽氣”在一起,“(純)陽氣”又生了:“陰氣”,於是,有了所謂的“萬物”。

有名萬物之母”←出自《老子》開篇,是因為,有了:“陰氣”,既:“一(既:純陽氣)生二(既:陰氣)”←出自《老子》。“一”是(純)陽氣,“二”是:陰(既:陰氣)。因為(既:純陽氣)生了(既:陰氣),←所以,纔有了:。有了纔有了:萬物......

無名,則無“物”。←就這麼簡單。故,“有名萬物之母”←出自於《老子》開篇。(氣),既:,←為“萬物之母。←出自同上

道理,是↑這樣的。此所謂:“道(既:性)生一(既:純陽氣),一(既:陽氣)生二(既:陰氣......),二生三生萬物。”←出自於《老子》

,是:“道(既:)”+“一(既:純陽氣)”+“二(陰氣)”;道(既:、既:)”+一(既:陽氣)”+“二(既:陰氣)”=三(既:萬物)”。

萬物皆三”。萬物,都是:“道(:性、既:理)”+陰、陽二氣”,的組合。既:“萬物負隂而抱陽”←出自《老子》。所以,從這個角度説:若要擺脫,←的狀態人(:仁),就要回到:無名(既:“道”、既:“性”、既:“理”),“道”(既:“無名”、“性”、“理”)是和“一”(既:“純陽氣”)掛搭在一起的,所以

(既:仁)既:“純陽”,既:

道理是↑這樣的。擺脫有名有名出自《老子》開篇)的狀態,擺脫“物”(“物”,出自《老子》開篇)的狀態,迴歸(既:仁),就叫見性

因為,“性”,既是:(既:人)。

道理是↑這樣的。既是:“仁”。“性”和“陽氣”掛搭,“純陽”,←→就是:。“純陽”,就是:無名無名出自《老子》開篇)。

“純陽”,就是:,因為:“道生一”(“道生一”,出自《老子》)“一”(既:純陽氣)既:”(既:“性”、既:“理”,既:“無名””(既:“性”、既:“理”、既:“無名”)既(既:純陽氣)。

道理是↑這樣的。“一”既:“道”,“道”既:“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出自《老子》開篇,“常無欲”(出自,同上),就是:“不去預設結論的如是生活”,←就是:“空”。我只能←這麼去:形容

常無欲就是:“空”。就是:風聲雨聲鳥鳴聲......常無欲,←就是與自然融為一體,與周遭融為一體,“常無欲”←就是:“仁”。

“常無欲”(既:“仁”),就是:“誠”。“至誠”,出自於《禮記·中庸》。

“誠”,就是:透明,的意思。“至誠”,←就是:活在通透世界裏,至誠,就是:活在‘純陽世界’裏......

道理,是↑這樣的。“陽氣”,是:密度極大,淨度極高,的純淨之。如果,舉例形容的話,純淨水就像是:“陽氣”。

道理是這樣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出自《老子》)←大概,就是這麼個境界。←↑特別像禪宗

頓悟之後,就:不去預設結論的如是生活......。←也挺好

“常有,欲以觀其徼”(←出自《老子》開篇),就是另外一種“沒事找事”,的行為。“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121。←“一二一”,就是一個:“離卦”(:☲)。

道理是↑這樣的。離卦“就為:“121”(既:“一二一”)。從(既:),到:“有”(既:“陰”),到:“無”(既:),←這就是觀其徼,的過程

既,我們儒家的:”(既: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率性之謂道”(出自於《禮記·中庸》開篇:“道”。是動詞的:“道”,是我們儒家的:“道”。而,“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出自《老子》)←這個:作形容詞的“大道”所謂的“大道字之曰:道,強為曰:”的:大道......,在我們儒家概念裏,則:“性”、為:。作名詞用。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儒家的(動詞的):,是:溫故而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溫故”(出自,同左),←是:由“一”(既:由“性”、由“純陽”,←二者,為同意)到:“二”(既:“”),由(既:陽、既:性):“”,為:“溫故”。

由“二”(既:陰氣)再到:(既:氣、既:),為: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性”(氏曰)。不斷的:“121”(既:“一二一”),就為:不斷的“溫故知新”(出自同上)、就為:不斷的“性”。

道理是↑這樣的。《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之又,衆之門。”←出自《老子》開篇。“常無”,是:停留在、常在“純陽”(既:、既:理、既:“仁”←三者,為同義)中。

常有,是:☲“離卦”,是:“121”,←是:從“無”到“有”,再回到:“無”。←這(既:“121”)也是:“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的:步驟

↑二者(既:“常無”,與“常有”、“121”)“同出”(既:從“性”、從“一”,既:從純陽”,......)而“名”,“異名”,是因為:“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而導致的

好比,你原來的認知,被你“121”(既:“溫故知新”,出自同上)的行為方式更新了......但,所謂的:“新”,依然是:“一”(既:純陽、既:理、既:性←此三者,為同意)。只不過,你經過“121”的步驟,而回到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既:“純陽世界”、既:“理世界”、既:性←三者,為同意)。故,所謂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實為(既:純陽、既:理、既:性←三者,為同意)的:不同側面而已

故《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之又,眾之門。”“同謂之”,←《老子》所謂,既:(既:“”),的意思

“玄”、“性”、“理”,←三者為:同意《老子》所謂:,實際就是:“道生一”,之:“”。用家的話説、從儒家的角度説:“道生一”(出自《老子》),實應為:“(既:)生一”。

道理,是↑這樣的。性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開篇,提到的:“道可道”,之:“”(既:第一個“道”),實際,就是這個::“純陽”。玄之又玄出自《老子》開篇),(其實)就是:“溫故而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出自,左)實際就是:“121”(既:☲“離卦”)。←道理是←↑這樣的。

玄之又玄”(←出自《老子》開篇)就是:“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玄之”,是:“12”,既:“溫故”(“溫故”出自,同上。既:“由陽(既:“1”)入陰(既:“2”)”,為:“玄之”(出《老子》

“又玄”,是:“由“2”(既:)至“1”(既:陽)”,為:“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道理是↑這樣的。“道可道”,的第一個:“道”,就是:“玄”,的意思。←↑道理,是一樣的。

“道生一”(出自《老子》)之:“道”,也是指的這個:“玄之又玄”,之“玄”(出自《老子》,開篇)。

↑道理,是↑這樣的。“玄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亦是可以的。

“玄”、“性”、“理”,←為同義。“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出自於《老子》開篇),←實際説的,還是:“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2.11》),的問題

既:“一二一”(:“121”)的問題。首先,《老子》中,罷“常無”,←稱為:“妙”,既:“純陽世界”,既:“不去預設結論的如是生活......,稱為:

但“妙”,並不是“一妙”,而是:“眾妙”。《禮記·大學》曰:“蓋人之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既:‘性’),惟於理(既:‘性’)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出自《禮記·大學》)“理(既:‘性’)有未窮,知有不盡”(出自,同上),僅僅只是像禪宗那様,“頓悟”之後,就“常無”(既:常在“純陽世界”、“理世界”←二者,為同義)、就僅僅是“不預設結論的如是生活......”←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妙”(既:“玄”、既:“性”←二者,為同義)非“一妙”、“兩妙”,“三妙”、“四妙”。乃:“眾妙”,是。既:“理(既:‘性’)有未窮,知有不盡”(←出自《禮記·大學》),故,欲得“眾妙”,之“法”既:眾妙之門”),還需:

玄之又玄”(既:“溫故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還需:“一二一”(既:“121”,既:“”離卦),是也

----《☲離卦真釋》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三月十九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