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小五色時間管理法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然而,《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的作者得出的結論卻是:並沒有,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她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會教出糟糕的孩子,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隻能證明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性。並提出了一個羣體社會化理論。

1.什麼是羣體社會化理論?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先天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但父母對孩子最大、最明顯的影響是通過基因遺傳的。在後天環境中,又分爲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朋友等。

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家庭環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爲。她認爲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這就是羣體社會化理論:孩子認同他們的同伴,並依據所在的羣體行爲規範來調整自己的行爲,而羣體對照使得他們採取與其他羣體不同的行爲。

需要進一步解釋一下“羣體”這個概念,指的是“社會範疇”。所謂社會範疇,例如,“女孩”可以是一羣人,也可以不是。如果認同“女孩”的社會範疇,一個小孩就會被社會化爲女孩。

2.爲什麼孩子在家裏和在家庭之外的行爲會有差異呢?

新認識一個小姑娘,我看她待在成人的飯桌上不太好玩,所以就主動提出帶她去酒店的遊樂場玩兒。她爸爸跟我說她很內向。後來她跟我去玩兒的路上,跟我說:其實我爸爸不瞭解我,我只是看着內向。後來,事實證明,她非常地活潑,很勇敢,而且思路清晰動作迅捷。

(1)兩個環境,差異很大。家庭環境和外面的環境差異太大了。面對全新的世界,孩子得自己去摸索,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種關係。

(2)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人是羣居動物,天生就會區分你們和我們,對於孩子來說,同齡的孩子是我們,而大人則是你們。對於孩子來說,認出彼此是一種本能,而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根本不受大人的控制,這本書裏歸納爲了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組間對照原則。

(3)孩子自己的世界對他們的影響更大。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孩子羣體,而不是跟大人成爲朋友。相對於得到大人的關注,他們更在乎的,是得到同伴的喜愛。

3.什麼是家長愛孩子的正確姿勢?

如果你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爲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那麼你可以採取下面三種途徑去愛自己的孩子:

(1)幫助孩子更合羣更自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儘量減少孩子被羣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羣、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孩子不希望自己與衆不同,在羣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做孩子的柺杖,而要讓孩子自立自強,自己去面對這個光彩斑斕的世界。有句老話是:扶上馬,送一程。其實家長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教育孩子即可,千萬不要把孩子抱上馬,那你抱不動那天,而孩子又依賴你抱的時候,怎麼辦?

(2)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另外交朋友一定要謹慎,如果學校找不到合適的朋友,通過父母的朋友,也是有機會找到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玩得來的小夥伴們。

(3)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快樂的自己作爲父母,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另一方面,要更重視自己的生活,不要全身心就圍着孩子轉。

在每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實際上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然後纔會是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你可以盡全力成爲孩子那樣的人,但不要奢求孩子成爲你希望他成爲的人。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讀五色圖書,過五彩人生!用五色時間管理法,問童年要更多更美的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