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虎媽貓爸》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繞口的《虎媽貓爸》是一部很普通也很奇葩的電視劇,有些地方誇張到不可理喻,令人反感。但它卻在最基本的教育、教養問題上,反映了值得我們反省的劣根性,和社會心理學意義。

就0-8歲的孩子,用教養比教育更貼切。如何教養?這本是每個父母或養育者應該懂得,但卻從來被忽視的問題。筆者透過《虎媽貓爸》中怪誕的家庭養育模式,揭示幾點隱喻,供養育者們思考。

⑴ 中國式的母親隱喻

在夫妻關係中,我們常聽到的是母老虎,而非公老虎;在親子關係中,亦常聽到的是老虎媽,而非老虎爸(狼爸是極少)。這是否暗示,老虎是中國式的母親象徵?如果影視作品是生活的再現,那麼引起社會反響的《虎媽貓爸》已證明了這一象徵。

不言自明,比喻母親爲老虎,是企圖表達她身上的殺傷力。老虎還有人類文化的圖騰象徵,這也隱喻了母親的“圖騰”性:敬畏,可望不可即。這一隱喻,於親密關係中,無論她作爲母親,還是妻子,都會令身邊的人望而生畏。

女性的虎威,在職場可叱吒風雲,在親密關係可殺傷感情。因爲,職場講究理性與力量,親密關係講究情感與溫柔。

老虎式的母親,主要指母親老虎般的態度與方式,體現在夫妻關係,他們的感情交流是緊張,壓迫性的,而親子關係,他們是控制與被控制的無限循環。關鍵的,對小孩子而言,母虎式的愛,是具有剝奪、破壞孩子情趣發育的愛。

常聽到女強人女漢子的稱呼,這不過是虎母的現代叫法,她們中大多是事業有成、婚姻失意,屬於職場幹練、家庭失能的一撥人。最簡單的原因,是她們無意識的習慣將“虎威”帶入親密關係,而脆弱的親密情感勢必面臨了,遲早要來的緊張、壓迫。

《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是這一現象的範列。從她身上,可清晰看到虎媽在親子關係中的角色,以及角色後面的動力。

先從名字看,畢勝男,包括她弟弟畢然,就透示出一股濃烈的虎味。順着這股味,你自然會聯想到:勇者、勢必獲勝、必然成功、必須勝過男人等之類的意涵。

當然,這是畢勝男父親的自我理想投射。他也的確按這個理想,培育出了卓越,至少在成績、職場能力方面勝過男人的女兒——畢勝男。只是父親不會意識到,這種成功是以犧牲女兒真實自我,如快樂童年、女性柔美、情感依賴爲代價的。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畢勝男像一個性別身份顛倒的虎媽,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着父親角色,夫妻間,她更像個男主,這暗喻了母親跟兒子似的親密關係。她跟孩子之間,是典型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那麼,虎媽畢勝男一家,幾乎是多重親子關係的三角疊加。如果再把畢勝男的原生家庭,和她的婆婆家加進來,不知他們有多少重疊的親子關係。你說這個家的“養育”不亂纔怪。自然,我們也就理解了被養育者的抑鬱爆發,理解了作爲子女的畢勝男、畢然、羅素、羅丹他們的神經質、偏執、強迫性求勝的行爲。

奇葩的親密關係,映射了中國家庭毫無邊界的特色結構,家家戶戶都是把上輩人的未盡夙願,不遺餘力地轉嫁給下一代。

畢勝男的親子關係的後面,活脫脫再現了她跟父親的關係:控制與被控制,與反控制。只不過畢勝男的女兒茜茜成爲了她過去的她,她成爲了她過去的父親。

原生家庭中,有些關係模式,特別是控制性和粘連性親子關係是撼動不了的,它已穩固到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即便可能令人窒息,但它的存在,已能使控制方有基本的安全感。如,父母若一直活在兒女的世界,當孩子要離開家庭,或孩子不需要母親時,母親會倍感自己不重要、沒價值,甚至會患各種心身疾病。大多數虎媽就是這類型,她們毫無邊界的角色侵入,掌控了多重的親密關係。

畢勝男,還隱喻了中國式母親無所不能的英雄情結,分別表現在拯救他人,犧牲自己,控制兒女。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國式母親尤其是虎媽式的母親,她們的性格結構裏有三個角色:救助者,受難者,迫害者。可是她們,又是天底下最辛苦、最沒自我、最可憐的母親。

⑵ 中國式的父親隱喻

《虎媽貓爸》明確將父親以“貓”象徵。很難揣度編導對此象徵的真意,但從劇情看出,對貓爸形象的描寫其正面遠大於負面。

貓的一般象徵有慵懶、弱小、機智、敏捷;特殊象徵,是根據特定情境也因人而異。該劇用貓爸對應虎媽,其用意是同情男人的“弱勢”。事實也是,中國家庭越來越多的呈現出女強男弱,陰盛陽衰之現象。

不知何時,中國極度重男輕女的傳統開始被顛覆着。或許正是這一傳統,才導致了今天的中國勝出老虎式母親、耙耳朵父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嘛。

也或許,貓象徵的那份軟弱是我們的誤讀。中國式父親所表現的耙耳朵,其真實動機完全可能是對虎媽的謙讓與包容。因爲,他們覺得母親爲孩子犧牲了一切,很了不起。也可能因爲,他們懶得跟得理不饒人的強勢女人一般見識。更可能是,中國家庭也越來越多的暖男出現,他們身上兼具慈愛與力量,與極少的狼爸-杜子峯這樣的男人形成反差。

中國式的父親是一個很尷尬的角色。無論他是父親的兒子,還是兒女的父親,是在外闖蕩事業,還是盡家庭責任,比起母親,他們纔是有更多難做的難言之苦。

也不知是否出於這個原因,纔有了奇葩的教養模式現狀:上下輩的母親統管教養,上下輩的父親缺位,或退居次位。然而,每個男女的個性結構,都存在男性女性兩種基本特質;父親和父親象徵的力量對兒童的性格成長,猶如植物需要陽光風雨的重要,若缺失,則易導致孩子個性的敏感脆弱,或偏執。

《虎媽貓爸》中的父親,對孩子是起不到較好認同與榜樣作用。如羅素和羅素父親,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是受制於虎媽的意志,是看虎媽臉色的。雖然貓爸們的教育理念、風格更適合孩子心理需求,但無權實施,比如羅素令孩子寫兩本日記等虛假作爲,可說是大權在握的虎媽專橫所迫。劇中很多細節,折射了中國父親在家庭教養中的缺位、錯位,那是萬般無奈的選擇。

⑶ 中國式教育,說法做法是分裂的

《虎媽貓爸》的社會心理學意義,還在於它濃墨重彩的映射了中國教育的許多亂象,這是否能引起國人對教育的反省與改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應反思一個問題:關於教子育人,我們爲何“明知什麼該揚什麼該棄,卻只能反其道而行之”的強迫性重複?

電視劇以茜茜的兒童抑鬱症,以畢勝男的強迫個性(感受不快樂)和畢然的無能,而對虎媽貓爸家庭的教養、教育模式是予否定的。就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是好的養育,該劇似乎給出了明確呈現,結局也是大好。可我們知道,那是劇情所需。該劇的勇氣在於,它在更多時間(拷貝)裏反應了教育界的真相與怪狀:說一套做一套;家庭教養也跟着怪:知道快樂的心智養育但就是做不到。

比如,我有一來訪者,她說她是爲孩子活着的,爲了6歲兒子的前途,本來不很富裕的他們,住進了高檔小區,報了富貴學校,本來她不情願給孩子上補習班,但她不想輸給小區的大人和孩子,便給兒子報了6個課外班。似乎,我們都知道:你生命的過去被告知了什麼,被經驗了什麼,它將是伴隨你今後行爲風格的影子舵手。我們也同意: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要注重孩子的性格養育,而非學習成績和那些瘋狂的課外輔導班。我們亦懂得:“聰明的家長總是跟在孩子身後,糊塗的家長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面”。。。可是,明白這些道理的家長,總有另番道理“有啥法,胳膊拗得過大腿嗎”,這爲何?

比如,教育界吼了十幾年的對中小學生“減負”重視素質教育,實際上呢?諸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薦新教育理念--培養愛的能力、生活能力、適應能力”之道理,結果又怎樣呢?似乎每個做教育的人都會說“我們也無能爲力”,每個教師會感嘆“我們也不容易啊”。爲什麼我們要說一套做一套呢?

借該劇的經典臺詞“別試圖叫醒在裝睡的人”,比較能隱喻中國教育、家庭教養的諸多怪象的動機。

其實這怪象背後,是我們的文化土壤有太深的固步自封、唯利是圖、陽奉陰違的劣根,太稀缺誠實、公正、信仰、愛等元素。

在一個規則還沒建立好的國度,人們只會哀嘆——沒辦法,現實是殘酷的!

可我們還是想說,即便如此,做家長的若真爲了孩子,就應該正視: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改變家庭養育模式我們是可以自主的。因爲你很清楚,真正的愛孩子,是捨得放手孩子,才能在孩子兒童期完成或形成獨立的——愛的能力、探索與創造力,開放的心、彈性化的個性。

也因爲你無法迴避,決定人一生的前6年成長,主要是靠家庭供給:有依戀更有分離的養育模式。《虎媽貓爸》反應了,中國父母尤其是母親跟孩子的關係,是粘連性的關係,甚至幾代父母去控制粘連一個孩子。簡單說,分離就是:在孩子三歲開始,母親要逐一與孩子分離,增進父親跟孩子的情感交流;雙親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各方面逐一做到信任地放手。我們真希望,是由這樣的真愛在主導這個家、主導這個家的養育。

實現這一希望,要看我們的撫養人,能否首先敢於改變自己:隔代父母敢於退出對兒女的干預、對孫輩的管教行列;母親敢於收回對孩子包攬的手、敢於與孩子分離;撫養者們敢於脫掉虛榮的外衣,不與人攀比,不隨波逐流。作爲教養者,你敢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