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优先还是感受更重要?

业绩优先还是感受更重要?



我曾换过一些工作,每一次换岗,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环境。包括熟悉新地方的建筑,过道,解决内急的地方,上下水的地点,设备设施及其使用规范,纪律要求,时间安排等等。当然,更为重要的还不是这些物的环境,而是人际关系。如果第一天就遇到一个热心人,并一直保持友好关系,那么,上述环境里各种物的所在和必须知道的情况,就不是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即使这个人不是万事通,那么至少可以告诉我,去找谁,或者去看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讯。

好的公司,在新员工入职之前,就安排了一个师傅,第一天师傅就会出现在新人面前,带着新人走一遍新地方,熟悉必须熟悉的角落,认识必须认识的人。师傅也许并不提供技术指导,因为,有时候新人的级别比较高,比现有的人都要强很多,师傅的主要职责就是新人在新环境里的带路人,就像战争时代的带路人那样,因为军队在新地方需要一个熟悉当地各种路径的人,一个当地的牧羊人只能带路,打仗还是要靠专业军人。

想起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多数情况下,到新地方,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少令我十分困惑的事情。因为,我换工作,基本上都是在事前,已经对新单位有了一定熟悉后才去的,而且通常都事先见过对方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一进去,就有人带路了。

记得在北京漂着的时候,我没有盲目找工作,而是去看行业博览会。有一次在某个博览会上,我看到一个连锁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的摊位。公司总经理正在给一批行业人物讲解连锁经营原理,在后面听了一阵子,那些人走了以后,我上前跟总经理打招呼。对方当然很热情招待我。我们聊了一会这个行业的情况,再聊一下此行业里建设连锁经营体系可能遇到的问题,就告别了。走的的时候,当然带走了总经理的名片,上面有联系方式。对方应该是把我当作业内人士了,也索要我联系方式,我只留了电话号码和电邮地址。其实,那时候,我对那个行业完全是门外汉,不过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提了一些有角度的问题。

晚上,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那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多的是查了连锁经营方面的资料,知道了一些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深夜里,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把白天跟那个总经理聊的问题系统归纳一下,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天,一大早,总经理就回了函,并邀请我到公司一坐,要好好跟我讨论一下我分析的问题,这些东西长期困扰着他们这样的行业权威,或者给行业权威提供咨询案的人。

我当然如约而至。大家相谈甚欢,了解了我居然飘在京城,没有着落,总经理盛情邀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因为我文笔比较流畅,写东西速度也比较快,所以让我做项目秘书的工作,负责新项目的前期联络,项目中的主要文件,尤其是咨询报告的起草和最后终稿。这样,我有机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熟悉项目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的全部细节。后来,我在制造业的企业里,负责投资管理,在这样的岗位上,不仅仅要自己起草项目分析报告,更多的是看别人递交的商业计划书。我记得做这一行的一个基本能力就是,迅速寻找基本材料,在二周内搞清楚一个新行业的行业本质,业内主要情况和关键成功要素,并给出投资分析建议。而我的实际经验是,通常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断。有时候需要多专业的同事一同工作,几天就出报告,多数情况下我都负责总体规划,报告的起草和最后定稿。有时候甚至需要提供新项目未来10年的财务模型,人力资源规划,营销方案等更为细致的实施方案。我也做过公司战略规划负责人,参与企业转型或者并购活动。

通常情况下,我跟各方人员的关系都不错。因为我的角色是统筹和最后定稿,所以需要了解各专业,尤其是客户公司里主要部门和人员的情况。有的项目涉及人员众多,难免有摩擦,甚至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途换人也是难免的。我的一个困惑是,知道需要换人,但同时内心里感到丝丝不安。有的人愤然离去,有的被迫辞职,有的则需要谈话,拐弯抹角地提示对方,通常一通暗示后,对方就知道结局到了。

后来,无论是创办或者参与创办企业,我都不担任主要角色,而是满足于没有实职的董事职位。当然,这也跟我淡泊功利的内心倾向有关。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职场里那些激烈的攻防交锋。当然,做职业经理人,必须服从老板的安排,但安排我工作的人,应该了解我的品性,通常也就发挥我的长处,不会让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

对于利益,或者功名,我以退为主,但对于我感兴趣的问题,则进攻不止。这样,我暗自积累着自己的另类能力。做一个通常人眼里面不成功的厉害人。不成功是指功名利禄,厉害是指某时某事上表现出意料之外,令人诧异的特质。

按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不应该有太多困惑。公司里某些人离开前会来跟我告别,有的含泪而别。如果他们进来的时候,是我面试过的,我会问一句,你离开的时候,实现了自己到这里一场的目的吗?因为,在面试的时候,我已经问过了另一句,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但我还是常常不知道如何劝导那些内心激愤的人。有时候,我也感到难以配合主要决策者的铁石心肠。但我同时深知决策者心目中更重要的确实应该是业绩。

多年前,一个老朋友邀我去他那里,在他公司里走了一趟,然后在他办公室里聊天。他那时候是公司的营销主要负责人,应该是总经理的接班人,有点踌躇满志。分析了营销部门里关键岗位的几个人后,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不能跟他们关系太近,否则到时候辞退人的时候,内心会过意不去。这一句直通我心。我是不认同这句话的,至少我感到这句话有点刺耳,但我内心里也知道这是个实情。我反问一句,你可以不跟他们太近,但你跟他们久了就不会生情吗?

避免职场的关系太近,只不过是职场攻防谋略的一部分,但有违内心直觉。有的人,在一起久了,自然就发生难以割舍的关联。就算是动物之间也会如此。大致只有铁石之间可以共同经历了天长地久,还能彼此无动于衷。

人生里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人际关系里的某些困惑有更为深刻的来源,跟许多悖论一样,以我们有限人生是很难破解的。比如,一个组织里,最重要的当然是业绩,作为价值创造者,离开价值就离开了组织的根基。但价值什么?价值不过是人际之间利益交换中,被对方所承认的,并以社会共同担保的计价单位(货币)所计数的,可以在未来兑换成自己所需要利益的符号。价值的核心还是内心感受,只有被当事人承认的,也就是感受美好的,才会被记入公共担保的价值体系里面。当然,实际的经济活动里,难免有欺诈公共担保体系的事情,但有哪个经济主体(自然人或者法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靠欺诈挣钱的?

另方面,组织又是什么?组织不就是一种人群关系吗?人们在一起组建组织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吗?如果一个组织让人活得憋屈,这种以让人伤心为前提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真的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吗?

有过一段时间,大家热衷于谈论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一个企业让员工感到高兴,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一个人高兴,就会在其他场合心平气和,也会乐于助人,这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也是所有人安心活在世上都需要的共有环境。但很多人并不这么看。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通常只能是“胜王败寇“。经营决策者有权力,也有责任保住大家的饭碗,更有权力在商场上征战杀伐。他们需要果敢出手,决不能优柔寡断。所以,他们会本能地忽略掉人性里的一些细微部分,一次一点疏忽,一次一点伤害,经久累积,众多人众多事的累积,最终成为整体不安全因素里的一部分。

所以,一个组织里,需要有人专门出来灭火。但关键是要早早发现火种的方位,而且,一个组织不能在没有直接效益的方面花费太大。所以,通常也就省略了灭火岗位的设置。通常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者综合办,都为一大堆繁杂琐事所纠葛不清,更不用说这些人自己的内心里也闷着一团火呢!

一个组织,是不是可以为了业绩,不顾员工的内心感受?业绩优先还是感受更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