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系統簡析

我國古代的兵法由來已久,有悠久的歷史,都是由頂級名將運用所學理論、結合戰爭實踐所創造出來的。對於古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將領,唐代確立了一個名單,即武廟十哲。

首先解釋何爲武廟

武廟是以玄宗皇帝爲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姜子牙)爲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爲配享,並以包括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分置左右。姜子牙被尊爲武成王,應該相當於“最高軍神”的地位。傳說姜子牙所著兵書爲《三略》《六韜》。張良的兵法學自黃石公,爲《太公兵法》,據說就是姜子牙所著的《六韜》。這兩位可以算得上是兵家的聖人和亞聖了。

武廟十哲: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績。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因此從這武廟十哲入手,可以找到有關的兵法著作:姜子牙的《三略》、《六韜》;諸葛亮的著作有《兵法二十四篇》;李靖的著作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田穰苴的著作有《司馬法》;孫武的著作有《孫子兵法》;吳起的著作有《吳子兵法》。白起、韓信、李績、樂毅的著作已經失傳。大體上,談起古之名將,不外乎“孫吳韓白”,即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爲兵家成就最高者。因此瞭解古代兵法,可從《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入手。


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它是北宋朝廷作爲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宋朝以來一直作爲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

《武經七書》詳細介紹

其一.《孫子兵法》可以參考我的文章:曹操與《孫子兵法》

其二.《吳起兵法》,也叫《吳子兵法》。

司馬遷在寫《史記·孫子列傳》的時候,它的全名叫做《孫子吳起列傳》,也就說吳起在用兵打仗上、在兵法的建樹上是跟孫子並駕齊驅的,是兩座高峯。

宋朝的時候已經是儒學佔統治地位了,他們認爲孫子講詭詐,固然在戰場上策略在所難免,但是太多詭詐,不講原則的話,那也不是太全面。吳起他雖然是個法家、是個兵家,但是他早年曾經在儒家曾子的門下當過學生,受過比較系統的儒家的思想文化教育。所以《吳起兵法》裏面包含的很多內容:用兵打仗的政治正確的前提、道德倫理的規範,也就是說在宋朝人看來,編“武經七書”的時候,兵家和儒家要結合起來,兵儒要合流,用兵家的手段來做事,但是必須由儒家的思想來做指導。《吳子兵法》裏面有許多關於仁義的論述、關於禮樂文化的論述,它認爲這可以彌補《孫子兵法》的不足。

其三.《司馬法》

《司馬法》不是單純的“古司馬法”,它裏面包含了三部分內容。

* 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西周春秋前期的古代兵法、司馬法的那些內容,“古司馬法”的書雖然不見了,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原則通過今本的《司馬法》保留了下來。

* 第二部分的內容:它又吸收了春秋時期比孫子略早的一個齊國重要的軍事家叫司馬穰苴的軍事思想,所以《司馬法》跟司馬穰苴有很密切的關係。司馬穰苴這個人在歷史上地位是很重要的,《史記》寫列傳總共是70篇,司馬穰苴是單獨有一個傳的,連孫子都享受不了這個待遇,孫子是和吳起、孫臏放在一個傳裏面寫的,而司馬穰苴是單獨的一個傳,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第三部分的內容:由於《司馬法》是戰國中後期編書的,因此當時那些戰爭的理念、作戰的原則在這個書裏面自然而然也有所反應, 也就是說現在這本《司馬法》實際上是縱貫了一千年的歷史的兵學文化。

《司馬法》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比《孫子兵法》還要古老。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師禮儀、兵器、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哲理思想,對於人的因素、士氣的作用非常重視。東漢曹操等人的著作,以及後世杜預、賈公彥、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馬法》爲立說的根據。


其四.《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

《六韜》是戰國時期的道家兵書。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大家熟悉的《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等著作中也多次引用到。在《孟子》、《荀子》中也有提及。《六韜》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都很重視《六韜》,《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它,繼《通典》後,唐人着書論兵也有多次引用。

其五.《三略》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相傳作者爲漢初道家隱士黃石公。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典故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黃石公授張亮兵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同時黃石公還寫了《素書》。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專著。尤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三略》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三略》成書的時間,可以定爲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期間。

其六.《尉繚子》

《尉繚子》是戰國晚期論述軍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作者有可能是秦國的尉繚。《尉繚子》從人性論的視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闢治國思想,它的主體思想大體上接近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治國和治軍。

《尉繚子》主要的內容,除了用兵打仗之外,它還有一方面非常大的比重是制度的建設總共二十四篇裏面,有十多篇是講制度文化的。制度的建設,是用兵打仗能取勝的強大保證,而這種制度建設最規範、最完善、最具體的兵學著作就是《尉繚子》。


其七《李衛公問對》

《李衛公問對》史上又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李靖問對》。唐代著名軍事家李靖撰寫,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輯錄。全書分爲三卷,一共記錄了他們之間九十八次問答。

此書以唐以前戰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親身經歷,參照歷代兵家言論,圍繞着奪取主動權、奇正、虛實、主客、攻守、形勢等問題進行討論,闡述其軍事思想。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書分別奇正,指畫攻守,亦易主客,於兵家微言,時有所得”。

《李衛公問對》中的幾大軍事思想如“致人而不致於人”“奇正相變”以及“攻守因情而動”都是《孫子兵法》中理念的深度解釋和強調。唐太宗也好,李衛公李靖也好,都是唐朝開國的時候主要的建立功勳的人,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他們有實戰的經驗,他們就把孫子的理論落實到具體的戰略上面,來印證孫子的理論。

所以可以看到《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最大的特點,就是孫子的那些兵學範疇的具體化,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兵學從戰略的高度、戰略的層次向戰役和戰鬥的層次深化的特點。

宋代的兵學是先秦兵學之後發展的第二座高峯,這個高峯一直在延續,延續到明清,這時候中國的兵學也是古典兵學走到了最後的總結階段。


寫在最後的一段話

我學習國學的老師以前教授兵法,儒釋道皆在業內很出色,記得第一節課他說過一句話:請你們先學習儒釋道後學兵法,學兵法的初衷與意義就會不同。

意思是我們對兵法的運用、借鑑,主要是借鑑它的戰略智慧,它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而不是不加區別地將其對號入座、照搬照抄,不加限制地運用於生活中,這樣就是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就會造成道德沒有底線、遊戲沒有規則的這種困境。

它的重心是尊重客觀,尊重客觀規律性,尊重客觀實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勝利不能強求,你不能超越你的主觀的願望,不能超越客觀的實際。所以這個重心在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它們之間有主客觀的辯證統一。

它可以借鑑,可以用,但是借鑑和應用的是它的戰略思維,它的哲理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它的一些具體的兵者詭道、兵不厭詐那些做法。



【詳參孫子兵法,六韜,兵法藏書古籍彙總全六冊等,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