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內卷

這兩天,學了一個新名詞:內卷。翻箱倒櫃的查了一下詞典,沒有很確切的解釋。

內卷,網絡流行詞,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爲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通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經網絡流傳,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其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挺奇怪的一個詞,多念幾遍真的好像會被自動捲入到一種情緒中。聽身邊人說,這詞火了一年了,看來內卷被附着上了火一般的能量了。

其實呢,仔細想想,看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情,內卷這種現象確實挺火的:妞妞的媽媽給女兒報了鋼琴課,結果牛牛的爸爸就給兒子報了鋼琴課和舞蹈課。然後呢,楠楠的奶奶就給孫女報了鋼琴課,舞蹈課,繪畫課。結果呢,就是這個樣子,一層層的往上加,只是可憐了幾個孩子,每天都要不停的東奔西走,忙不迭的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又被逼着去做的事情,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種各樣的現象確實內捲了。

這種無創造性的單調重複的內部消耗是內卷化,隨手一抓,身邊正在發生着的現象都逃不脫內卷。例如,看電影(有限資源)時,當第二排的人由於前排遮擋而坐直時,後排的人(同行)也會紛紛坐的更高(競相付出努力)。本來坐着可以享受的電影,最終站着才能勉強看到(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俗語說的很對,騎馬找馬。很多事情,也許因爲身臨其境的緣故,而感覺不到自己的異常;只有等到時間久了,所有的症狀都展現出來,纔會慢慢的感覺到有些行爲意味着什麼。例如,我倒夜算是一個喜歡看書學習的人。不過呢,選擇性極強,就是說只看自己喜歡的,對於不喜歡的,無論什麼有用的書籍,都嗤之以鼻。記得上學的時候,語文特別棒,尤其是作文,根本不用打草稿,先在心裏過一遍思路和框架,直接拿起筆來,筆耕不綴。而且往往都是優,很得語文老師的賞識。數學不行,根本不學,大約也是及其討數學老師的厭了。

工作之後,看書的性格沒改,一直持續現在,這倒也是好的習慣。尤其是從事今天的工作之後,記得當時的初衷是好的,康復是一個新的職業,需要付出代價,學習是好事,多讀書分享一下。然而,後來卻發現我讀書,其他人也讀書,或者要多一些,再或者說形成一種風氣,無論是否需要,大概成爲一種攀比心理,也許就是內卷吧。

人類的獨特性是擁有一個自我意識,這種潛力可以帶我們離開,也可以帶我們回來,還可以帶我們超越,生命進程中遇見的阻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目的就是爲我們的發展創造前提。

內卷是一個新名詞。作爲新詞,目前尚未查到有任何標準或權威的定義,只有一些大致上的理解。內卷這個概念的內涵很豐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內卷的成因很多,我們不必深究,也難以深究。就其實,防止內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定的,持之以恆的做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