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孩子

小小蝸牛記性差,出門老忘家在哪,一邊走一邊畫,畫根銀線好回家。

這是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會教給孩子的一首兒歌,即便爸媽不教,幼兒園會有類似的兒歌。

早晨,難得一家人起得都早。老大已經去上學了,剩下三口下樓跑步,老二照舊是黏着我,非得拉着我手,一邊走一邊跑,還沒跑上兩步,兒子停下了,“媽,等等我…”好吧,耐着性子等唄,大學半分鐘,看他捏起一個什麼東西,“媽,你快看!”天吶!這孩子手中拿了一隻帶殼的蝸牛,黏糊糊的身體全部露在外面!我不由得趔趄了一下身子,嫌棄的眼神讓孩子很納悶:“媽,你不喜歡蝸牛嗎?你看,它好可憐呢,它會不會冷呀………”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是我最捉襟見肘的時候,一邊得想方設法的給自己臉上貼金(免得孩子疑惑我的沒一點愛心),一邊還得搜腸刮肚地應對他一波又一波我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眼珠子轉了幾圈,又在腦袋裏邊搜腸刮肚了一陣子,之後我煞有介事的跟孩子說,“乖,蝸牛就是看着太陽出來了,想要出來找個溫暖的地方曬太陽了,所以你趕緊把它放回原處,讓它接着曬太陽好吧?”“他曬完太陽不冷了回到它的房子(殼)裏沒有門怎麼辦?蝸牛就又要冷啦……”真不知道兒子的小腦袋瓜兒的思維跳躍爲什麼那麼快,又一個問題來了!我在想方設法的組織語言,“乖,蝸牛的房子是有門的,只不過跟咱們家的門不一樣,蝸牛用嘴巴吐出來的像小魚的泡泡一樣、或者像我們喫口香糖吐泡泡一樣的就變成一個門了,等它進去的時候自己再用“唾液”做成一個透明的“門”,剛纔它出來曬太陽從殼裏出來時門就破了,所以現在蝸牛的殼上你是看不到門的………”

這番話解釋下來真的滿頭大汗呀。

爲了轉移兒子的注意力,怕他有更多的問題,一個又一個的向我砸來。剛好前邊水泥地上有蝸牛爬出的痕跡,我趕緊引着兒子“乖乖,來看來看,這是蝸牛的銀線呢”。果然小傢伙兒不再糾結於蝸牛的“門”的問題了。我蹲下找個大約和兒子個子差不多高低的合適的位置,正好在朝陽的照射下,方便兒子看到那一排銀線。小傢伙兒蹲在我前邊,小眼睛亮晶晶的,看着那蝸牛爬過的痕跡,這時和他一起共背那首兒歌“小小蝸牛記性差,出門老忘家在哪,一邊走一邊畫,畫根陰線好回家。”這會兒他才知道兒歌中的“銀線”,原來就是這個東西。

於是又蹲在這個地方開始研究了。一會兒功夫,我看他用鞋子在那“銀線”上又踩又蹭的,納悶着問他幹嘛嗎,他擡起頭來,眼睛裏調皮搗蛋的神情都要溢出來了,低低地笑着說:“我想考考小蝸牛的記性到底差不差,我把它畫好的銀線擦掉一些,看蝸牛是不是就真的找不到家了呢?媽媽,它的銀線也是用鉛筆畫出來的嗎?和我用的一樣嗎?不對呀,小蝸牛沒有手,銀線到底是怎麼畫出來的呢?媽媽,這根銀線跑到哪裏了?難道是到這個洞裏面了嗎?現在這隻蝸牛在哪裏?我想找找它跟他一起玩兒………”

天哪,這一波又一波的問題,砸的我是皮焦裏生!果然是搬着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前面的問題還沒解決,更多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我幾乎又“無言”以對了!!

女兒小的時候就是個“移動的”“十萬個爲什麼”,如今又一個“十萬個爲什麼”。咋能不讓我抓狂呢?在這樣的小腦袋瓜前,最大限度的暴露出我知識的貧瘠,連我自己都忍不住鄙視自己: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不知道的東西!

一些科學的知識目前是沒法跟兒子科普的,畢竟接受能力有限。回來之後我趕緊惡補了一下常識,接下來都該想着怎麼利用這最佳的教育契機,給兒子接地氣兒的科普一下有關蝸牛的常識。想想女兒當年也曾經有一段時期對蝸牛之類的小動物特別特別感興趣,如今已經長大,再不會去摸這些腥腥的黏黏的東西了,因爲她的敏感期已過。兒子如今正是這個敏感期,有一本書叫《關鍵期的關鍵幫助》,說的就是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時期,及時予以引導。

我越發明白,做父母真的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教育孩子是一件超級複雜的事,對父母的要求實在是太高太高了。

就像下面這段內容,若不是爲了惡補,給孩子講解,我又怎麼可能去觸碰呢?

蝸牛一輩子只有一個殼,離開背上的殼意味着死亡。蝸牛在母體中時,殼便開始形成。“外套膜”是蝸牛等軟體動物所擁有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是合成背上的殼。碳酸鈣是蝸牛殼的主要組成成分。
蝸牛爬行時用它的足緊貼着別的物體,它的足上有一種腺體,叫做足腺,足腺能分泌出一種很粘的物體幫助它爬行,所以它爬過的地方,都留有足腺分泌出來的粘液痕跡,這種粘液痕跡幹了以後,就會形成一條閃閃發光的涎線。

兒子看似在跟蝸牛玩,實則以最大的好奇心在認識這個世界,我看似在領着孩子玩,卻因爲孩子的推動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又多了一點點。

感謝蝸牛!感謝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