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 —— “零”排放的艱難之路

低碳生活,全球氣溫變暖,一直是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不過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裏?我們爲什麼要倡導低碳生活,全球氣溫變暖之後會帶來什麼後果?其實很多人都並不瞭解,即使是常被大家提起的全球氣溫變暖,即使全球氣溫變暖了,變暖到什麼程度,我們依然沒有一個相對的概念,全球氣溫變暖究竟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爲什麼我們要倡導“零”排放呢?

對很多人來說環保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那麼我們就先來說一說爲什麼要實現“零”排放? 其實原因很簡單,溫室氣體捕獲熱量導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室溫氣體越多,地球表面溫度的上升幅度就越大,一旦進入大氣溫室,氣體就會存留很長時間,今天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1萬年後仍會存留大約20%,或許對於這樣的一個概念你並不是特別的瞭解,或許這些概念在很多的資料當中也曾經看到過。但是以下的信息可能會讓你對溫度的上升有更加進一步的認識。

地球溫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攝氏度,也就是33.8或35.6華氏度)確實會造成很多麻煩。在氣候領域,僅僅是幾攝氏度的變化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上一個冰河時代,全球平均溫度只比今天低6攝氏度。在恐龍時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溫度比今天高大概4攝氏度,那時北極地區還生存着鱷魚。這些平均數字可以掩蓋相當大的溫度變化,記住這一點也很重要。雖然現在全球平均溫度只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1攝氏度,但有些地方的溫度增幅已經超過2攝氏度,而全球20%~40%的人口生活在這些地方。

溫度的升高不僅僅會對我們的環境造成相應的影響,最主要它會造成人體的不適,甚至對我們人體造成致命的危害,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暑。

中暑將會是另一個主要問題,首先它跟溼度有關。空氣中只能包含一定量的水蒸氣,達到上限(也就是飽和溼度)之後,它就無法再吸收更多水分。爲什麼要講這一點呢?因爲人體的降溫能力取決於空氣吸收蒸發的汗液的能力。如果空氣無法吸收汗液,那麼無論你分泌多少汗液,你的體溫都不會降下來。因爲汗液無處可去,所以你的體溫會一直處在高水平狀態。如果情況沒有改變,那麼在幾個小時之內,你就會死於中暑。

碳的排放來源於哪裏?

碳的排放主要來源於生產和製造,電力生產與存儲種植和養殖,交通,運輸,取暖和製冷5個方面。 但是你或許並不知道他們的具體比例是什麼樣子的如下圖:

是的,你沒有看住,大部分的碳排放主要來源於生產和製造以及電力的生產,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也需要大量的碳排放纔可以實現,比如:我們住的房屋、生活中需要的器具都需要水泥和鋼筋以及塑料,而這些生產活動必然造成大量碳排放,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電力,我們所喫的食物,還有我們需要出行時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爲了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需要的取暖以及製冷設備,都需要大量的碳排放纔可以實現,而這裏最具諷刺的正是最後一項取暖以及製冷,正是因爲我們不斷的影響環境,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更多的設備來進行取暖或製冷,而這些設備也正在製造更多的碳,導致了氣溫不斷的惡劣下去,這也是這個系統造成惡性循環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循環中每一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取暖以及製冷,他們是需要電力纔可以運行的,而這些活動都在不斷的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到空氣之中。

我們應該如何來做?

可以說實現“零”排放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這需要每一個國家,世界上每一個人共同來完成事業,可以說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事,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對於改進推行“零”排放的實現,我們需要聚焦於技術、政策和市場這三個要素,並且同時要鼓勵創新推動新公司的創立,快速把新產品推向市場。

很顯然我們現在所掌握的技術不足以完全實現“零”排放,我們還需要有更先進的技術,推出更強的方案纔可以真正實現的“零”排放,而在現階段除了要不斷的創新科技,還需要將現有的技術應用到“零”排放的計劃之中。比如:我們可以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來代替化石能源。就拿出行的交通工具來說,政府可以大力推動電驅動汽車來代替石油驅動的汽車,並與此同時加強設備的建設以達到人們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電動汽車的目的。

寫在最後

所謂的“零”排放並不是指真的一點碳都不會排出,而是指你一年排放的碳的量與消除碳的量相互抵消,以這種方式實現“零”排放的標準。

本書的作者在開頭就坦言,他也不是一個低碳的環保主義者,它也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並且會經常乘坐私人飛機出行,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會每年投入相應的基金,以抵消它出行時所造成的碳排放。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零”排放的責任。

如果讓我們想如何實現我們個人的“零”排放,或許你可能會想到,在低碳出行的同時,植樹的方式來吸收我們每年所產生的碳,但是作者在書中卻讓我們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你可能聽說過一個與森林相關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植樹,讓樹木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雖然這聽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它可能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最便宜、技術含量最低的碳捕獲措施,而且對所有愛護樹木的人來說也極具吸引力,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至少就目前來看,植樹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似乎被誇大了。就如同全球氣候變暖一樣,你必須考慮許多因素……一棵樹在其一生中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不同的樹木情況各異。不過,我們也有一條很好的經驗法則:40年吸收4噸。這棵樹會存活多久?如果被燒掉了,那麼它存儲的所有二氧化碳都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當我看到這樣的描述的時候,我確實被震驚到了,我一直以爲樹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有非常大的貢獻,但從作者提供的數據來看,他所吸收的量對於我們每天所產生的碳排放是微乎其微的。

我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在每年10噸左右,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需要種植2.5億棵樹,他們經過40年纔會吸收我們一個人的碳排放量。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而且你還要保護好這些樹木,不讓他死亡更不能讓它被燒掉。 而且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量也在不斷的逐年增高。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問題。

在面對氣候變化這種龐大規模的問題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無力感,但你並不是真的無能爲力,你或許不能成爲政治家或者慈善家,也一樣能作爲一個公民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市場是由供求關係所決定的,作爲一個消費者,你可以對需求側做重大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聚沙成塔,最終促成有意義的改變,例如:我們可以用更節能的設備,採用更好的可節能設備購買電動車,使用更加環保的物品或者食物。

當然我個人認爲每個人所能做的事情依然非常有限,更多的努力依然需要科學、政府共同的努力纔可以實現這個“零”排放的目標。雖然不知道這個計劃什麼時候才能會實現,但隨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蔓延,人們越來越對環境有了更大的重視,希望“零”排放的計劃可以早日到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