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般存在的學校—走進鄭州加斯頓小學

追尋“農曆的天空下”的課程足跡,我們一行8人來到了鄭州加斯頓小學,一所在公衆號中所提到的“世外桃源”般的學校。

到達加斯頓小學門口,我們異口同聲:“這所學校真的好小呀!”,也終於明白了之前微信裏所提到的“50人的接待量就到極限”,當時我們納悶,一所學校連50人都裝不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美麗熱情的原校長帶我們參觀了校園。校園僅有一棟樓,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麼一所“袖珍”學校卻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每間教室都沿襲着幼兒園的設計理念,將學習、生活融於一體,讓孩子們感受到課堂就是“家”,溫馨而舒適。這裏的老師、孩子們享受着快樂、幸福的學習與成長,拋出了繁瑣的行政事務、各種檢查,只是簡單的教學、研究課程、和孩子相處,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做任何事就怕用心

走進多媒體教室,一個小小的舞臺承擔着各種活動的重任,承載着孩子們每一次活動的精彩瞬間。爲了解決孩子們候場、登臺難的問題,學校老師們就地取材、精巧設計,一個小窗簾的設計,用極少的成本解決了實際的難題。

原校長介紹,學校的一線老師一共19人,其中器樂老師僅有一位,但卻承擔起了一至六年級的各種器樂的教學任務,不僅令我佩服。走進美術教室,裏面陳設的很多作品都是利用廢舊物品來呈現的,爲了讓孩子們創作“鼎”的造型,美術老師還特意帶着孩子們走進博物館,觀察了各種各樣的“鼎”,用身邊的可利用的材料進行製作。

對比自己身處的學校與環境,論場地,我們有充足的區域空間,然而利用率有多少?面對多媒體室的應用,遇到同樣問題我們總是先想到要花錢再蓋個大舞臺,面對美術創新,我們總是先想到缺材料,以上種種貌似只要有錢纔可以解決的問題,然而真正缺的是我們的用心。

做任何事最怕用心,只要用心做了,總會將最美好的事物呈現。

走近晨誦,感悟美好

聽了一節“農曆的天空下”的晨誦課程,也讓自己思考我的晨誦實踐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晨誦的課堂更多的是以讀、指導讀爲主,在讀中品、讀中悟,孩子們在讀中我能感受到詩歌的韻味與情感;在讀中設計思考互動的問題,更多的關注每個孩子的朗讀、展示讀等,而我的教學受網絡晨誦課的影響,忽略了個體的朗讀,這點需要改進。

晨誦課結束後無意中走進了“齊天大聖”教室,看教室名時,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閃而過,因爲只有這個班還沒下課,所以就推門進去聽一聽。吳老師正在講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的導讀課,之前聽說過全人之美課程中的這一系列,但心中也有疑問:這麼深奧的書孩子們能讀懂嗎?我買了一本看了看,然後扔在了角落裏,然而吳老師的這節課讓我喜歡上了《吉檀迦利》,讓我明白了爲什麼要開設這樣的晨誦課程,對於每個孩子的人格塑造、生命的意義都有着巨大的意義。今天一天我們都在有意無意間聊到“人性”“神性”,可見吳老師這節課的影響對我們有多大,也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研讀。

吳老師很熱情,課後和我們聊了很多,我也和她分享着我們實踐中的案例、成果,提出自己的困惑。吳老師都一一解答,而且在交談中也才得知,我們參與的此次項目提供的課件都來自於吳老師一年的實踐與整理,這纔想起來,原來課件中提到的“齊天大聖”竟然是吳老師的班級,吸引力法則,在不經意間我們相遇。

和吳老師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她是在用生命做教育,把自己對文學的積澱,對生命的感悟融入到教學中、晨誦中,纔會讓每一節晨誦都上的有滋味。如果說《吉檀迦利》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起初還有些深奧的話,那麼最起碼這也是一種“喚醒”,在心中種下一顆美的種子,然後靜待花開。我更加理解了晨誦的意義,理解了全人之美課程理念中的“喚醒”二字。

吳老師提到,晨誦詩詞更多的是走近,真正讓自己、讓學生化身爲詩人,真正的“穿越”到那個年代、那首詩詞中,感受他創作的背景、初衷等,要有代入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真正感受詩歌的美好。

關於晨誦後的作業,吳老師建議,不一定每一首詩詞都有作業,感覺孩子們有共鳴的、有感覺的詩詞,可以設計巧妙的問題引發孩子們思考和抒發。在問題的設計上也追求代入感。

關於作業的呈現,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要給孩子們即時的成就感。在加斯頓小學隨處可見孩子們的作業展示,每一個孩子的作業無論好壞都一一呈現,讓孩子們相互學習、借鑑,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的作業都有意義的存在着。

在和吳老師的交流中,我也在思考,自己的“火候”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去鑽研,人們只有當自己成長了,才能帶給孩子們更深層次的內容。

學習本該很快樂

走近二年級的英語課,英語老師帶着孩子們在爲明天下午的小橋音樂會做準備,從最初的節目彩排到複習前面晨誦的英語歌曲,我看到了每個孩子快樂歌唱、自信英語表達的狀態。歌曲的選擇,從兒歌到繪本到流行到經典,老師對於晨誦內容的選材非常的多元化,也更易孩子們所喜愛,讓我感受到原來英語的晨誦可以這麼有魅力,可以如此讓孩子們喜歡上英語、敢於發聲表達。每一首歌曲響起時,孩子們要麼手舞足蹈,要麼跟着旋律打節奏、表演,每一個孩子的聲音都特別的響亮,在他們的歌聲中我感受到了快樂與幸福。

反思我們的教學,晨誦課成爲單詞背誦課,總覺得教學任務完不成幹這些不相關的事情有什麼作用?“英語歌曲作爲歌曲應該是音樂老師的工作,我五音不全,教不了”,還沒開始實踐,各種的問題已經把老師“難住了”!

是我們限制了孩子們的閱讀

走進每間教室,隨處可見的是琳琅滿目的書籍,三三兩兩的學生總會在空閒時間讀讀書,沒有刻意爲之,他們已經將閱讀看作了一件平常事。在孩子們的課上回答、讀書分享中感受到了孩子們的閱讀量的驚人和內容的寬泛,在五年級聽課時,無意中看到孩子們桌子下的《鹿鼎記》,也才注意到書架上金庸的系列小說,這是在中學裏都禁止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在這裏成爲常態,讓孩子們自由閱讀,突然意識到:是我們限制了孩子的閱讀?

縱觀全人之美課程的書梯,分類別、分階段,具體書籍類型一目瞭然,如果在小學階段完成這些書籍的閱讀,孩子們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估量。

一羣人的“頭腦風暴”

中午休息時間,我們相互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獲,也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而產生的相互碰撞。老師需要先“覺醒”才能談改變還是可以在改變中促進老師的“覺醒”,展開了一場“對決”,其實兩者都需要,我們參觀學習看着再好,老師不想主動改變一切都是空談。然而當我們從一個點入手,做着做着或許老師就逐漸的自我“覺醒”了。

此次鄭州之行收穫很多,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回校實踐,然而面對改變、面對“覺醒”,我們又能實現多少呢?

所有的事情最怕用心,用心去改變、用心去對待工作、用心去澆灌每一朵花!希望我們學校的某一個角落裏能留有這份“世外桃源”的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