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的意義 提要 正文

提要

古代社會是經驗型的社會,經驗越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一個人的親身經驗總是很有限的,所以在親身經驗之外,更需要依靠歷史經驗。

正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任何一種新的難題,似乎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解決方案;任何一種新的嘗試,似乎也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正文

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勾心鬥角,歷史經驗越多,勝算也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也是政治學、管理學和成功學。

司馬光顯然是一個早早就意識到了歷史學價值的人。而且,他也對治史很有興趣。

但以儒家的傳統來論,史學的地位從來都排在經學之下。

經書,也就是被朝廷奉爲意識形態圭臬的經典,主要是儒家經典,纔是第一流的著作。史學只是經學的附庸,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

所以,對於任何一名有上進心的讀書人來說,鑽研經學纔是人生首選。更加現實的是,經學之路是一條升官發財之路,搞史學最多隻能錦上添花。

在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北宋時代,史學特別不受重視。

這是政策導向的結果:讀書人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國家管理層,科舉的錄取率又遠遠高於唐代,這很能燃燒讀書人的希望。但科舉不考史學,史學知識只能在策論裏邊發揮一些輔助功效,自然也就很少有人願意爲它耗時耗力。

不過,即便真想爲史學耗時耗力,也沒那麼容易,因爲系統性地掌握史學,要讀的書不僅太多,而且太亂。

單是官方正史,當時從《史記》《漢書》到《新唐書》《新五代史》,已經有了足足19部大書,足以讓人望而生畏。

從體裁上看,這些史書通通屬於紀傳體,給重要的歷史人物一一立傳,優點是容易理解人物生平,缺點是很難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所以,要想讓歷史經驗真能爲人所用,就有必要讓歷史書變得清晰易讀,而要讓歷史書變得清晰易讀,就有必要把現有的材料重新編排考訂、去僞存真、刪繁就簡、提綱挈領。

這種繁瑣而枯燥的工作,必須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完成。

完成這樣一樁事業,可想而知,需要驚人的時間和精力。時間和精力從何而來?主要從失敗中來。

古人寫書,通常叫作“退而著書”。

所謂“退”,意思是說,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不得不離開社會,躲進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裏。

所以,古代那些著書立說,傳授各種成功方法的,往往都是些失敗和失意的人,期待自己的價值能在將來的社會被人發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