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受傷的婚姻治療

在前一篇“有多少婚姻毀於瞭解”中分析了:有些婚姻的破裂,看上去是被毀於彼此真正的瞭解,表現出的是對他人弱點的不諒解,但實際上反映了,關係的分裂是毀於人對自身弱點的不諒解。同時還分析了,足夠好的關係,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而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是在於能夠以局部匹配。人的匹配的變化維度很大,需要多角度,更需要人的胸襟和智慧。

許多親密關係之所以早衰,是他們說因爲“不般配”,但奇怪的是,婚後說不般配,婚前卻感覺是絕配。可想,在他們的無意識是按着“完全匹配”建設關係的。情況卻是,按這樣完全匹配的要求的結局,不是衝突就是分裂樣。這證實了婚姻,是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

根本的問題還在,婚姻中受傷的雙方都堅持認爲,我終於知道是對方的“缺陷”欺騙了我,卻不瞭解是自己有“缺陷”才承受不了他人的缺陷。雙方也不瞭解自己當初是以幻象選擇了對象,不瞭解自己根本就沒有容納自身和他人缺陷的能力。

如果說,受傷的婚姻還有藥可治,那首要的前提是,他們有治療意願,然後是接受治療的方案:學習“相處的藝術”。若問這方案有無效果,那是取決於是否用心和堅持學習。

何爲相處的藝術?

我曾寫“對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反思”,想闡明婚姻關係的本質,並非通常認爲的“相愛容易相處難”而是“相處容易相愛難”。當然,是通過那些打不散的的打鬧婚姻爲依據的。所以若問“被毀於瞭解”的受傷婚姻能否治癒,還必然得回到“如何相處”的老話題。

婚姻受傷,是人們既不會相愛也不會相處所致。無論婚前人們是否相愛,都決定不了婚後的命運。這分明說,相愛和相處是兩回事,猶如愛情跟婚姻是兩碼事一樣。因此,既然走進了婚姻,又有修復婚姻的需要,那麼你就應認真學習以下的課程:

1,學習反思自我。現代人的痛苦之一,是忙於追逐疏於反思。衝突性婚姻,更是暴露關係中的人一旦不快,則將氣撒向對方,匱乏向內看的覺悟。當婚姻開始口角戰時,已在提醒雙方應反思:①你們是用自以爲的“對”,在聲討誤以爲對方的“錯”。②婚姻中太講理,是傷害感情的刀劍。講理的互動模式,說明雙方都想“救贖”對方,都在借道理這把劍,戳擊對方的軟肋,雙方都是迫害者。③只要有一方,能先閉嘴道理,口舌之戰便打不起。許多事情,本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何況伴侶他/她絕非我們生命中該打擊的仇人。

2,分離幻象。這是另一深刻的反思題:婚姻是換代的原生家庭,我們過往經歷所累積並壓抑的不滿,會成功地轉移到婚姻中,源源不斷的無意識的發泄着,併發揮着破壞性作用。同樣,我們過往經歷所塑造的理想幻象也會成功的,無意識的投向婚姻中的對象。

換一種理解,伴侶不能友好相處,是因爲感覺對方的缺陷(實際是差異性的特質)傷及了我。這純是我們把對方理想化以後的自我需求挫敗。真正的傷害源,是自己要的太多,自我心理容器又太小,承接不了他人的特殊存在。人在關係中的幼稚化,就像俗語說的“沒飯喫怪筲箕”。

因此婚姻若沒有互傷,必須是能分清自我幻想與現實,各自收回“按己意向強迫對方”的投射。

3,學習接受。這既是親密關係的境界,也是所有關係相處的藝術。

接受什麼呢?都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差異是人的本質。而我們的婚姻受傷,往往是因雙方不容差異所致。那麼,避免婚姻受傷的出路就應該是:接受差異

如果你的難題是:話說起容易,做起難。那你還得反思,爲什麼做起難?難在哪裏?又憑什麼接受差異?若要理由其實很簡單:憑我們想要婚姻,想擁有幸福。有了這個理由,我們就有責任學習相處的藝術:先承認差異,再容許差異。

4,學習放棄。放棄什麼呢?任何一對婚姻分離,都不是突然間的決定。有人說,情感是慢慢變冷,樹葉是漸漸變黃,人的故事是走走停停寫到結局。而關係中的愛,是因爲失望太多,才變得不愛。那句“由愛生恨”的真正本質反映了,人是自私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人總是重複着一種恨:你讓我失望,我讓你後悔。可這背後,究竟是什麼產生的失望呢?

不難想到,是人心的貪婪,和我們固着在幼時那個永不退卻的夢想——無條件愛我。也不難想到,修復受傷的婚姻,我們需要一種放棄,放棄對伴侶絕對愛我的幻想。

5,學做關係中的智者。我總有一感覺,修復親密關係的前提,是自己能跟自己的陰影談一場戀愛。意思是,人首先能愛自己,包括自己的陰影部分和缺陷,才談得上能愛他人。

學做智者,先要謙卑地訪問下自己的心:婚姻裏,你貢獻了什麼?你扮演了什麼角色?你可能是受害者還是迫害者,是犧牲者還是抱怨者?你是用愛在控制誰,還是你用恨在愛誰?你真實的需要是什麼,對方的需要是什麼?爲滿足自己和對方的需要,你能做些什麼?

學做關係中的智者,是須放下渴求對方愛我,同時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個可愛的人。學習智者的相處原則,即:投桃報李,悅納差異;尊重缺陷,欣賞優勢;有獨立的依戀,有邊界的共處。

相處的課程,以及受傷婚姻的療愈之路衆多,難一一道盡。說到底,婚姻是一座大學,它蘊含有豐富而高深的人文知識,在那裏你本可以修身成長。但是否學有所獲,能否成長,不在於婚姻大學的貴賤,而在於人學習能力的高低。

人性的弱點,註定我們在親密關係裏會經驗不同程度的傷害。反觀我們受傷的關係,發現真正傷害人的,不是我們身上有的弱點,恰是我們對弱點的憎恨、不寬容。因此,規避傷害,或真能修復傷害的途徑,定是以上所談及的那些“相處的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