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帶給我們了什麼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纔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纔可能是一個強者。

                                        ——曹文軒

        一氣呵成,一個晚上讀完了曹文軒的作品《青銅葵花》,心中深深被作品中的淒美所打動。他的作品寫苦難——大苦難,將苦難寫到深刻之處;作品寫美——大美,將美寫到極致;作品寫愛——至愛,將愛寫得充滿生機與情意。青銅一家在大麥地是最貧窮的,但卻是最幸福的;那用蘆花編織的蘆花鞋是最樸實的,但卻是最精緻的藝術品;青銅爲葵花雕刻的冰項鍊沒有銀項鍊的價值,但在那個演出的晚上卻是最璀璨的;那個德高望衆的奶奶,在褪去身上所有首飾後離青銅葵花而去,但她堅強高潔品質的光輝卻永遠不會褪去。連那頭老黃牛也是多麼富於人性,爲這個家默默耕耘了一輩子,它亦成了家庭的一員。這是一個何等不幸的家,經歷了火災、蝗災,生活的苦難並沒有壓垮他們,他們的臉上依然掛着笑,那是面對苦難的不畏懼,亦或許微笑的背後更多是辛酸與無奈。那些苦難似乎僅僅靠努力是解決不了,整個村莊整個社會都是貧窮的苦難的。蝗災過後顆粒無收,大麥地人哪家哪戶不斷糧,人一個個像空中的飄絮,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想想都讓人心酸心痛!

        苦難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我想說苦難讓青銅葵花一家更相親相愛了,苦難讓孩子們更堅強了,苦難給了他們戰勝一切的勇氣和力量,苦難也必定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一本書能夠走進讀者的內心,往往是因爲讀者曾有過相同的經歷,故事中隱藏着讀者的影子和靈魂。讀着書的故事,想着自己的故事,我不禁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總有幹不完的活兒:烈日當空的田地,月光下的麥場,晨露打溼了衣裳,豆莢扎破了腳丫,掄起的鋤頭,揮舞的鐮刀,緊握的小鏟,高成小山的拉車,弓形的腰端着滿大盆豬食,七八歲早已在廚房站穩了腳……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農家總是那麼忙,一年四季都在忙。春天忙拉肥耕地播種,夏天忙除草打藥割麥,秋天忙掰玉米收大豆出紅薯,冬天擠在煤爐旁剝玉米。忙到過年才能歇上一歇,做些好喫的,穿上新衣服。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早早把新衣服擺放在牀頭,最開心地莫過於新年第一天早上穿上新衣服,兜裏再揣上媽媽發的幾元壓歲錢,和同伴們一起放鞭炮,滿大街地瘋跑,那樣的年味那樣的幸福如今再也找不回了。到了上學的年紀,也是身體長的年紀,家中卻常常斷糧,我們姐妹上初中時常常因糧票不夠餓肚子,但總不敢也不忍心跟大人說,因爲大人已經把能給孩子的都給孩子了。和現在的日子比,那個時候真是苦啊!“黃金饃”佔據了我的大半個童年,偶爾一次“花捲“(玉米麪和白麪兩摻兒的那種)。我總是小心地揭着那層白麪饃,細細品嚐,真香。不懂事的我,揹着父母偷偷地把那層厚厚的黃金饃扔掉。想想現在,白麪早已成爲日常,偶爾喫一次玉米麪,真香。時代在變,再也喫不到那麼好喫的白麪饃了,再也喫不到玉米餅子了,也很難喫到用火燒的麥仁了,再也不會把成熟的豆秧扔進火裏,待一陣噼噼啪啪後,剝開豆莢,爭相喫那半生不熟的炒豆了。對了,還有那難忘的玉米杆子,比現在的甘蔗還要甜呢……童年的苦難讓我們姐妹幾個早早地成熟了,擔負起家裏的重擔。堅強的母親就是最好的老師,傳授給我們生活的本領,我們早早地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所以便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如果說苦難給了我什麼,我想感謝苦難,兒時的苦讓我更加珍惜如今的甜。如今當我再次面對生活中偶爾的苦難時,我會對自己說:“小時候那麼難都過了,這點苦算什麼。”感謝苦難,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由此,我也想到了現在的孩子們。從出生就掉進了蜜罐裏,哪受過一點兒苦。家務不會做,農活自然不用說,連自理能力都很差。其實我們的孩子真的缺少“苦難教育”,只有讓他們真正地去實踐去勞動,他們才能體會到苦難後的幸福,僅僅靠說教是很難說服他們的。也許我們應該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