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木頭花開啓發錄045

羅振宇啓發俱樂部告訴我們,關於這個“懂”字,是有一個標準的。

這個標準就是還原。也就是,你能否把眼前的對象,還原到一個更大的框架裏。做到這個還原,就做到了懂。

有一個關於駱駝糞的故事,說二戰的時候,英國空軍部隊有一個規定,戰鬥機的皮革座椅要用駱駝的糞來擦洗保養。據說英國空軍的後勤兵很多年以來一直都這麼幹,誰也不知道爲什麼。

但是在歐洲戰場上很難找到駱駝,所以很爲難。後來有人就問,爲什麼要用駱駝糞去擦,才發現原來當年英軍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需要駱駝運輸,可駕馭駱駝的皮具是牛皮做的。駱駝性子大,它一旦聞到怪味,比如牛的味道,就會犯倔,賴着不走。沒辦法,英軍只好用駱駝糞擦牛皮具,蓋住牛皮味,讓駱駝覺得這是它的同類,就不犯倔了。這個原則就這麼一直用到了飛機上。

聽了這個故事,你尷尬了麼?我有點。覺得自己幹過類似的事。

人類在知識問題上,常常會留下了用過的創可貼,卻忘了那個流過血的創口。

比如,喫飯。僅僅是品嚐眼前這道菜,這叫食客。而美食家之所以被認爲懂美食,是因爲他能把一道菜,還原到一個更大的美食文化框架裏。比如,這道菜屬於什麼菜系?它誕生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這都是在還原。

再比如,聽音樂,普通人聽的是好不好聽。而懂的人就知道,這屬於什麼風格的音樂?在這個圈子裏,鄙視鏈從上到下是什麼樣的?而這首歌處在鄙視鏈的什麼位置?這也是在還原。

內行看門道,這個門道,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在還原。


同樣,對於一本書,能不能搞懂的關鍵,也在於你能不能把它還原到一套更大的框架裏。這套框架,一共包括四個方面。

基本內容。

能把原書的核心內容弄清楚。比如《紅樓夢》,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知識延展。

把書的內容向外延伸一層,能把它還原到它所處的知識網絡裏。

比如《紅樓夢》,在它所在的領域裏,爲什麼有如此高的地位?爲什麼能進入四大名著?

環境還原。

因爲每本書都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者。讀懂一本書,要把這本書還原到作者的人生處境中。

比如,作者當年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本書?在他畢生的創作經驗裏,這本書扮演着什麼角色?

帶着這些問題,你會發現書外的另一番風景。順着這些問題去考證,你會發現,這本書在你腦中的圖景,又擴大了一點。

讀者體驗。

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把這本書還原到每一個讀者的生命體驗裏。

假如把我們的人生比作一場旅行,這本書是什麼樣的風景?假如把我們的奮鬥比作一場戰鬥,這本書又能成爲怎樣的一件武器?

吳伯凡老師曾經說過,在一片森林裏,一顆大樹倒下,會發出轟然巨響嗎?答案是不會,除非有你在。

因爲自然界,並不存在一個叫聲音的東西。自然界只有振動波。它觸碰到人的耳膜,纔有了所謂的聲音。沒錯,有人,纔有聲。

讀書也一樣,一切的震撼、價值、改變,最終都要落在人的生命體驗裏。

說到底,搞懂的本質,就是在人的生命體驗裏,去讀出一本書的價值。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有一個比喻,他說,這個世界上,我們用的所有東西只有兩樣,一個是碗,一個是棍子。

碗是幫你裝東西的容器,比如你們家房子是碗,裝着你的全部家當。你家裏的衣櫥是碗,幫你裝衣服。你家裏的書櫥也是碗,幫你裝書。

棍子就是讓你拿着作用於這個世界的工具,比如你的筆,你的鍵盤,還有槍、炮、老虎鉗子、弓箭等等。

過去,我們總把書看成一個碗,因爲裏面盛了知識。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根棍子,它曾經是,也一定是某個人拿起來解決某個問題的棍子。

羅振宇說,如果一本書就是天上的一顆星,那我們的任務,不僅是仔細觀看這顆星,而且是要追問:女媧當年拿它補了一個什麼洞?

願你,讀懂一本書。

(摘自公衆號木頭花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