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中國哲學常識》有感

在看胡適先生《中國哲學通史》的時候不禁發出一陣感嘆,太多的內容不懂,這種不懂不僅僅是對本身文字,例如文言文的不懂,更多的不懂事即使自己理解裏面的詞語意思,但胡適先生將這些詞語整合在一句話,一段話種,彷彿句子之間的聯繫也產生了某種哲理,讓人莫名。

例如他在講“哲學與人生”時列舉了2500年前喜馬拉雅山南部迦葉國王子的故事,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將人生一切問題拿主觀去看。假定一切多是空的,那麼,老、病、死,就不成問題了。說實話即使目前自己在寫的過程也不太理解其中的含義,雖然胡適先生用這句話是想說明哲學是從意義上着想,找一個比較普遍適用的意義。但我是一點沒有看出來這個王子有找到普遍適用的意義。

再這樣的情況下,我覺不能夠承認自己太笨纔會導致這種現象:哪怕有人將答案放在我的面前,自己依舊不知道答案的來源。因而我閱讀這段話不下三遍,仔細想一想,我目前的看法是胡適先生想表達這個王子爲了替世間百姓解決“老、病、死”的三大難關,可他不是醫生,而且即使他是醫生也沒有辦法從物質層面解決這些問題,最後他用自己哲學天賦思考人生,明白了只要自己能夠在主觀上看淡或者看空三大難題,自然世人也不會受到這三大苦難了。

然後將這種手法應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有這樣的個人理解,今天因爲事情太多,自己很煩心,但是如果自己將這些事情看空,他們變不存在了,當然這種說法有些片面化,只是表達一個人在主觀上如果能夠修煉到家得話自然所有能夠阻礙自己尋求人生意義的事情會變的空無。

這讓我想到經歷過集中營後僅僅用9天便寫出《活出生命意義》的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提出的著名心理學治療法“意義療法”,當自己主觀上對某一件事情給出一個定性,會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讓物質層面的某些事物來決定自己人生水平。正如尼采所說“那些不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

然後想明白這個問題後,自己便再次打起精神閱讀胡適先生這本書,對於那些磕磕絆絆,喫不透的語言沒有了初始的無語與自我懷疑,更多的是堅信目前自己因爲受到水平所限看不懂大部分的文字,但只要再讀它幾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正如剛開始自己閱讀《詩經》,一句不懂,全程靠蒙,但進入文言文階段還是能夠分析出一二內容,這便也是一個某種成就吧。

既已如此,何不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