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星: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站在世紀之初的起跑線上,我不由得走進內心深處,以《三省吾身》爲題,來對自己願做一個特立而不獨行的語文教師,記住學生,並讓學生記住”的靈魂作一次深刻的盤問。

一省吾身:有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

我始終以爲,要打開學生的心門,走進學生的心靈,必得有兩串鑰匙,一串鑰匙掛着“尊重”、保護”、“關愛”:一串鑰匙掛着“喚醒”、“微勵”、發展”。第一串鑰匙尤爲重要。

先說尊重。

學生是很尊重老師的。你留心過沒有?如果老師向學生借用紅筆,學生一定會將雙色或者三色筆調至紅色處再真誠獻上。這個細節常常在我的腦海裏放大,化爲感動。是的,細節的背後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應當是相互的,學生在心裏尊重師長,但如果尊重換來的是不尊重,是對尊重的侵犯,那誰還會相信我們的教育呢?

再說保護。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倍加呵護。體現在課堂上,就是要保護那種積極的求異性,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等方面思考問題;就是要培養那種洞察的敏銳性,讓學生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知識或假設關係,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殊性、重複現象聯繫起來進行比較,獲得發現:就是要珍惜那種想像的豐富性,讓學生帶着主觀臆測,哪怕是虛假和錯誤將感性認識暴露出來:就是要激發那種靈感的活躍性,讓學生學習興奮的選擇性得到泛化,神經聯繫的突發性得到加強。

最後說關愛。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愛心與教育》的作者李鎮西老師的回答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人都是有感情的。當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從內心深處感到教師是真心愛護他,爲他操心時,是不會無動於衷的。一方面,他們會把自己的愛回報給老師,從感情上縮短師生的距離。另一方面,師愛又成爲學生接受教育的橋樑。學生越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就越加信任老師。老師的教育就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卻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的付出。李鎮西老師說,教師給學生以愛,既要一視同仁,又要有所傾斜。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頑童。是的,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二省吾身:有沒有追求課堂的詩意?

通常而言,教師的職業感受總是以“苦”爲先。但當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會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呢?我把這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稱之爲“詩意”。

課堂詩意來自於師生衆裏尋他千百度的投入。

教師應當把“職業”看成“事業”,把課堂視爲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進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個性,投入熱情……投入整個的生命。課堂要有“真我”——不是出衆的外表,不是照人的丰采,不是新潮的髮型,不是時髦的服飾,而是如名字一般獨立的個性……課堂要有“非我”——不同於日常狀態,處在比平時更充實、更準確、更自信的高狀態中:不是一般的自然人,而是教育文化的載體……課堂要有“無我”——作爲一個嚮導,言語、神情、舉止,全是爲了傳達教學目標中的知、情、意,一旦傳達到位,就要遁身而去,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發掘,自己去創造……

課堂詩意來自於師生心有靈犀的融通。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發生了很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金錢和權力的衝擊,永恆的話題如戀愛、婚姻、家庭、事業等也越來越多地受到物質的影響。作爲社會的一分子,當代中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慰藉,他們把課堂作爲情感通道,把老師和同學作爲訴求對象,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在師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領域力求融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情感世界的融通有賴於傳統師生關係的變革,即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成爲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對付大量信息的嚮導或顧問,甚至進一步成爲學生中的“一個”,參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徵得大家的贊同,而不是自作權威,高高在上,成爲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把準學生的脈搏,進入學生的內心,和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撞擊和生髮,課堂纔能有“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教學效果。

課堂詩意來自於師生輕舞飛揚的創造。

課堂教學中的詩意並不單指那些收在語文教材詩歌單元中讓人反覆吟詠、細細咀嚼的篇什,而是更指那些本質的東西、閃光的地方、內在的火花。師生在課堂上的美學追求應當是,以自己的知識積澱和人生經驗爲基礎,發現、開掘並創造出這一詩意。對於教師而言,這需要機變,需要巧構,需要創新,需要靈感的輕舞飛揚。

三省吾身:有沒有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爲他的青春無數次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對了一半。因爲,對於幸福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教師一旦真正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那麼,他就會用智慧開啓思維,用創造開拓未來,他就會在付出青春韶華、付出苦汗熱血的同時,收穫桃李芬芳,收穫自我實現……而這一切中的一切,有個很重要的立足點,當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學科。

熱愛自己的學科。

我是教語文的,我一向認爲,語文教學是一片海。在這裏趕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變本色爲代價,且能收穫幾朵浪花,幾串彩貝,幾行足印。我教語文,喜歡在新接每一屆學生時,用整整一堂課的時間告訴他們:“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莖須……”是的,我想讓學生們知道,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着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和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今後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批判自己的學科。

儘管這幾年語文教育、語文教師受到的批評、責難,乃至漫罵是夠多的,但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在不盲從起鬨的同時,確也應當來一次自我批判。這批判是思考,是審視,是立足於熱愛的一種涅。語文教育確實存在問題,僅以課堂爲例:不少語文課堂乾枯、板結,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作爲語文課堂生命和本體的詩意,正如泥土之於植被般大量流失;語文教師缺少自身的哲學意識與詩意審美感受,語文課堂缺少美學追求;語文課堂常常只在一個層面給學生讀解,而且還拿了條“標準化”的繩索,給學生的思想來個五花大綁;語文課堂缺少哲學層面的讀解,尤其是“悟讀”;語文課堂缺少創造,缺少發展和生產,缺少聯繫時代、貫通古今的意義重建。

建設自己的學科。

破而不立是不行的,光批判不建設是錯誤的。從破到立,從批判走向建設的過程,也是一個幸福的過程。就語文學科而言,其問題是應當解決,也是可以解決的。仍以語文課堂爲例,如果把整個課堂比做河牀的話,那麼師生的情感、靈氣和悟性無疑是浮動在整個河牀上面最耀眼、最燦爛、最動人的浪花,但如果沒有河水的流動,就會很快消失或者枯竭。閱讀和人生的各種經驗及體驗是師生情感、靈氣和悟性充分表現自由流動的基礎,它構成了課堂詩意最堅實的河牀與有生命力的潮汐。因此,語文課堂必須“養氣”。“養氣”是產生課堂詩意的關鍵,是語文迴歸本體的前提。師生要貫通古今去讀書,這樣才能成“氣”;課堂要縱橫千里去勾連,這樣才能爲“詩”。要把語文課堂的根鬚伸展到生活包括閱讀)的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到微量元素。

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攜手並肩,上下而求索。

(刊於《人民教育》2001年12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