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知識的最大敵人並不是無知,而是自認爲掌握了知識的幻覺。” ——美國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

這句話在職場中也有另一層解釋:一些人常常自持甚高自以爲是,但很多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壓根什麼都不懂,還在隨意干涉和指點別人的方方面面。簡單點說就是,過度自信偏差。而恰恰是這一點,足以讓自己的認知缺點暴露殆盡。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這種人:他們認爲自己頭腦敏捷、辦事高效,實際上愚昧無知、笨手笨腳,還常常喜歡對別人的生活和工作指指點點。

1、爲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及其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合作發表一篇論文,提出了後來廣爲人知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在這個效應中,你可以看到的是:

平庸的人都不會認識到自己的平庸之處,也可以說,他們沒辦法認識到這一點。

就好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然而然也就常常陷入單一的認知裏不以爲然。

從上圖可以看到的是,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時候甚至會因爲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而陷入某種絕望。

但大多數人會隨着能力水平越低而越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致於人人都覺得自己非常自信非常聰明。

其實在今天的職場社交和工作中,這種盲目自信和自信偏差的情形真的是隨處可見:

  • 明明什麼都不懂,還冒充外行人指揮內行人;
  • 常常自以爲是,感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聰明;
  • 不知道自己是錯的,卻常常堅持把錯的當對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止一種,其中之一就是“自負”,因爲沒有人願意主動承認自己不聰明,就像安徒生筆下的人,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看不到皇帝的新裝,於是一次次鬧劇就這樣上演着。

對於這類人,鄧寧也曾給過對此作出如下評價:所謂無知並非腦袋真的空空如也,而是塞滿了各種無關或錯誤的生活經驗、理論、事實、本能、規劃、算法、啓示、暗示或預感。很遺憾,它們貌似是實用和準確的知識,其實卻不然。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時候一些道理小朋友都能理解,而大人們常常卻無法接受。

不過是因爲大人腦子的想法太多了,根本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正確。

既然如此,只相信自己覺得對的那一個就成了主流選擇。

這大概就是爲什麼說:

  •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錯了,你還有機會遇見對的。
  • 但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是對的,你只能永遠生活在錯誤之中。

2、爲什麼總有人覺得自己就無比正確?

有時候,我們會憑藉現有的知識和範例體系去試圖瞭解整個世界,拼湊各種信息來證實自己的各種想法,根據自己創造的理論來揭示那些模棱兩可的經歷,經過主觀臆斷的強化後,我們發自內心地覺得我們無比正確。

倘若有人膽敢反對或者鼓吹別的意見,我們就會對他們懷有戒心,甚至是敵意。

很多人其實不過是自己觀念和偏見的奴隸。

人們對於外部信息的篩選,很容易受到自己先驗信念的影響,會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能夠支持和增強自身固有觀念的各種證據,對否定性的證據視而不見,有時候甚至會爲了證實自己的觀念人爲地扭曲信息,以強化自己觀念的“正確”,滿足自己的傲慢與偏見。

這便是俗稱的“證實偏見”。

關於這類認知缺點,鄧寧-克魯格效應早就提過相應的說明和解釋: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領域的知識,也就處在認知曲線的不同階段。你在某些領域可能是專家,在另外一些領域可能表現出色,但在剩下的領域,你可能在最弱的那羣人中。

如果不能承認自己生命中的侷限性,反而時時刻刻拿無知去放大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裏,即便別人當面不戳穿他,背後不過也是惹人笑話而已。

3、自知之明是另一種批判性思維

古人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對一個職場人來說同樣非常重要。

這種思維,讓你不憚於流言蜚語,知道自己的缺陷是什麼,更有勇氣跨越自己的絕望之谷,直至開悟之坡。

如果你用心一點觀察,你會發現職場上那些自我認知水平比較高的人(知道如何觀照自我,清楚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做出的決策更明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會更出色,和別人的關係也更健康。

那如何才能正確地瞭解自己,在職場社交中不輕易踩雷入坑?

職場心理學家塔莎·尤里克在她的新書《自知力》裏說,一般的自我認知有兩個方面:向內探索和向外探索。

  • 向內探索的自我認知是指內省,也就是了解自己本人。
  • 而向外探索的自我認知,是指正確瞭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4、自我認知的技巧

  1. 在溝通的時候多換幾次對象,看看對方反應

如果某件事每個人聽完後都是統一反應,那說明你的話沒什麼歧義,但如果每個人對你的溝通都有截然相反的態度,那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表達有誤?

  1. 別在不懂的問題上,故意裝懂

如果某件事真不是自己的專長,切記不要輕易發表見解,特別是壓根不懂的時候。

3.每次在說話的時候,儘量少用“我”開頭

一個人常常喜歡用“我”開頭,多少有點習慣以自我爲中心,這樣的人大多容易劃入固執和狹隘的泥潭,對別人的想法和觀點很難接受。

4.遇到不同的觀點,先別急着反駁

瞭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在自己不懂的時候虛心請教和學習,而不是讓自己的無知在自己的固執下越放越大。




《教父》曾經有句話說得好:“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註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一個人的成長,始終是和自己的認知做鬥爭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絕對少不了“自知之明”的加持。

自知之明,換個說法就是能清楚瞭解自己的情況,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越自知,越有知。

而不是自顧自的糾纏在自己的陳舊狹隘的認知裏,一生不得出口。

這也纔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最該擁有的態度。

<<< Ray先森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