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

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

——张爱敏工作室《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读书分享

整理|彦艳

主持人开场白

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五一”劳动节,劳动最光荣!今天,我们都是快乐的脑力劳动者,让我们一起祝自己节日快乐!

分享之前,要感谢一下工作室的老师们。不是波涛和爱敏老师的鼓励、“威逼”,或许,今天我还只是一个吃瓜群众。还要感谢妍妍老师,原本计划cctalk直播的,尽管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样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但尝试使用cctalk的过程中,素昧平生的妍妍老师的耐心、不吝赐教,着实让人心暖。

01

导读1:本书哪些观点引起了你的共鸣?

本书作者李进成老师擅长“把专业心理咨询通俗化,把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把日常教育用语程序化”,然后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管理模式、思维模式、语言模式”。

人与人相见是缘分,与书,也是如此,姑且叫“书缘”吧。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与大家分享,首先是被书名所吸引。《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是一本指导说话的书,而我自认为生活中的自己着实不太会说话,所以就想学点儿说话技巧。而能运用于与学生沟通的“话术”,想来生活中也可借鉴。学说话,学着好好说话,这就是我选此书与大家分享的初衷。

你呢?是带着和我一样的心态打开了此书,还是另有原因呢?

繁竹:这本书专业语言虽然很多,但被李老师通俗化了,道是不难理解的。我看这本书,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有人已为你选好了,不跟着读,除非傻了,再去选书,大海捞针,还不一定能捞出来。

波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令人眼前一亮。

红敏:这本书理论性强,需要静心慢读,读了2遍,收获满满。

苏娜: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表面,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看着阳光的学生,心理不一定阳光,也许较消极。

彦艳:正如我们自己,人前笑哈哈,人后苦哈哈。

02

导读2:书中介绍的沟通技巧哪个你曾用过或者想做尝试?

彦艳:首先,我特欣赏李老师每一章文字的行走模式。以往看此类书籍,大多都是直接理论论述,中间需要可能会有案例参与。但李老师在每一章却有自己的“套路”“,即先讲一个与之相关的小故事,由故事引出相关专业理论。我发现自己特享受理论书籍如此的编排结构。

比如在书的第一章《做一个思想丰富的班主任》,李老师就先讲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说两个人,都喜欢蝴蝶,都想得到蝴蝶。为得到蝴蝶,一个人是煞费苦心,买了跑鞋、运动服,还有扑蝶网,追蝴蝶追得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如此大动干戈,即使得到蝴蝶,哪还有赏蝶之心?而另一人呢?不过是买了几盆鲜花放在窗上,于是花自盛开,蝴蝶自来。人呢?喝茶赏花观蝶舞,逍遥自在——由此故事,李老师引出了下面要讲的的吸引力法则,一切水到渠成。

您还记得啥是吸引力法则吗?吸引力法则简单来说即同类相吸、同频共振,就像咱们这个工作室,素昧平生的我们凭什么聚在了一起?哈哈,不就是张老师的“吸引力法则”吗?

波涛:理解为张老师的个人魅力可以不?

彦艳:或许是受自我水平所限,每每读完小故事后,再来看后面的专业理论阐述,就觉得轻松有料,感觉挺好。所以我想无论是写作的角度,还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角度,先来小个故事吊吊胃口,提提情趣,我觉得这是挺值得我们尝试运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繁竹:人们大多讨厌说教,而这本书正好相反,从故事导入,让你进入角色,想解决问题,那么你就会渴求理论支撑,带着目的学起来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如果我们的课堂也都能如此,孩子们学习起来肯定会省劲好多。彦艳:真是哎,孔老师,故事说理,大人小孩儿都喜欢。

月月:我的感悟有三:第一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幸福。第二循序渐进,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者熟悉的事情入手,更加通俗易懂,化难为易。第三所有的现象到最后基本都可以归结为理论,是一种升华。

彦艳:书中内容也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明白了日常人与人之间误会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家还记得李老师关于此内容的阐述吗?

“每个人对信息符号的关注焦点不同,经过删减、扭曲一般化之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理解,这个不同的理解往往就是误会”——原来,误会的产生与我们大脑的沟通模式有关呀。

第一章,做一个思想丰富的班主任——不要让自己的判断阻碍了沟通。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日常生活中身边人发生矛盾的种种,比如婆婆和嫂子之间的问题,明白了其症结所在,原来是听话者将说话者的信息进行了“扭曲”,然后落在了自以为是的“焦点”上,于是,产生了误会,矛盾也由此而生。当然,李老师也给出了解决矛盾或者说误会的办法,即调整双方的关注焦点,重新对事实进行过滤加工,从而改变对事实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换位思考,关照自己的内心;自我反省,事实并非真相,不依表象妄下断语;多树立正面积极信念。

众所周知,掌控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可是却很难。读此书,我还学到一点掌控情绪的技巧。在第六章,李老师告诉我们掌控情绪的技巧,比如微笑法,利用ABC法则充满正能量地看待问题,比如“抽离与结合”……个人感觉这些都很实用,我已尝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微笑法好理解,也好用,且一用就有效,建议大家多用,尤其是课堂上与学生出现突发冲突时,我自己常用此法,不再多说。至于ABC法则,我觉得对其概念我们不必深究,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身处逆境时学会乐观看待问题,个人感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打破自我限制信念”,多树立正面积极信念。这方面李老师举了一秀才赶考和西部“牛仔大王”李维斯的事例,其实这方面做得好的,我觉得古人苏轼可以说是典范。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尤其是仕途不顺,几乎总是行走在被贬的路上,可人家前一秒凄凄惨惨,后一秒就浪地飞起,名篇美食齐出。

苏娜: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就是成功人士,我就不行,遇到点小事就想发火,就像彦艳多微笑,时刻保持微笑状态,我还要多多修炼。

彦艳:一起努力!而“抽离与结合”说白了,其实就是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说当我们置身于冲突“事故”中时,要将自己从事故中的“当局者”抽离出来,成为“旁观者“”,这样情绪就会回归理智与冷静,会产生很多解决问题的智慧。“结合”其实说的就是“共情”,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体会下冲突中对方的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对方,为下一步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波涛:唉呀,人的情绪如果能够掌控的话,我们自己的孩子有福气。我的学生写作文就写到:微笑是一种武器。我们做老师的更应该把这样的微笑当成一种武器,去面对学生教室里的孩子,更有福气!

苏娜:梁老师,这叫以柔克刚。

彦艳:我最喜欢的是情绪沟通“三明治”法,也是特别要给大家尤其是咱们年轻老师要推荐的一个沟通技巧。即在与学生沟通时,先谈情说爱再讲理。听听,这说法是不是就很有趣?

波涛:和学生谈情说爱,这样的话语,听着都给人感觉很新鲜。

彦艳: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与学生沟通时,先关注学生的感受,接纳学生的情绪,做到这两点,或许,道理自明,根本不用你讲,孩子自己就懂了。李老师技巧的总结真是通俗易懂而又切实好用。在我们与学生较为成功的沟通交流中,是不是多实用此方法?

苏娜:真的应该这样做,先谈情说爱再讲理,可我们往往直接讲理,可这些学生都已经听过好多遍了,效果甚微。应该先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接纳我们再讲理,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彦艳:喜欢此技巧,还因为此法当真不只是适合与学生的交流,且适合与其他人的沟通,比如与爱人、与同事甚至……陌生人。说到这儿就想插入一句,其实李老师这本书题目是《班主任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但它真真印证了我初见时的感觉,我真心觉得它不只是对“班主任”有用,不只是对师生的沟通有用,它也适合我们一般的人际交往沟通借鉴哦。比如书的第二章介绍老师要建立自己的情感银行,让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保持富足状态。其实想想,生活中我们如果想与他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友情,比如爱情,比如婚姻……是不是也得如此?伙伴们,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交流吧。

03

导读三:读书贵疑,书中有没有哪点理论让你产生疑惑?

波涛:在第十二章,李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沟通的步骤和技巧,接下来引导班主任做自我形象定位和心理彩排,和孩子的沟通进行提前预演,以确保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能够畅通无阻。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心里边有很大的抗拒。我们平时在和孩子的相处当中,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来没有过提前预演或者是心理彩排,李老师说的这种心理彩排,让我有一种表演节目的感觉。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节目,在网络中看到的视频,在生活中遇到的演出,对众人开放的时候都要进行彩排。而我们和学生的相处也要进行这种彩排,实在是让我有些不能够接受。

繁竹:梁老师的观点与我相反,我爱预设各个未知环节,做充分准备,特殊情况做应急处理。

波涛:这几天在我们学校的录播室录课,和孩子们一遍一遍的去沟通,去交流,去重新开始,我忽然间就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有多么错误!如果我能够在平时的课堂上语言严谨一些,就不会有这一次这么的反反复复!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意识到,在教室里和学生相处的时候,还是在教室外和学生面对的时候,都是需要彩排的。彩排过后才可以更加的理想,更加的让自己,还要让学生满意!我是没有意识到!现在只有经历过,才能对这样的彩排有更加的认可度的让自己,还要让学生满意!

月月:负向激励策略,先告诉学生做这件事的严重后果,然后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会开班会,或者通过一些其他方式告诉学生,例如打架,不学习的严重后果,可是效果甚微。

彦艳:相比较于负向激励,书中似乎更倾向于正向激励。不过,似乎更应该因人而异哦。想起我这次分享,就是张老师和梁老师给俺的正、负激励相结合的结果。

月月:其实有时候正向激励让学生处于飘飘然的状态,让学生自身有种优越感。所以我在两种激励方法中徘徊。

彦艳:看人下菜,因材施教。说下我的困惑,书中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有三种:语言文字、语气或语调、肢体语言。而这三种,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语言的影响力最大,占55%,语言和文字只有7%的影响力——真的吗?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我一直以为“文字”是很有影响力的,于是也常推荐一些家长用文字与孩子交流。老师们,你在日常工作中,习惯用肢体语言吗?

波涛:对于孩子来说,肢体语言的确是最有力度的,能够直抵孩子的内心世界!

彦艳:其实想想,我们或多或少可能都用过。回想自己的过往经历,还真是,适当的肢体语言的确可以起到传递关爱或者力量。比如拔河比赛前的击掌,给即将登台演讲的孩子举举拳头,比个“加油”,摸摸说不舒服的孩子的额头……只是没想到,我们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对孩子而言却是意义不一般哦。

波涛:我在教室里对于特别优秀的孩子,特别优秀的做法,我会和孩子来一个拥抱,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很不赞成,很羞怯,很不好意思!后来我就跟家长沟通,让孩子在家里也习惯和家人的拥抱。这样对孩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支持,对孩子的心理来说,是极好的。

月月:梁老师,我为你点赞,但是我是教初中的,我不敢和他们拥抱,哈哈。我也想每次跟学生告别时击掌,享受火辣辣的疼,火辣辣的爱。有时候我也会在学生后面突然捂着她的眼睛,让他们猜猜我是谁。拍拍肩膀,摸摸额头,关心是否生病。学生不仅不抗拒,似乎很享受。

彦艳:可以想象月月老师跟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真好。

月月:我和学生关系越来越好,他们愿意和我谈心,他们犯错误时我更倾向于和他们谈心,真正践行“有理不在声高”的理论。读这本书,我很愿意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我想如果学生是我,我此刻需要的是什么,或者需要老师怎样做,然后朝着学生希望的方式去做。

彦艳:尊重学生价值观,尊重学生的需要。最困惑的——理解等于投射,“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要说这句话吧,也算理解。这方面典型的例子,苏东坡与佛印关于“你看我像什么”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说过。可是还是不太理解这章的理论,比如“班主任所看到的学生行为,往往是自己内心状态的一种投射”,包括书中的例子——当一个人读书时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他做了老师,看到有的学生出现当年老师为之批评自己的行为时,也往往会很生气。这就是将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了学生身上,难道说我们看到学生违纪不能生气?生气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满?

波涛:学生违纪的时候,我们在责备学生的那一瞬间,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会违纪?学生违纪是不是我们的原因?其他人不违纪个别人为什么会违纪呢?我们对这样的个别人,是不是关注不够,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行动没有融合到这个集体中来呢?这样多思考那么一点点,就会发现责罚学生,其实就是对自己不满。

彦艳:是这样哦?这部分理论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也有相似的理论,不过当时看时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对某些理论不太接受的,而今更迷惑了,不过,本节末尾的文字让我明白,其实李老师说前面这些主要还是在教我们做班主任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发觉自己对某个学生特别讨厌或者带有特别强的负面情绪时,理解前面所说的这些心理知识就会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自己内在的信念价值观层面进行反省,这样会让自己少犯很多错误。还有,书中说应对投射最好的办法就是面质和澄清,去和你投射的人澄清,区分你的投射和他,让他回归他的本来的面貌,而你接受你所投射出的你的部分。这又是什么意思?

波涛:或者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责备,已经习惯了去指责对方。却往往是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追问。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记得李世民就说过,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因为这一面镜子在,所以他才能做一个好皇帝。别人身上的某些方面,总会是自己的一点点同质,这一点就叫投射。

彦艳: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好像懂了点……就是这个问题让我再次希望多接触些心理学著作。

波涛:对的,对的,这就叫投射。心理学本身是枯燥的,但心理学的故事却是最能帮助人理解世间事实的。

月月:我也有强烈的愿望,多读些心理学的著作,我甚至在想心理咨询师好不好考,如果好考,我都想考一个,研究人的心里,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波涛: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在社会的重要问题,无论是成人的孩子孩子的。李老师是在用自己学习过的西方心理学,结合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后,才应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思考出来的成果。我读过另外一本关于教师心理学的专著——《做内心强大的教师》——这本书就是借助教师自身的心理障碍得到解决的过程,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解决法宝。读班主任的书籍越来越多,越来越感觉到心理学的重要性。所有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成长心理,能够剖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心理,能够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彦艳:谢谢梁老师!读书用书

04

导读4:掩卷而思,我们在教育生活中一定有较为成功或者失败的沟通案例吧,请结合书中理论进行经验或者教训的总结,并以“教育叙事”的形式提交工作室邮箱,稿件组的老师将会择优荐读。

最后,与大家分享与学生沟通我觉得比较实用的“话术”:

一、少用“但是”多用“如果”句,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二、同样的意思从积极方面表达(例如: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如果你不想学习,谁也帮不了你”改为“如果你努力学习,谁也阻挡不了你的进步”)

三、多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句式,例如“你觉得”“你认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四、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

五、把“怎么可能”变成“怎么才能”。

六、用“我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找到同理心)。

李老师本书关于与学生沟通的艺术与技巧的论述,其核心还是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理解与欣赏(这在本书的三、五、十一章都专门做了论述)。有此基础,一切技巧才可用才好用,才可能成为艺术。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觉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尤其是读书分享时,说实话,我可想像其他大咖名师们一样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哎,怎奈“囊中”羞涩……嗨,不说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余生好书常伴。

谢谢各位,辛苦各位!再次祝大家假期吃好玩好休息好!安康快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