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孩子設定的目標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

我們爲孩子設定的目標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

——《家庭的覺醒》讀後感

文/徐立華


對於家長而言,是否我們都會在心中對自己的孩子設定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目標?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和分析過這些目標所體現的隱含信息呢?
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說,當我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功、善良、受人尊敬……作者說,當我們這樣設定目標時,我們在無意識地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的孩子缺乏某種東西——這些品質現在並沒有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作者的分析讓我忽然領悟到我們在無意之中做了什麼?仔細想想,我們的孩子真的缺乏我們對他們的成長目標中希望的那些品質嗎?還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這些品質而否定了他們呢?就拿快樂和善良這些我們常常希望自己孩子具備的品質而言,是不是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會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和善良的人?但是他們天生不是那樣的嗎?反思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對孩子們做出了不客觀、不公平的評判?每個生命誕生之初,都具備着快樂和善良的品質的,往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經歷和生長的環境影響、弱化了他們這些美好的品質。
我們是否記得作爲父母,我們的孩子用他們與生俱來的快樂帶給我們的快樂時光,反思我們自己是否我們因爲自己生活的壓力而把不良的情緒發泄給自己的孩子?
我們爲什麼要對孩子們設定目標?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我們是否在孩子做自己喜歡而快樂的事情時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和幫助呢?目標是一種對未來的規劃,既然是給孩子的規劃,我們的目標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本性?我們的出發點是否以孩子爲中心的還是從我們的視角做出發的呢?我們的目標是否是孩子從內心真心接受的還是約束了孩子們的天性和自然成長呢?我們是否有考慮過,一個孩子的童年必須有着明確的目標限定嗎?一個被既定了的童年是否是真正快樂的呢?我們的本意和目標是否是一致的呢?
“……這種目的性明確的任務製造了各種壓力,最終難免在我們對孩子的反應行爲上流露出來,有時還能把家裏的氣氛推升至沸點。只有當我們能與當下的孩子建立聯繫,認爲他們的樣子就是現在這一刻他們應該成爲的模樣,我們才能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如果我們放下心中預設的各種期待,那麼我們很難接受孩子和我們期待不同的各種表現,當我們拒絕接受他們時,我們和孩子是分離的、斷開的,這樣我們不可能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更不可能給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只有當我們以同理心和孩子進行相處時,我們才能和他們建立聯繫,我們的期望才能和他們的真實身份相匹配,我們才能夠懂得如何支持他們。否則我們的期望會變成壓力,讓孩子感覺到沮喪和無助。
我們是否都執着於改變孩子?我們是否設定他們無法完成的目標?我們是否給了孩子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壓力?作者提醒我們想一想,長期生活在“你必須成爲某人期望你成爲的人”這一信念指向,是種什麼感受?如果是換做自己處於那樣的位置,自己會感覺怎麼樣呢?
當我們爲孩子們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們想過他們的身份和年齡嗎?還是我們從成人的角度預支了一個孩子的未來?是孩子們讓我們失望還是我們自己設置了一個讓自己失望的局面?
正像王陽明先生頓悟之時說的那樣,“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作爲父母,我們想要的東西應該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而不是從孩子出發去滿足我們的希望。孩子是一面鏡子,他們映照出我們內心缺乏的某些東西,如果我們是快樂的,我們就會只看到孩子的快樂,如果我們是善良的,我們就會感受到孩子的善良,如果我們是尊重他人的,我們就會得到孩子的尊重,反之亦然。我們對孩子期望的未來就在孩子現在的每個時刻中,發現孩子的快樂、善良、內心的富足,支持他們爲自己的進步作出的努力,理解他們在成長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我們纔不會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遠離我們,獨自承擔成長的痛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