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熊玲:愛恨的緣起

從心理學角度看,爲什麼人們會喜歡一些人和討厭另一些人?(一)自然的,本性使然世界萬物,有奼紫嫣紅的耀眼奪目、有淒涼殺戮的慘不忍睹,有白有黑,有生有死,有美有醜....人類,亦然。盧梭在《人類的不平等起源》中闡述了,人在原始人類時,部落羣中那

原创 熊玲:奇葩規矩

做服務工作的受點小委曲也就算了,爲什麼有人一定要求他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此規矩的定義。服務行業,堪稱社會形象窗口行業,對工作人員的服務要求甚高,很自然,但若要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則是令人感覺既可笑,又可恨的奇葩規矩。或許有人認可它

原创 熊玲:抑鬱症何以高發?

當今社會爲什麼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當今社會不僅是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與抑鬱症近親的躁狂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疾患的人,也越來越多。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去醫院看病的,和看病出來的“結論”,幾乎多數人都是抑鬱症。你還能經常聽到,身邊的人羣中

原创 熊玲:活着,還是隱入塵煙?(上)

人類面臨的很多終極問題,就在日常生活裏。如,是繼續讀書,還是找份工作?是躺平,還是折騰?是要孩子,還是做丁克?是生存,還是生活?這都是個問題。如今流傳一種說法:活着,活下去就好。這在說明啥,又如何活着?成爲了現代人的一大問題。忽然想到,爲什

原创 熊玲:感情中的男女,哪一方容易受傷?

容易在愛情中感到受傷的人,多見有自卑情結,或自戀水平不高的人(即心理學上講的病理性自戀),就是通常說的太自我或心胸狹隘的人。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自我的價值存在必須建立在他人的接納和認同上,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在親密關係中,對被關注和關愛的需

原创 熊玲:改變父母的言行,孩子纔可改變

父母這句“我都是爲了你好”你們怎麼看?父母以爲,只要我們付出了,你就應該有出息。只要兒女幸福,我們忍飢挨餓都行,只要兒女成器,我們做牛做馬也甘願。卻不知,這樣的付出與犧牲,純是他們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和想要回報的潛意識願望,但是以“我都是爲了

原创 熊玲:受傷,何來何去?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受傷?何以受傷?身爲人,難免受傷。人這一輩子,要受肉體的、精神的、靈魂的,大小不同的很多的傷。原因嗎,有看得見的,有無形的,太繁蕪複雜了,說不清道不盡。至於,什麼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受傷?自然跟那個“你”有關。大千世界,

原创 熊玲:成人心裏的受害者

爲什麼有些人那麼容易受傷或者是把自己陷入陰暗面?通俗理解就是,臉皮厚的人,不易受傷,臉皮薄的人容易受傷。但這還不太能使人知其所以然,臉皮的厚薄爲什麼能決定易否受傷?臉皮厚是咋回事,臉皮薄又說明啥?我們可從哲學、心理學角度來理解,人,是什麼構

原创 熊玲:婚戀對人類的發展有影響嗎?

婚姻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文明現象,但它的發展變化並非政治、科技那麼艱辛而複雜。因爲婚姻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它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殖,依戀,規避孤獨”需要,是永遠不會變的。較顯性的變化是求偶目的和求偶標準有變。如果以時代進程看求偶、婚

原创 熊玲:朋友圈對你的意味?

怎樣看待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和很少發朋友圈的人?1 )關於朋友圈我認爲,理解怎麼看待經常和很少發朋友圈的人,應先理解朋友圈是什麼?對你個人而言,它意味着什麼?而理解朋友圈,不能只單純理解爲是線上交流的平臺。在實際功能上,朋友圈已經成爲了人們最熟

原创 熊玲:教子育人,快樂的心智養育是關鍵

育人的關鍵是什麼?教子育人,我們都知道快樂的心智養育是關鍵。但我們教育界“明知什麼該揚什麼該棄,卻只能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很多家庭教養也跟着怪,總是說一套做一套。我有一來訪者,她說她是爲孩子活着的,爲了6歲兒子的前途,本來不很富裕的他們,住

原创 熊玲:一個無聊的道德難題

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孩子同時落水,你會先救誰?1凡此種問題,似乎在拷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但我覺得都是很無聊的僞道德命題。仔細審視這題,若真有這樣的情景,那麼,自然是先救離你近的孩子,如果兩孩子同在一起,那就同時救起哦。難道,先救誰家的孩子,隱射

原创 熊玲:你喜歡“喜歡,還是被喜歡”?

該追你喜歡的人,還是答應喜歡你的人?人類在喜歡什麼的事物上,只憑借自己感覺就能判斷和選擇,唯獨情感,存在喜歡他人,和被他人喜歡。於是,在找對象聯成親密關係的問題上,就有了矛盾衝突,有了選擇性爲難。關於,是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好呢,還是找一個你

原创 熊玲:爲什麼結婚之前愛如蜜、結婚之後鬧離婚?

這類“開頭是天堂,之後是地獄”婚姻,顛覆着“男女之所以走向婚姻殿堂,是因雙方彼此瞭解對方、喜歡對方、甚至承諾對方。如果後來有分手,那是因爲彼此有了誤解、猜疑等”的認爲,而恰是:婚姻是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人們在戀愛或初婚期,感覺對象是

原创 熊玲:安全感究竟來自哪?

在一段戀愛中,男生要如何給女生帶來安全感?安全感就像食物一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凡親密關係,之所以稱親密,是雙方如在“共生”中體驗着足夠的安全感。人們天然的在越高的安全體驗中,就越是害怕分離。所以這一問題,不禁令人生問:戀愛中爲何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