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螢夜讀》教後反思

4月18日不是聽了姚萬忠老師執教的《囊螢夜讀》了嗎?所以就想着到自己講授這一則文言文時,一定模仿名師那樣上一節。

備這則文言文的教案時,我結合翔實的聽課記錄,把姚老師的教學環節儘量一一呈現,並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教學環節。縱觀姚老師的這節課本身容量就挺大的,所以我想一課時拿下來應該難度挺大的。

開始了。首先回顧學生所學文言文,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學生回答了所學的文言文有四篇《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但一問“還記得內容嗎”,大多數學生都記不清楚了,所以又帶領學生背誦了四篇文言文。此處多花費3分鐘。接着學生朗讀文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準停頓。自己還想着這則文言文只有兩句話,學生肯定讀不了幾遍就讀能讀熟。(注:姚老師講課時,學生都讀得很通順,特別好。學生肯定下去也沒少下功夫。)誰知學生自讀幾遍後,指名讀書,發現還是讀得啃啃巴巴。好吧,讀不熟可不行。繼續讀,發現讀音錯誤,正音。針對多音字“盛”“數”結合語境,讓學生再次理解根據意思判定讀音的方法。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特別對第二個長句子進行指導,練習讀好停頓。這個環節用了10幾分鐘,目的只有一個,讀熟課文。發現平時講課和公開課絕對是兩碼事,學生的學情肯定不一樣。就比如公開課上學生對所講文章絕對很熟,但平時講課,文章對學生就是陌生的,雖然也有預習。關鍵是這則文言文我沒有讓學生預習,因爲我擔心學生在下面反覆讀熟後,才發現自己讀音讀錯了,停頓讀錯了,就不好糾正了,這也是我的一個顧慮。不過根據學完後學生的反饋來說,我認爲沒有預習學生在課上準確地掌握了停頓,是正確的做法,雖然多用了一些時間,還是值得的。有了學生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在後續的理解句子意思中,學生結合註釋、組詞語、結合插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了兩句話的意思。理解-----朗讀-------感悟------朗讀,學生讀好了停頓,讀懂了故事,讀出了對車胤的敬佩。最後我增加了一個教學環節“談啓發”,也算是對文章再次進行了總結。課後作業的設置,我整合了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讓學生蒐集“懸樑刺骨”“鑿壁偷光”這兩個故事和含義。下課後,利用學生做操時間,我站在學生身邊一一讓學生背這則文言文,80%的學生達到熟背,15%的學生有些啃巴,5%的學生不會背。我想兩節課講完了一則文言文,學生能當堂掌握,也算值得。

講授完這則文言文,我進行了反思:這則文言文教學我沒有製作課件,全憑一塊黑板一枝粉筆。我在學生朗讀練習時,把兩句話板書在了黑板上。沒有課件,直接在黑板上標註讀音、停頓,圈畫字詞,也是直觀明瞭。不過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時間的安排上。往往展示的公開課都是一課時,這一課時囊括的內容並不少,但名師都很好地駕馭了。這與老師反覆地打磨一節課,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離不開。常態課就不太一樣了,要依據學情不斷地改變教學計劃,以“學生學會”爲目的,而不是爲了展示而學習。很多時候,也在反思自己對課堂時間的把控不夠,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但一到真實的課堂,就會發現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課堂生成。一節課結束了並不能完成這個課時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我想問題更多還是出現在自己身上,一是對教學環節熟悉度不夠,二是對一些課堂生成處理的還不夠機智,三是對教學板塊的時間設定沒有考慮。以後在備課時應該加入一個環節,就是備教學環節所用的時間,儘量把控好課堂時間,儘量高標準地要求常態課,多多向名師學習,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