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四章,第一节)

      第十四章 反复无常李继迁

                第一节 一反复

    李继迁受了契丹扶持,势力开始暴涨。

    公元987年四月,在王亭镇(内蒙乌审旗),夏州(陕西靖边)守将安守忠率三万官军和李继迁大战一场,安守忠败逃,李继迁追击到夏州城下才返回。 这是《宋史.李继迁传》的记载。

    而《宋史.安守忠传》却记载,安守忠于“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知易州(河北易县),徙夏州(陕西靖边),每西戎犯边,战无不捷……”

    所谓“战无不捷”,自然没有败绩。宋史两段记录自相矛盾,孰是孰非?读者自辨。

顺便说一句,《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史书,其中的舛误也多,阅读时必须瞪大眼睛!

    此后,李继迁日夜侵扰西北,西北边将用兵徒劳无功。

    公元988年,赵普向赵光义建议“以夷制夷”,即让李继迁的哥哥李继捧到西北去抵御李继迁。

    赵光义觉得可行,命李继捧为银州刺史,赐名赵保忠,赵光义在五色金花纸上御书“赵保忠”三字赐给李继捧。另外赏赐金千两、银万两及田园粮食。

    李继捧出行去夏州那天,赵光义在长春殿赐宴,又加赐袭衣、玉带、银鞍、锦彩、骏马,总之,赵光义花了大价钱,就希望李继捧收复李继迁,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也用银子和恩义栓住李继捧的心。

    李继捧到夏州几个月后,便上表给赵光义,说李继迁悔过,愿意归顺。赵光义大喜,不辨真假,立即下诏授予李继迁银州刺史。并让李继迁来开封朝觐,可朝廷望穿秋水,李继迁杳无踪影。

李继迁所谓“归顺”,不过是“逗你玩”而已。

李继捧见李继迁诓骗自己,脸上挂不住。便想寻找机会和李继迁干一架,将他彻地制服。

公元990年,李继捧探得李继迁屯兵安庆泽(王亭镇北),率军突袭,李继迁仓皇应战,身中流矢,大败而逃。

不久,李继迁为报一箭之仇,纠集大军,反过来突袭李继捧镇守的夏州,李继捧抵挡不住,上书赵光义,请求增援。

赵光义命凤翔府知翟守素率军支援。

李继迁见翟守素官军雄健,自己不是对手,好汉不吃眼前亏。便想到服软,以便渡过难关。

公元991年七月,李继迁正式上表宋廷,坦陈罪责,表示归顺。赵光义封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封为行军司马。

此后,只要大宋一勒李继迁脖子,李继迁便认怂,等大宋一松手,李继迁又撒丫子跑酷,然后跳脚大骂!宋廷再掐李继迁脖子,李继迁再认怂;如此反反复复。大宋搞得越来越烦;李继迁却越挫越勇!

再说李继迁认怂,得到喘息机会。伤疤好了,疼便忘了,不久,李继迁又不老实了。

公元993年,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向朝廷建议禁绝盐池,困住李继迁。几个月后,李继迁率边人四十二族一万余人,攻略环州,屠小康寨,边将大多被李继迁击败。

公元994年正月,李继迁迁徙绥州的百姓到平夏(宁夏固原),部将高文岯等,因为众人都不乐意去平夏,率众叛李继迁,失败。

李继迁恼羞成怒,又派军围堡寨,抢掠百姓,焚烧积粮,进攻灵州(宁夏宁武)。赵光义大怒,命李继隆为河西都部署,征讨李继迁。

李继隆、李继迁都是李家“继”字辈,却并不是一家人。李继隆是汉族,上党人,父亲是李处耘。

李继迁是西夏党项族人,原来姓“拓跋”,前面介绍过,唐太宗赐其祖先姓李,和李继捧是宗族兄弟。

两李决斗,孰胜孰败?


佐料:安守忠是安审琦的儿子,安审琦曾被后周封为陈王,因此,安守忠是位妥妥的官二代。但是安守忠性格纯朴厚重,简约沉静。

赵匡胤在称帝前,安守忠就和他很熟稔,赵匡胤即位后,对安守忠更加优待,而安守忠却更加谦恭、低调。

安守忠连年征战,守大宋边界近二十年,先后知辽州、易州、夏州、沧州、雄州等地。

公元991年,安守忠知雄州。一次,和属下、宾客宴饮,有军校叛乱,穿着甲胄手持兵器到了州门外,守门人仓促进来禀报。

安守忠却谈笑自若,从容地对在座宾客道:“这不过是喝醉了酒的狂徒罢了,擒了便是!”随即命护卫出门,擒获叛变者。部下很是佩服他的器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