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呢

我们对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呢

文/徐立华

马克斯.范梅南 说,“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听彭凤老师在分享共读《教学勇气》体验交流时说出这句话,让我心里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悟。马克斯对教育的理解让我 认识到为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常常那样的困惑和无奈,我有把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吗?还是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忽略了对自己和孩子内心的探索而陷入到习惯性的琐事之中了呢?
我们班级有一个后发育起来的男孩子,最初进入这个班级的时候,他还很小,不论是从身体还是从心理都感觉他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现在他成长了很多,变化了很多,也更加好动和活跃,他会在课堂上做各种小动作,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时不时在座位站起来,有时候还会离开座位到过道上去,甚至是到其他同学的座位上去打闹。我用眼睛一直在观察着他的变化,我意识到他长大了,他的心处于一种兴奋和不安的状态之中,从他一直在动的身体和灵活转到的眼睛中可以感觉到他的躁动,我对他的各种表现采取平静的观望态度。尽力心平气和地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也没有因为他频频地出现各种小动作而批评或者是责备他。但是我把自己观察到的他的真实情况当面反馈给他,我告诉他我看到了什么样子的他,他的表现给我的感觉和我希望他要做的事情。他表面上应承着,但是在行动上没有变化,为此我心中也很焦虑和苦恼。通过观看今天长沙老师共读活动的学习交流,我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我虽然没有因为他的行为表现批评和责备他,但是我心中真的对他的成长保持客观而热心的关注吗?我是否被他的行为搅乱了自己的心绪而失去耐心了呢?事实上,我多半时候是属于后一直情况的。
为什么我会因为他的表现而感到焦虑和不安呢?是因为他的行为不是我希望的吗?是因为他违反了学校的课堂记录要求吗?是因为他没有做到遵守承若,说到做到吗?还是因为他的表现引发了我内心的恐惧而怕自己失去对他的管理呢?
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和关注着学生们的行为表现,也在有意和无意中用各种固化的规则、要求、制度、标准在衡量着他们的行为,可是我们的教育重心到底在哪里呢?我做到了时时刻刻始终以关注“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这样的理念来陪伴学生成长吗?很遗憾的是,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对待孩子缺乏始终以成长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所以很多时候焦点都集中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上,而缺少深入的反思。“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那么我想我会收获孩子和自己的更多快乐体验和真实体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