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書店的倒閉衍生的思考

家門口曾有一家很不錯的書店,老闆是個安靜的人,黑框不苟言笑,喜歡那家書店的氛圍,沒有網紅書店那種浮誇之氣,也沒有鋪天蓋地的暢銷書的廣告,更沒有明星臉的代言,只有一排排羅列的很清晰的書目表,你可以很快從中找到你需要的。老闆不像一個生意人,所以書店沒有什麼網紅飲料,只有茶水,還可以無限制續杯,附近愛書的居民常常把這裏當成圖書館看完以後擇選一兩本帶回去。今天一大早上班卻發覺書店倒閉了,據說長期經營不善,加上房租運營成本的不斷增加,它終於不堪重負倒閉了。正如前些年,“書店紛紛倒閉”不斷上新聞,在2020年,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之後,“哪家書店沒有倒閉”倒紛紛成了新聞的特稿。


現在的實體書店大部分好像花瓶,成爲像旅遊景點一樣的遊覽場所,不再是讀書、買書的地方。很多年輕人在書店擺拍,這是書店存在的悲哀。一座城市應有其文化地標,這種文化地標除了大學和圖書館、博物館外,應該有一些優質的書店,這就好像一座城市的臉面。沒有一個像樣的書店,這座城市似乎被抽去了文化的靈魂。

當今,書店存在的意義已經不能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其存在的文化意義大於經濟意義。大多數書店在城市中堅守着,那是堅守一份文化的靈魂,堅守一座城市的地標。一座城市至少應有一些拿的出手的書店,這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幸運,也是讀書人的幸運。

在娛樂至上的年代,太多小鮮肉充斥在各大店面成了招牌,許多書店成了擺設,對於渴望求知的人來說,其不幸則更像是一口隱祕的陷阱——在大海中漂泊,俯拾皆是海水,卻沒有一口能夠下嚥,人們在一片浩瀚的水世界中下沉,陷入了長久的精神乾涸。一邊是蔓延社會的閱讀焦慮,另一邊則是圖書行業的雪崩。


爲什麼要閱讀?

因爲閱讀使語言富有深度

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本質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給出了答案:“世界上所有問題的本質,都是語言問題,因爲只有當一個問題能夠被語言描述,才能被人類理解,它才能成爲一個真問題。語言的邊界,就是人類認知的邊界。”

這個時代,碎片化表達越來越多,互聯網時代的所有語言,讓我們越來越喪失深邃的思想,維特根斯坦曾說:“當我們交談的時候,我時常感到需要把詞語從我們的交談中抽離出去,送去清洗,清洗乾淨之後,再送回我們的交談中。”

未來最稀缺的,不是物質財富,也不是知識和信息,而是那些經過時間砥礪揀選,依然能爲理解今天我們遭遇的問題和困惑,提供可靠範式的“經典”。然而現實卻是:它們不是被各種“暢銷書”淹沒無蹤,就是被我們以“過時”“難讀”“沒時間”等理由束之高閣。在當下,讀經典,是以一種不合時宜的方式對抗各種拉我們向下滑落的力量,進而逼迫我們成長,拓寬我們的思想世界,延伸我們的生命體驗。

一個人的著作是這個人的思想精華。所以,儘管一個人具有偉大的思想能力,但閱讀這個人的著作總會比與這個人的交往獲得更多的內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閱讀這些著作的確可以取代、甚至遠遠超過與這個人的近身交往。甚至一個普通的人所寫出的文字也會有一定的啓發意義,能夠給人以啓迪並值得一讀--原因正在於這些東西是他思想的精華,是他所有思考、研究和學習的結果;也許與這個人的交往不一定能令我們滿意,但他們寫出的作品卻不妨一讀。所以,高度的思想修養逐漸就會使我們從書本、而不是從具體的個人那裏尋找出答案。


如何閱讀?

迴歸經典,告別淺層次的“泛閱讀”

當前,佔據人們閱讀時間最多的,主要是淺層次的“泛閱讀”:提供給人們情緒上的快樂,幻想上的滿足,即“娛樂之書”。在淺層閱讀中,人們失去的不僅是時間和金錢,還有不斷渙散的注意力,以及逐漸提高的刺激閾值——這讓人們失去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而專業閱讀,它能爲某個領域提供標準答案。

比如,我比較青睞哲學書籍(這方面每個人可以自由擇選)因爲哲學永遠不會讓你失望。因爲你永遠無法望及這一領域的邊界,它就像人類的靈魂一樣多樣。這個領域又具有偉大之處,因爲它所探討的是知識的全部;它探討宇宙、神祇與永恆;探討人類理智的特性、人類的力量與其侷限,以及生命的終結與意義。當人們在這神祕而晦暗的世界上前行時,哲學即使不能解答困擾他們的種種問題,也至少能說服他們以幽默的方式開解自己的無知。哲學予人勇氣,也教人適時退避。哲學既滿足想象,也令人心智愉悅,特別是對於初學者而言尤其是這樣。


思想家尼爾·波茲曼曾這樣說,人類媒介演化最重要的規律是,信息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於是,人的大腦對語言解碼的智力要求也越來越低。

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徹底顛覆一切:每個人只要註冊賬號就能發聲,閱讀門檻也變得空前低廉。目標則是“娛樂至死”,引發更多人的注意力和情緒共鳴。於是,人類對“信息”的傳播,出現了幾大不可逆的趨勢:

* 傳播的趨勢:從精英到大衆;

* 傳播的途徑:從複雜到簡單;

* 傳播的效果,從可控變成失控;

* 傳播的目的,從嚴肅變成娛樂。

十年前,市場的風口是以圖文爲主的自媒體;五年前,風口是以音頻爲主的知識付費;一年前,風口已經轉向了短視頻。共性是,用新的形式,將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重新生產一遍。其價值在於,讓人們獲取知識、終身學習更加便利、高效;其問題在於,新的媒介每重新生產一次,原本以文字呈現的好書的價值,就會損耗一個量級。結果是碎片化的知識隨處可見,思想和洞察卻異常稀缺。


叔本華說:“當一個沒有精神生活的人,一旦停止爲實際生活操勞,就會被立刻打回原形,被不堪忍受的無聊包圍”。

人是靠思想站起來的,個人的認知升級,社會的繁榮進步,不是因爲掌握了某種技能,而是因爲汲取了優秀的思想。

書,是人類思想最龐大的載體,打開一本好書,就打開了一扇通往真知的大門。無數先哲終其一生的經驗與智慧,都被濃縮在字裏行間。因此,如果說碎片化學習對應的是高效的獲取知識,那麼,深度閱讀對應的則是獲取見識和深度思考。因此讀書最重要的:一是選得精,二是讀得透。

書店的倒閉引發了許多深層次的思考,如何踐行還需要更深入的甄別與選擇,結尾於此~…


【文中索引均有標註,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