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成就非凡人生。

今天來聊一聊成長之道的其中兩項———冥想和運動。

提到冥想這個詞,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會是那些禪修者們,要麼是身穿僧袍的和尚,要麼就是長鬚飄飄的道人,你會覺得這件事對於你來說無比遙遠。其實不然,修行這個詞伴隨着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我們生來就是爲了實現自主進化而不斷努力着。

如果你打開網頁輸入冥想這一詞彙,你會發現有從古至今有許多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保持這一習慣,例如比爾蓋茨、斯瓦辛格、牛頓等等...在200位世界級領軍人物中,甚至超過80%都有每天做冥想練習的習慣。得知這些後,你還覺得冥想只是屬於所謂修行人做的事情嗎?

試想一下,我們身邊總會出現這麼一類人;上學時他們好像就比我們多出一個大腦,似乎也沒有特別刻苦努力,可是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步入社會後,他們也總是會在所處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做事有深度,思考問題也很全面。這種人生來便是優秀的代表者,人類的精英。你能做的只有羨慕與反思,反思自己沒有他聰明,覺得是自己腦子不好。

其實,造物者給予每個人的腦子都差不多,可爲什麼有的人就是比其他人聰明呢?其實,他們比普通人多了一個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的能力。

其實,我們的大腦存儲量雖然驚人,可腦力資源卻極其有限。就像手機內存雖然很大,但同時運行許多程序依舊會卡頓是一個道理。不信你可以試試,在段時間內讓你記住毫不相干的數字,我打賭很少有人會記住超過七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也一樣,一旦有某件事被打斷,你就會忘記本來要做的事。這就是所謂的腦力資源的利用率。

聰明的人,會把腦力資源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而普通人總是被這樣那樣的瑣事所填滿。在你的工作學習中你的潛意識被填充了考試,家庭,擇業,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這就大大降低了你的做事效率。

那我們該如何更好的利用腦力資源呢,方法之一便是冥想。

在冥想的時候,將所有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感受全身,或者是幻想自己正脫離身體飄在空中觀察自己。切記一點,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慎走神也不要慌,只需要輕輕的將其拉回即可,堅持下去,你就會養成習慣,讓專注變得無意識行爲,在平時也能自動集中分散的注意力,隨時可以控制腦力資源利用情況。

在《十分鐘冥想》一書中提到:

最初的時候人們認爲,在進行冥想時,只是大腦活動發生了變化,但是多項研究已經表明,大腦結構本身也發生了變化,這一過程被稱爲“神經可塑性”。因此,正如鍛鍊身體會使某塊特定肌肉變得更厚實、更結實,用冥想對心靈進行訓練會使大腦中與幸福快樂相關的區域變得更加“厚實”“結實”。

關於更多冥想的話題,只拿短短的一個早上是寫不完的。我會抽出時間來專門寫一篇關於冥想的心得和體會。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成長的另一項———運動。

比起早冥讀寫來說,跑這件事難度係數大概是裏面最小的。每天早上我把運動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冥想之後,我都會穿上跑步鞋準時站在跑步機上。

熱身五分鐘,再慢跑二十分鐘,最後五分鐘用來做緩衝,堅持了二十天,效果就是首先我的體重下降了兩公斤,其次在運動結束後的寫作環節更加流暢。這還不算是最大的成果,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運動讓我擺脫了的焦慮,使我能每天精神抖擻的面對新的一天。

科學認證,運動能夠使大腦長出更多的新的神經元,這意味着運動可以在物理上讓人變得更“聰明”。

運動不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時能增強大腦功能,提升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自制力,從而增強學習效果,讓人創造更大的成就,獲取更多資源。

運動+學習是最好的成長模式,所以我的建議是,運動之後一定要配合學習,要麼閱讀要麼寫作,或者就是處理一些困難的工作。這麼做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換句話說,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地變“聰明”。

講了這麼多,目的就是爲了讓大家行動起來,用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去做最正確的事,打太極拳的人常說要“動中有靜”,練靜功的人又說某某功法“靜中有動”。冥想與運動就像太極的兩面,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做到生生不息。

所以,成長之路上的動與靜,你學會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