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职场人脉?

1、心法

1.1 开放心态,踏出圈子的“舒适区”

“圈外同学”(针对职场人的移动端在线学习平台)的创始人孙圈圈老师讲过她为什么衷情于“圈外”这个名字,印象十分深刻。

圈圈老师金融专业毕业后加入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她的同学也几乎都在高大上的金融圈和咨询圈工作。每天出入全上海最顶级的写字楼、入住五星级酒店、跟甲方的高管谈战略,聊人才……

时间一久,她发现身边除了跟她聊投资、金融、趋势话题的人竟然没有其他的声音。她说:“我突然很想知道金融、咨询圈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每天都在思考什么,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圈外”和后面的事情。如今,圈圈老师依托于“圈外”这个公众号积累的原始用户转型做起针对职场人的在线学习产品,做的风生水起。

其实,我们的社交圈也是有“舒适区”的,比起需要克服初期的不适去跟不同领域、背景的人认识、交流,我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享受熟悉和舒适的感觉。

但人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动物,如果长期只跟背景、资历、价值观相近的人交往,视野和判断就会受限,从而对不仅对新事务感到麻木,甚至对于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产生排斥。而往往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可能性以及新思路、新机会。

1.2 做人,不能没见识,但不能太功利

有人会说,我刚毕业,就算我想拓展自己的圈子,跟牛人建立人脉,也没人带我玩呀。

这正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自知和把握度。对于建立人脉这件事,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极端鄙视,认为“靠人脉”的人是没本事,走捷径;另一个极端是夸大人脉的作用,认为其无所不能,于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这在职业发展初期的人身上尤其常见,但其实太过功利的心态会影响真正的社交。

适当的自我“暴露”(展示自己平时公众场合很少分享的信息)是快速建立信任和连接的方法。无论是在俱乐部讲故事还是在职业规划课堂上深度剖析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都会谈及我们曾经的成就、巅峰时刻或者内心深处的挫折、恐惧,这样的深层次的交流,会迅速拉近彼此的关系。即使认识时间不长,但是感觉会像是认识很多年,彼此给予信任和支持,那种感觉非常难忘。

2、技法

2.1 职场初期以提升自我为重心,先认识需要和想认识的人

因为经验欠缺和核心竞争力的不足,职场初期的重心应该放在专心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上,学习和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所以,我不主张在这个阶段盲目参加什么不同行业的交流会之类的场合。这个阶段的策略应该是从自己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主动链接想见和需要见的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我们职场助力的人呢?

第一,身边的资源:如果人际技巧到位,直线老板或公司内的导师是我们最该发展成为成长路上的伯乐和贵人。提醒一点:一个人想要在组织里有所发展,往上走,一定不要抱着“我只要好好干活,老板一定会看到,最终会得到回报”的天真想法。我在企业负责人才工作,亲历过很多因为在管理者面前没有曝光度而被从公司“高潜人才”的名单(就是企业会大量投入培养的人群)拿下来的案例,理由就是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只会埋头于自己一亩三分地专业的人,非常有道理。

其次, 行业内的资源:如果公司没有这样的资源,可以主动去约见行业内积累多年,同时又愿意分享自己经验的行家(“在行”没给我广告费哈)或者职场前辈,和他们建立并维持关系,也是提升技能和扩展视野的捷径。

其实还有一些成长类的社群组织也可以达到推动我们成长的作用,但这类社群往往对一个人的辨识度和自制力要求很高,否则进去也只会被“成长”的假想所满足,对“深入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

2.2 定位自己,梳理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人脉网

研究表明,人脉网的质量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前景,优秀的人脉网有3个特质:

  • 开放性:(认识很多人,但他们彼此之间不认识);
  • 多元化:(人脉领域跨越多元边界);
  • 深入性:(你与他们有着牢固的关系);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人脉网是封闭、同质、浅显。

如何打造开放、多元、深入的人脉网呢?

知识管理专家Harold,提出了关于知识工作者的四种角色模型,这四个角色分别是:

消费者:在分享和意义构建上相对被动的人,大多数职场起步的人都属于这个群体;

连接者:善于经营和利用资源的人,他们可能不是人群中最专业的那个,但却是非常好的“资源型朋友”;

专家: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和成就的专家,能第一时间收集到行业前沿信息,提出自己的见地;

促进者:既有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性,同时也懂得经营人脉网络,并找到合适平台将自己的价值兑换出来的人。

在我来看,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尝试打造专属的人脉网:

首先,用这个模型给自己定位,思考自己在哪以及要去到哪?任何人际交往的基础始于自我认知;

其次,用这个模型梳理身边的人脉资源,看看谁可以在最需要时提供信息,谁是工作上的伙伴等等;

最后,将整理出的人脉网与自己下一步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有小伙伴说,你前面不是说不能太过功利嘛,怎么这会儿......,清晰自己做事的目的和非要抓个能给你带来机会的人是两回事哈……

2.3 增加输出,打造职场个人品牌,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

在这个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职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无论你在什么平台,从事何种岗位,都需要学会用企业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打造职业优势。

如何打造我们的职业优势?

每一个话题细挑出来都可以开一节课,简单说两个思路:

1)垂直打法:在选定的细分领域打磨自己的专业****技术,做到足够好,高于公司、行业的平均水平,然后传播和分享,产生出高于岗位要求的价值。

2)斜杠创业家:保有一份稳定职业的同时将自己在另一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打造到满足用人者/直接客户的需求,个人IP基本都是这个打法。

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我们跳出公司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不是跳槽!),主动增加自己输出,结识不同的人脉,为自己实现延展性成长,让自已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所有成功的人,都是视人脉为宝贵财富,并能高效运用的人。职场中的资源获取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绝对能起到杠杆和加速的作用,所以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了,接下来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资源,善用资源的人吧。




我观察到,很多人在岗位上积累的所谓的人脉资源,只是基于工作任务和公司平台临时产生的交集,而不是基于洞察对方需求,形成的互帮互助的信任关系,前者的交集,一旦你脱离了平台,就会随之消失。

所以人脉资源在转换为社会资源之前,你和对方必须经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价值交换,因为职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在一次次交换的过程中,双方才能积累起来信任和认可。

能充分挖掘和调度社会资源的人会走得更快

很多职场中期人士都是因为缺少社会资源,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

古典老师曾说过:

脱离生存问题后,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借助团队的力量,借助势能快速崛起。其实在每个职业发展阶段,我们运用的杠杆都是不同的。职场初期我们用的杠杆是个人能力和实力, 到了发展的中期,能够运用社会资源的人才能跑得更快。

所以,从初期到职业发展中期这个阶段,一定要把自己的个人能力升级为社会资源。在职业发展阶段,没有一个人是独立的,没有一份工作是可以埋头完成的。因此,不要沉迷于个人能力,而完成不了社会资源的转型。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让自己从一个个人贡献者转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一个资源的调配者,成为一个借力打力的人。

具体如何做呢,和你分享三个方法:

1、打破惯性思维,重塑资源观念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当中,“更多的资源”就像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 销售业绩不佳?如果有更多的营销经费投入就好了;
  • 想要在职场中更有影响力?如果自己有一个更高的头衔就好了;
  • 找不到好工作?要是我认识更多的优秀的人就好了;
  • .....

关于对资源的理解,罗振宇在得到“启发俱乐部”中说到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

重新理解资源,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重要的任务。

因为在今天的时代,资源种类大爆发,资源相互转化的空间也就大增了。资源不是直接呈现明面上的,它需要被创造性地发现,它本质上是使用者和被使用者的资源共生共谋的产物。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资源不够,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按照常规对资源的定义方法,我现在目前手头的资源不够。

那么,什么叫打破常规思路、重塑我们的资源观念呢?

先和你分享《延展》一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 有个老师,给学生一人发了一个气压计,让他们去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最科学的做法是,分别测量地面和顶层的大气压,然后利用物理公式算出高度。但是这个办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
  • 有的学生去借尺子,一层层测量,最后把层高加在一起;
  • 稍微聪明点的学生去找绳子,把绳子从楼顶垂到地面,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
  • 只有一个学生,既没有去请教物理老师,也没有寻找别的工具。他的做法是,把气压计送给大楼管理员,让管理员直接告诉他高度。

所以,达成目标,不一定要找更多的工具,求更多的人,办法可能就隐藏在你手头的资源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有一个词叫“节俭式创新”,意思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因为在有限的条件下,你不得不对现有资源开发新的用法,这个新用法往往更有创造性。

同样,在职场中不要觉得自己资源贫瘠就无法实现价值交换,只要你挖掘出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需要你独特性价值的场景和对象,那么你对于他们来说你就是宝贵的资源。

2、连接胜于拥有,让资源流动起来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知道,只有流动才能让物品的价值最大化。同样,在职场中,你只有让自己的价值流动起来、和人加强连接,才能赢得更多跃迁的机会。

那么,具体如何更好地和人连接呢?

你需要了解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和他人的人际互动模式,找到最佳的交互方式。

薛毅然老师在得到课程《怎样成为快速识人的高手》中,通过两个维度的划分——能量高低和边界感强弱,把人际合作风格划分为4个象限:

大平台型:这类人因为边界感弱而拥有很强的合作属性,而且因为能量值大,他们的事业梦想也会比较大,关注资源整合、价值创造;

独立王国型:这类人虽然也有事业心,但是由于边界感强,他们需要别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所以合作版图比较小。

协作者型:这种相对比较多见,他们看起来很随和,人际沟通界面很友好,很愿意去支持别人,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随大流,而且也不太喜欢抛头露面。

匠人型:他们在平时可能会显得有点高冷,不太愿意主动跟人产生连接,对合作这件事情不是太主动,但是他们会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比较精深。

例如,我有一位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平台型的人,她是资源连接的高手,当我问她你是如何做到时,她说:“我除了长期建立的天然平台资源不错、能够高位运行之外,我会高频和深度地和人连接:

首先,我会了解对方真实需求,明确我自己能够提供的价值,找到能真正帮对方的切入点。

其次,我不是简单地对你Nice就好,而是展示我们的职业化和Nice并举,用专业的方式来帮助对方。因为我知道,只盯着能力或者只盯着资源,都不行。前者会变成独狼,后者会变成掮客,都无法给人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我要求自己,终身学习,专业要立得住;拒绝肤浅社交,重视深度连接,资源要足够强。

最后,我会高度认可人的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优势和资源点。并且,我会敏锐意识到并主动在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之间建立桥接和关联,不怕麻烦,主动促成他们之间有价值度的合作。

所以,能想到我的人通常都会认为我真诚、可信任、能力强、资源好,正能量,有号召力,不计个人私利。我会想方设法尽力帮助他们,即使没帮成,我能给到他们的也会是他们目前境况下的最好结果。”

你可以看到,一个资源丰富的人,是一个打开的、高能量的状态。他们能力强、边界感弱,天然愿意帮助别人,并且这种帮助不是对你“嘘寒问暖”式的浮浅礼貌,而是真正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帮助你解决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属于大平台型的人就无法做好资源连接和撬动,了解自己的互动模式之后,找到可以高效交付的“产品”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例如,

  • 脱不花就说她会的事情就是“穿针引线”,所以她可以组织整合资源;
  • 而李叫兽说自己不善于交际,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产生优质的作品来交付,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3、聚焦,就是一种对于资源的放大

最近看到两本投资人写的好书,张磊的《价值》和苏世民的《我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在书中都在传递一个理念:投资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其实,资源的发掘和开拓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不断聚焦和活出自己的”底色”,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进一步去公开主张,不断践行,就会吸引来同频的、优秀的人,那么你们的资源连接关系就会更加容易建立,你也能更加高效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提供价值帮助对方。

例如,上面我谈到的那位资源连接高手朋友,她会把自己的价值观故事在朋友圈、文章和各种场合体现出来。

她说:“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每件事情才重要。”

那么,具体如何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呢?分享一个梁宁在《增长思维》中谈到的小方法。

  • 先请你写下三个你最钦佩的人的名字。
  • 然后在每个名字后,列出三点最佩服他什么特性。这样就是3*3=9点你想拥有的品质。
  • 最后请你把这9点进行排序,就大概可以看到你自己的价值观列表。

而把两个人的列表放在一起,就可以初步感知到你们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游戏很简单,建议大家每年做一次。因为随着年龄、经历,自己生命体验的丰满,你对人的感知和认识,你自己真实的渴望,也都会不一样。

例如就像梁宁说到的:“有的人年轻时很崇拜马云,当我问他最佩服马云什么的时候,对方说:有钱、名人、能说。

但这三点只是一个孩子对成人世界里名人的想象,是非常粗糙和表象的。

如果我说我最佩服马云什么,我会讲:人际容纳度、决策模型和弹性。”

明确价值观、连接资源是一种聚焦之后的能量放大。这需要一个人的战略思考和高效执行,这项能力需要突破认知,还需要长期积累。

总结一下:很多职场中期人士会因为缺少社会资源遭遇职业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认识到建立资源意识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打破惯性思维,重塑资源观念;在和他人交互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和他人的人际交互模式,找到最佳的方式加强连接、让资源流动起来;最后,我们要不断聚焦自己的独特价值和长期赛道,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精准的资源和实现价值的放大。

<<<舒祺聊职场 学习笔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