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带给我们了什么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

        一气呵成,一个晚上读完了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心中深深被作品中的凄美所打动。他的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青铜一家在大麦地是最贫穷的,但却是最幸福的;那用芦花编织的芦花鞋是最朴实的,但却是最精致的艺术品;青铜为葵花雕刻的冰项链没有银项链的价值,但在那个演出的晚上却是最璀璨的;那个德高望众的奶奶,在褪去身上所有首饰后离青铜葵花而去,但她坚强高洁品质的光辉却永远不会褪去。连那头老黄牛也是多么富于人性,为这个家默默耕耘了一辈子,它亦成了家庭的一员。这是一个何等不幸的家,经历了火灾、蝗灾,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的脸上依然挂着笑,那是面对苦难的不畏惧,亦或许微笑的背后更多是辛酸与无奈。那些苦难似乎仅仅靠努力是解决不了,整个村庄整个社会都是贫穷的苦难的。蝗灾过后颗粒无收,大麦地人哪家哪户不断粮,人一个个像空中的飘絮,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想想都让人心酸心痛!

        苦难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我想说苦难让青铜葵花一家更相亲相爱了,苦难让孩子们更坚强了,苦难给了他们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苦难也必定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一本书能够走进读者的内心,往往是因为读者曾有过相同的经历,故事中隐藏着读者的影子和灵魂。读着书的故事,想着自己的故事,我不禁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总有干不完的活儿:烈日当空的田地,月光下的麦场,晨露打湿了衣裳,豆荚扎破了脚丫,抡起的锄头,挥舞的镰刀,紧握的小铲,高成小山的拉车,弓形的腰端着满大盆猪食,七八岁早已在厨房站稳了脚……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农家总是那么忙,一年四季都在忙。春天忙拉肥耕地播种,夏天忙除草打药割麦,秋天忙掰玉米收大豆出红薯,冬天挤在煤炉旁剥玉米。忙到过年才能歇上一歇,做些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早早把新衣服摆放在床头,最开心地莫过于新年第一天早上穿上新衣服,兜里再揣上妈妈发的几元压岁钱,和同伴们一起放鞭炮,满大街地疯跑,那样的年味那样的幸福如今再也找不回了。到了上学的年纪,也是身体长的年纪,家中却常常断粮,我们姐妹上初中时常常因粮票不够饿肚子,但总不敢也不忍心跟大人说,因为大人已经把能给孩子的都给孩子了。和现在的日子比,那个时候真是苦啊!“黄金馍”占据了我的大半个童年,偶尔一次“花卷“(玉米面和白面两掺儿的那种)。我总是小心地揭着那层白面馍,细细品尝,真香。不懂事的我,揹着父母偷偷地把那层厚厚的黄金馍扔掉。想想现在,白面早已成为日常,偶尔吃一次玉米面,真香。时代在变,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白面馍了,再也吃不到玉米饼子了,也很难吃到用火烧的麦仁了,再也不会把成熟的豆秧扔进火里,待一阵噼噼啪啪后,剥开豆荚,争相吃那半生不熟的炒豆了。对了,还有那难忘的玉米杆子,比现在的甘蔗还要甜呢……童年的苦难让我们姐妹几个早早地成熟了,担负起家里的重担。坚强的母亲就是最好的老师,传授给我们生活的本领,我们早早地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所以便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果说苦难给了我什么,我想感谢苦难,儿时的苦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甜。如今当我再次面对生活中偶尔的苦难时,我会对自己说:“小时候那么难都过了,这点苦算什么。”感谢苦难,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由此,我也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从出生就掉进了蜜罐里,哪受过一点儿苦。家务不会做,农活自然不用说,连自理能力都很差。其实我们的孩子真的缺少“苦难教育”,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去实践去劳动,他们才能体会到苦难后的幸福,仅仅靠说教是很难说服他们的。也许我们应该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