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教子育人,快樂的心智養育是關鍵

育人的關鍵是什麼?

教子育人,我們都知道快樂的心智養育是關鍵。但我們教育界“明知什麼該揚什麼該棄,卻只能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很多家庭教養也跟着怪,總是說一套做一套。

我有一來訪者,她說她是爲孩子活着的,爲了6歲兒子的前途,本來不很富裕的他們,住進了高檔小區,報了富貴學校,本來她不情願給孩子上補習班,但她不想輸給小區的大人和孩子,便給兒子報了6個課外班。似乎,我們都知道:你生命的過去被告知了什麼,被經驗了什麼,它將是伴隨你今後行爲風格的影子舵手。我們也同意: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性格養育,而非學習成績和那些瘋狂的課外輔導班。我們亦懂得:“聰明的家長總是跟在孩子身後,糊塗的家長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面”...可是,明白這些道理的家長,總有另番道理“有啥法,胳膊拗得過大腿嗎”,這爲何?

教育界吼了很多年的對中小學生“減負”重視素質教育,實際上呢?諸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薦新教育理念--培養愛的能力、生活能力、適應能力”之道理,結果又怎樣呢?似乎每個做教育的人都會說“我們也無能爲力”,每個教師會感嘆“我們也不容易啊”。爲什麼我們要說一套做一套呢?

借《虎媽貓爸》中的經典臺詞“別試圖叫醒在裝睡的人”,比較能隱喻中國教育、家庭教養的諸多怪象的動機。

其實這怪象背後,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有太深的固步自封、唯利是圖、陽奉陰違的劣根,太稀缺誠實、公正、信仰、愛等元素。

可我們還是想說,即便如此,做家長的若真爲了孩子,就應該正視: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改變家庭養育模式我們是可以自主的。因爲你很清楚,真正的愛孩子,是捨得放手孩子,才能在孩子兒童期完成或形成獨立的——愛的能力、探索與創造力,開放的心、彈性化的個性。

也因爲你無法迴避,決定人一生的前6年成長,主要是靠家庭供給:有依戀更有分離的養育模式。中國父母尤其是母親跟孩子的關係,是粘連性的關係,甚至幾代父母去控制粘連一個孩子。簡單說,分離就是:在孩子三歲開始,母親要逐一與孩子分離,增進父親跟孩子的情感交流;雙親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各方面逐一做到信任地放手。我們真希望,是由這樣的真愛在主導這個家、主導這個家的養育。

實現這一希望,要看我們的撫養人,能否首先敢於改變自己:隔代父母敢於退出對兒女的干預、對孫輩的管教行列;母親敢於收回對孩子包攬的手、敢於與孩子分離;撫養者們敢於脫掉虛榮的外衣,不與人攀比,不隨波逐流。作爲教養者,你敢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