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們在引導孩子逃避什麼

我們在引導孩子逃避什麼——《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我們曾經記得自己在小的時候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麼好奇嗎?我們曾經歷過哪些有趣的探險而收穫了自己對世界的體驗和認知呢?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經歷和體驗是否幫助我們變成一個更加成熟而豐富的人

原创 原本如此 何需改裝

原本如此 何需改裝——《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兒童生來就知道如何投入生活本來的樣子。他們會哭、會鬧脾氣,但他們不會把價值觀與可能發生的事聯繫起來。除非大人們教他們別的做法,當生活使他們跌倒時,孩子們隨時準備自己站起來。正因爲這個原因

原创 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在哪裏呢

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在哪裏呢文/徐立華馬克斯.範梅南 說,“教育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聽彭鳳老師在分享共讀《教學勇氣》體驗交流時說出這句話,讓我心裏忽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悟。馬克斯對教育的理解讓我 認識到爲什麼在平時的教學中自己常常那樣的

原创 爲什麼我們那麼關注孩子的行爲表現呢

爲什麼我們那麼關注孩子的行爲表現的呢——《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事實是,在行爲上,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要比我們對自己、對配偶或者對朋友的要求還要高。這不就是雙重標準嗎!孩子摔了一跤,我們有些人會馬上責備他們,有時還會用最不禮貌的方式給

原创 陪伴成長 共同進步

陪伴成長 共同進步文/徐立華班裏面有個發育比較晚的男孩子,剛上高一的時候,他看上去像個小學生似的,小小的個子,稚氣未脫的面孔,在同學們的眼裏他就是大家的小團寵。現在他長高了很多,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小白鞋天天用買來的專業擦鞋的工具擦拭得乾

原创 我們的課堂壓力來自哪裏呢

我們的課堂壓力來自哪裏呢——聽年輕人公開課後的思考文/徐立華今天聽了一節語文課,是一個去年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講了一節古詩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整體上看,老師的教學設計非常完整而全面,從課前的小活動:誦讀古詩詞————導入新課——

原创 無須感到慚愧 只需做出努力和改變

無須感到慚愧 只需做出努力和改變——《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每個家長都知道他們不應該對孩子吼叫。儘管如此,所有的家長有時也難免觸犯並感到慚愧。爲什麼呢?因爲了解某件事與把它融入生活是非常不同的。前者需要知識,而後者需要智慧和時間。爲

原创 爲什麼我們常常會對自己的孩子發泄情緒呢

爲什麼我們常常會對自己的孩子發泄情緒呢——《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說,“當我們感到無助或者焦慮時,都傾向於將這些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這時孩子就成了代罪的羔羊。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我們把這種行爲稱之爲把痛苦‘投射

原创 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麼

孩子們真正需要什麼——《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作爲父母,我們是不是都想給自己的孩子他們需要的一切?但是,我們真的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嗎?當現代的父母忙於工作和掙錢而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們在物質方面的給予真的能滿足孩子內心的

原创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媽媽呢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媽媽呢?文/徐立華今天上午因爲一點事情去園藝專業教研室坐了一會,教研室裏有一位和我共事多年的老教師,因爲比我大兩歲,所以這些年她一直保持着稱呼我爲小徐老師,看到我之後她說,“小徐老師,我給你做個心理測試吧。”我非常好奇,不知

原创 我們爲孩子設定的目標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

我們爲孩子設定的目標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對於家長而言,是否我們都會在心中對自己的孩子設定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目標?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和分析過這些目標所體現的隱含信息呢?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說,當我們家

原创 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我們的情緒

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我們的情緒——《家庭的覺醒》讀後感文/徐立華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家庭的覺醒》一書中說,爲了找到情緒的根源,我們應該從覺悟開始,這正是覺醒式教育圍繞的核心。覺悟自己的想法、感受、行爲——事實上,我們帶進孩子生命每分每秒的所有

原创 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讀《家庭的覺醒》後的思考文/徐立華今天讀今天讀沙法麗.薩巴瑞《家庭的覺醒》一書中第4章的第五部分內容,小標題爲:欲教養孩子,先教養自己。作者在書中說覺醒式教養就是要來個大逆轉,把焦點轉到父母身上,需要“教養”的是父母

原创 如何實現自我突破

如何實現自我突破——讀瑞.達利歐《原則》文/徐立華今天讀瑞.達利歐的《原則》一書中的第一條原則。獨立思考並決定:(1)你想要什麼?(2)事實是什麼?(3)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1)你想要什麼?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真的很困擾我

原创 我們在擔心什麼

我們在擔心什麼——讀《家庭的覺醒》後的思考文/徐立華“當我們忙着帶孩子從一項活動趕往另一些活動時,當下發生的事情開始變得無關緊要,甚至不受歡迎或不被接受——因此也就沒有了意義。我們習慣地認爲,下一秒發生的事情纔有意義,而不是當下的事情。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